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晶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60-161
中风后遗症是指发生在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缺血性中风(如脑栓塞)急性期过后遗留下来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医谓之偏枯、偏风等,属于中老年人多发难治的疾病之一。我门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中风后遗症124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半身不遂又称“偏瘫”或“偏风”。通常为中风后遗症,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口眼(口呙)斜,语言骞涩等症。中风有称“卒中”,即“急骤的风证”之意,古笈中按其症状分类中风和真中风两种。中风的形成多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衰少,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浊瘀阻,脉络不通而患病。《灵柩·刺节真邪篇》说:“虎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俗称半身不遂,以突发偏身瘫痪,口眼歪斜,言语塞涩为特征表现。严重时可见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一般认为中风可以包括现代疾病诊断中的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病。中风病的发作具有特有的先期表现,如中老年人突然出  相似文献   

4.
中风一病来势急骤,症侯多变,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蹇涩、半身不遂或一侧偏废为主症,有真中和类中之别。病机的形成以内因为主导,先有机体衰弱和脏腑功能失调,或由它因诱发。木病临床上多为本虚标实。实者平素体壮,善食肥甘,聚湿生痰,导引肝风内动,肝阳暴张,风阳挟痰火升腾于上,壅塞清窍;虚者精气衰弱,水不涵木,阳化内风。所以中风患者常表现风、火、痰相互致病。昏仆期实证为多。  相似文献   

5.
<正>临床上,中风的发生总是在猝不及防间,未能稳定控制血压的中老年人,一旦情绪骤然波动,如暴怒、大喜大悲,或者咳嗽、喷嚏、弯腰取物、用力排便时,都会引发颅内压升高而诱发急性脑溢血,故脑溢血一般都在白天发病,引起昏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风病是西医学中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它大体上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疾病,表现形式为猝然昏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言语蹇涩或未见昏厥而以突发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力。因起病急,变化快,见症多,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名为中风。因其具有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故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及时抢救治疗与恢复功能,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中风病人大量的护理工作由护士承担,有些危重患者,还需要家  相似文献   

7.
张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340-341
<正>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亦有未见昏仆,仅见僻不遂者.本病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风在临床上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和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中风的主要证候特征为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导致的淤血阻滞、痰热内蕴。目前中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中风的主要手段,本综述总结了口服中成药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临床表现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中风是以猝然昏迷,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痰涎壅盛,语言蹇涩或见魂仆而以突发口舌歪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因具起病急,变化快、见证多,而且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所以,要特别重视辨证护理。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可在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血瘀,气虚不足,帅血无力,从而引起血行不畅而致血瘀为患。如张机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1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防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一类异质性紊乱疾病 ,通常根据脑血管状况分为出血性中风 (脑内出血 )和局部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中风的发生随年龄而异。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均属血管变性疾病 ,许多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中风的危险信号 ,如紧张、焦虑及年龄等。但两者又具有差异性 ,如通常中年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系数是女性的 5倍 ,而这一性别差异并不为中风所表现 ,且中风一般只在年长者身上发生。尽管不同类型的中风的病理机制不同 ,动脉粥样硬化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局部缺血性中风。血胆固醇过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中风,其本为正气素虚,其标为痰瘀阻滞,本虚标实。治疗上宣扶正祛邪兼施,扶正以补不足,调阴阳,熄内风;祛邪以化痰瘀.通经络,开窍醒脑。辨证中要强调标本兼治重点突出,提高疗放.降低后遗症的产生。患者男,52岁农民,1991年10月因中风十日余,日趋严重,瘫痪不能起床。诊其脉象弦滑,口眼歪邪,右半身不遂,体禀素弱,颇以为苦。治则与方剂:温通气血补正祛邪,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首方:黄芪90g、当归15g、地龙5g、桃仁10g、红花5g、僵虫5g、赤芍10g、四剂。二诊:服上方后,症状稍减,改用地黄饮子加减方:熟地30g、巴戟15g、枣皮15g、大云15g、石斛12g、  相似文献   

13.
侯震 《首都医药》2003,10(24):30-32
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之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也称“非风”。《景岳全书·非风》云:“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多由昏愦,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 中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  相似文献   

14.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精神障碍并发症之一,祖国医学把中风后抑郁症归属于“郁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自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PSD的发病率约为20.0%-50.0%,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干眼病,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球表面损害,从而引起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引发干眼病的因素相当多,包括中年之后泪液分泌减少:眼部疾病如角膜疾病、眼睑炎、沙眼等;其他病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米库利兹综合征(淋巴细胞性泪腺及涎腺慢性肿大)、多发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斯耶格伦综合征(多发生在中年或老年妇女,也称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失调、糖尿病、皮肤病等;停经引起的激素失调;中风后造成的神经性麻痹;由某种药物引起,如避孕药、安眠药、镇静剂、咳嗽药、胃药等;营养不良;环境污染,如酷热、干燥、冷气、灰尘、烟雾等;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工作;长期使用某种眼药水,如含防腐剂的抗菌药眼药水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立中风学会(NSA)对首次中风发作的预防提出了一些指导方针,建议医生采用一些药物治疗策略来预防中风发作。NSA建议遵循有关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的区域性国立委员会第6次会议所提出的对高血压病人的最初治疗方案,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降低心肌梗死(MI)后的中风危险性,对心房颤动,左室血栓或明显的左室功能异常病人建议使用华法林治疗。国际标化比(INR)建议的范围是2~3,一般为25对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血脂水平偏高的病人,NSA建议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以预防中风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  相似文献   

17.
正脑出血主要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失语、偏身麻木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偏瘫、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属中医"中风"范畴。急性脑出血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衡,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肝肾之阴亏于下,心火暴盛,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气随血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择收治的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积分治疗后2组增加(P<0.05);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积分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2组增加(P<0.05);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周已有许多依据证实对局部缺血性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患者采用预防性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试验综合数据的一项新的分析表明,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阿司匹林有利于减少致命和非致命心血管事件(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尽管不是很大。本周末《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医生们分析了25例长期临床试验,以确定破坏血小板药在预防心脏病或中风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