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袁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09-510
目的总结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00例胃肠道间质瘤,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全部进行CT扫描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以及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平扫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9例,直径为(4.59±1.36)cm;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21例,其中向胃肠道腔内生长者13例,未引发肠梗阻,向腔外生长者8例,直径为(9.81±4.49)cm。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分,其中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随访期6个月~2年,平均随诊1.2年,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且均死于肝转移;38例复发,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手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测定明确诊断,及早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诊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排便困难、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等。②病理特征:瘤体直径为0.6~22.0cm,由黏膜下向黏膜或浆膜外侵袭,肿瘤常有溃疡、出血及坏死等情况;镜下主要表现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7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21例,交界性8例,恶性44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0.7%,CD34(+)85.0%,SMA(+)20.1%,S-100(+)20.7%。③诊断方法:术前行胃镜发现肿块者41例,行肠镜发现肿块者7例,腹部CT发现肿块者24例,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肿块者1例。④治疗方法:2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9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2例行病变小肠段切除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Dixon术,2例行旷置术,2例未行手术,服用格列卫至随访结束。⑤随访结果:对73例患者随访8~48个月,其中良性、交界性患者未见复发,2例获疾病稳定,3例胃恶性间质瘤于术后12~22个月死于肝脏转移,2例结肠恶性间质瘤、1例直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典型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手段主要为胃镜、肠镜、CT及超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体积或范围过大而无法采用手术治疗者,可考虑口服格列卫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志栋  李勇  焦志凯  胡晓杰  张敬坡 《河北医药》2007,29(12):1318-13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45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3.4岁,发生部位分别以胃、小肠最为多见;临床首发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瘤体差异恶性间质瘤与低度恶性间质瘤及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恶性间质瘤与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5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低度恶性7例,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术后均无复发、转移;恶性19例,平均随访32个月,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 GIST是一种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肿瘤的大小、部位、核分裂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天松  伍冀湘 《中国医药》2009,4(10):776-77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中,位于胃14例,小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肠系膜和肝脏各1例。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所有切除标本的切缘经病理检查均为阴性,其中良性间质瘤3例,交界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3例;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4例,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获3~22个月随访,1年内复发5例,死于本病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先采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者投用"格列卫"口服化疗,待肝脏转移灶消失、复发肿瘤缩小后再次手术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随访1~5年,25例均获临床治愈,其中7例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而不能再次手术者,经投用"格列卫"口服治疗6个月至1年,有4例患者肿瘤得到控制,有3例获得再次手术时机,随访至今,效果良好.结论 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胃部间质瘤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小肠。对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44例(95.65%),肿瘤复发与转移12例(27.27%),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原病灶及转移病灶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对复发与转移患者,给予二次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60.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间质瘤25例,结肠间质瘤5例,其中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存活74例(包括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手术应尽早进行,对于复发或转移者可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艳 《中国医药》2008,3(1):34-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随访3-36个月,无瘤生存者9例,高度恶性者3例,分别于术后8、11、16个月死亡,另2例于术后复发未继续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切除及术后复发的病例可联合伊马替林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GIST的1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结肠1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良性9例,交界性3例,恶性6例。随访率100%,患者均存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腹痛或不适感、贫血及肠梗阻等临床症状。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胃部间质瘤发生率及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5年,随访27例(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对原病灶、转移病灶进行切除,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根治7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2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4例。病理:CD117阳性19例(82.6%),CD34阳性21例(91.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认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0月-2010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55例中有临床症状者占58.2%;胃部间质瘤占80.0%,其中胃上部间质瘤占52.7%。 Fletcher危险度分级极低和低度占92.7%,肿瘤直径≤1 cm危险度分级更低,Ki-67阳性与危险度分级无关。肿瘤切除采取微创手术者33例(微创手术组),其中腹腔镜下切除17例,内镜下切除14例,双镜联合局部切除2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者22例(开放手术组),其中局部切除18例,近端胃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微创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04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仅1例胃体间质瘤内镜下切除术后22个月复发。结论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仅半数有临床症状,肿瘤多生长于胃上部,危险度分级及复发风险低,Ki-67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小间质瘤预后的指标。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CT扫描以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可降低误诊率为33.33%。随访0.5~2年,5例因肝转移死亡,治愈率达63.33%。结论根据临床表现、CT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确诊胃肠道间质瘤,而且对于提高术后存活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选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均在降部外侧;多以右上腹部疼痛不适、餐后饱胀感等消化道症状、腹部包块及反复黑便症状就诊,内镜和CT为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切除肿块+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切缘均阴性;1例术后出现腹腔内手术创面渗血,经止血药及新鲜血浆治疗后自行止血,术后无1例出现肠瘘、胆瘘、吻合口狭窄及胰腺炎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45个月,1例复发,1例出现肝脏转移,术后分别存活26个月和14个月,其余均未发现复发,为无瘤生存,生活质量佳。结论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外侧(系膜对侧缘)间质瘤,采用完整切除肿块+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手术方式,同样能够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对于免疫组化c-kit表达阳性患者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肠胃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手术结果,病理报告等。结果本组中24例患者(96.0%)络氨酸激酶受体(CD117)呈现出阳性反应;18例患者(72%)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呈现出阳性反应;18例患者(72%)CD117与CD34均呈现出阳性反应。2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围术期内并未出现1例患者死亡的情况,或是其他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健康及康复情况良好,术后对其中21例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期6个月~7年。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结论肠胃道间质瘤在临床上缺乏明显的特征,确诊率较低,诊断主要依据的是免疫组化检测,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均手术治疗,35例行肿瘤根治性手术,5例姑息性手术(均于术后2~6个月内死亡);随访8—68个月,13例复发,8例再次手术治疗。死亡14例。结论M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患者均彻底切除肿瘤,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鼻内镜随访24~36个月,3例术后6个月时可疑鼻腔外侧壁上原肿瘤基底部位复发;3例分别在术后6个月在筛窦术腔,9个月在上颌窦术腔复查出现可疑性病变,钳除可疑病变及并以射频烧灼基底黏膜,病理报告为乳头状瘤,其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应根据不同病变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2例患者9例行经胸食管粘膜外摘除术,3例行食管部分切除术+胃代食管术,术后均诊断为食管间质瘤,术后随访18~108月,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食管间质瘤的确诊需要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因其生物学行为变化较大,术后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D_(117)、CD_(34)、S-100、Vim以及Act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胃肠道间质瘤肿块直径在0.3~23 cm,且肿块边界清晰可见,肿瘤具有上皮样细胞成分,经免疫组化分析,73例患者中CD_(117)阳性66例,CD_(34)阳性58例,S-100阳性3例,Act阳性2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临床上,可将CD_(117)与CD_(34)作为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 2 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 49 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 13例 (44 8% ) ,空肠 7例(2 4 1% ) ,回肠 5例 (17 2 % ) ,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 1例 (各 3 4% )。本组病例只有 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 2 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良性 2 1例 (72 4% ) ,恶性 8例 (2 7 6% )。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 ;2例术后 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 ,平均随访 2 6 4个月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肝肺转移 ;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 ,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