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药滴丸剂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理,提出了中药滴丸剂在研发中的问题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滴丸剂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理,提出了中药滴丸剂在研发中的问题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1]。滴丸是采用滴制的方法制备的丸剂,即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形的丸剂。1中药滴丸剂的品种我国最早生产的中药滴丸是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病的芸香油滴丸。目前已报道的中药滴丸有:治疗无黄疸型及迁延性、慢性肝炎的五味子滴丸;治疗菌痢、慢性肠炎的秦香滴丸;治疗冠脉循环机能不全、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4.
5.
中药滴丸剂是近年来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 ,它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吸取现代剂型之所长 ,并与其它制剂技术相结合 ,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 )的发展方向 ,故发展非常迅速 ,滴丸技术不仅在医药制剂中应用广泛 ,而且还可用于生产各种新型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1〕。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概 述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 ,滴入不相湿溶的冷凝液中 ,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  相似文献   

6.
罗志宏  叶晓红  范文成 《河北中医》2005,27(10):796-798
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该剂型即可以选用肠溶性的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又可以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滴丸,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作者对中药滴丸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生产特点、作用机理及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滴丸剂的现代研究作了概述,分析认为滴丸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滴丸的研究始于2 0世纪50年代,1 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 4 0 0 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 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 ] ,1 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 ] 。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  相似文献   

9.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滴丸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成的制剂。2001—2002年研发的200个中药新药中,剂型相对集中。滴丸为5.7%,而传统的膏丹丸散已很少见。滴丸剂具有服用量少、崩解和溶出迅速等特点,对于提取量较小、脂溶性较强的中药是很好的剂型。复方丹参滴丸由于减少了冰片用量。  相似文献   

10.
胡勒森竹-8滴丸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正交设计对胡勒森竹-8滴丸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PEG6000为基质,胡勒森竹-8提取物:基质为1:1.3,滴口温度95℃、冷却剂温度13℃。制备的滴丸剂符合药典要求。本实验为蒙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药提取液的浓缩是中药制药的重要工序之一。目前存在着浓缩温度高,浓缩时间长,有效成分及挥发性成分有损失,一步浓缩难以实现高相对密度的质量要求,设备易结垢,废液排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了一系列先进的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主要包括:悬浮冷冻浓缩、渐进冷冻浓缩、自然外循环两相流浓缩、在线防挂壁三相流浓缩、反渗透、膜蒸馏、渗透蒸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浓缩等。因为中药提取液体系非常复杂,有水提取液和醇提取液等;提取液除含有效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鞣质、蛋白、胶类、糖类和树脂等杂质,所以需要对这些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各自的特点、适应性、工艺和技术成熟度等加以了解,从而选择保持中医药特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存在各种浓缩问题,技术成熟度高的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中药提取液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期为中药制药企业等选择合适的浓缩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胃癌化疗失败和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中药作为天然的MDR逆转剂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现从中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相关机制出发,总结国内外中药有效成分逆转胃癌多药耐药作用研究进展,期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刘南岑  耿立冬  马丽娟  吴志生 《中草药》2021,52(21):6768-6774
中药逐渐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质量检测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药的进一步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推广出来的一种新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用于制药领域的过程分析和鉴定。从申请量趋势、专利技术构成、申请人类型、当前法律状态、转让情况等角度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梳理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中药鉴定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近红外检测装置的申请状况,为国内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干燥技术的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环节。冷冻干燥技术可较好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态及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获得较高质量的干燥物。介绍了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着重总结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的目的、影响因素,以及冷冻干燥对药材组织成分的影响,以期为中药冷冻干燥的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近些年来研究者将中医舌诊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舌象特征进行提取和数字化处理,以及从微观角度探究舌象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本文从舌诊的数字化分析方法、现代组学技术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了研究现状、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为后续的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脂肪肝(fatty liver,FL)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蓄积过多,超过肝脏湿重5%的病理状态。中医对该病认识不断提高,对本病治疗亦取得了肯定疗效。本文对近10余年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fatty liver,FL)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蓄积过多,超过肝脏湿重5%代谢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中医对该病认识不断提高,对本病治疗亦取得了肯定疗效.本文对近10余年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中药丸剂的干燥品质是目前丸剂研究的热点难点,其品质对疗效及剂型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文献调研统计分析,综述丸剂干燥存在的问题,围绕中药丸剂评价体系,分析探讨常见干燥设备及工艺的特点及其对丸剂品质的影响,探讨干燥设备及工艺和品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中药丸剂品质的改善及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倩  缪培琪  李小莉  于洋  刘长青  李正 《中草药》2023,54(11):3706-3714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依据单一的检测分析技术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样本化学信息,信息表征不全面导致中药质量检测精度较低。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多种检测信息结果进行关联综合分析,可从信息互补的角度增强检测精度、降低检测误差。目前,已经有相关学者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中药检测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通过从中药原料、生产加工过程及终产品质量控制3个方面出发,论述了目前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领域全过程生产质量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进展,展现了数据融合技术与中药检验及质量控制结合的应用潜力,为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阿胶是一味传统的补血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临床上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的功效。它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等,具有补血、抗疲劳、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耐缺氧等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血尿、妇女贫血、心烦、失眠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