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是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约25%死于脑血管病[1].本文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彩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4):323-32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及非2型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年龄,脑卒中类型,治疗有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与非2型糖尿病脑卒中病人50岁以后发病者有明显差别,且并发脑梗死较非2型糖尿病多见,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与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关,控制好血糖是预防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血糖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3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空腹血糖>7.0 mmol/L组(n=117)和空腹血糖≤7.0 mmol/L组(n=8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的发生与空腹血糖密切相关(P=0.0001)。空腹血糖>7.0 mmol/L组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尿蛋白阳性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水平理想与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血糖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3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空腹血糖>7.0 mmoL/L组(n=117)和空腹血糖≤7.0 mmol/L组(n=8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梗死的发生与空腹血糖密切相关(P=0.0001).空腹血糖>7.0 mmol/L组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尿蛋白阳性率、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率均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0 mmol/L组(P<0.05).结论 血糖控制水平理想与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 我院近年对85例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人进行了早期血糖变化的观察。我们发现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可以出现高血糖反应,并且进一步发现血糖水平高低与卒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内在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5例均为我院1985—1992年急性脑卒中住院病人。男性60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出血性疾病33例,占38.8%,缺血性疾病52例,占51.2%。均在发病1—5天内明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纳入T2DM患者170例,其中绝经前女性T2DM患者(A1组)21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A2组)79例,小于50岁男性T2DM患者(B1组)22例,50岁及以上男性T2DM患者(B2组)48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所有患者腰椎(L2、L3、L4和L2~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FN)、大转子(TM)和Wards三角区(WA)]的骨密度。以各部位骨密度为因变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等可能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糖控制水平是否对T2DM患者骨密度有影响。结果:A1组未发现Hb A1c水平对骨密度有影响。A2组中Hb A1c水平对L2、L3、L4和L2~4的骨密度有影响(β=-0.579、-0.556、-0.614和-0.476,P均<0.05)。B1组中Hb A1c水平对L4、L2~4和WA的骨密度有影响(β=-0.443、-0.284和-0.227,P均<0.05)。B2组中Hb A1c水平对L4、L2~4和TM的骨密度有影响(β=-0.745、-0.297和-0.147,P均<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男性及绝经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糖尿病(DM)合并脑卒中的临床后果及预测因子进行探讨.方法 合并脑梗死2型DM者46例,非糖尿病(NDM)者211例,评估mRS、监测血管病复发、死亡情况;记录继发症和合并症的情况,比较两组出院、出院后3个月mRS,院内外卒中复发率、血管事件死亡率.结果 ①院内继发症与合并症差异无显著性;②DM组总合并症发生率较NDM组高,差异有显著性;③DM组院内及3个月复发率均高于NDM组,院内、3个月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④DM组出院、3个月mRS≥3分者高于NDM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2型DM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因素,年龄、NIHSS≥12、合并DM是出院时mRS评分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左侧脑梗死、大血管性、存在院内继发症是3个月后mRS评分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因机体应激而产生各种全身代谢反应,同时由于昏迷、吞咽困难,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致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机会增加,导致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尤为突出.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但不同剂型的营养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分为两组,愿意配合并能坚持长期运动疗法的进入观察组,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疗法的进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的变化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运动疗法是一项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对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2日内进食前分别给予安慰剂或200mg红霉素,连续测定患者进食后4小时内的血糖水平。结果:进食后第1小时,红霉素组餐后血糖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红霉素组餐后血糖的峰值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而影响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糖疗效。方法:应用瑞格列奈治疗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及用瑞格列奈平均治疗30 d之后都接受了调查评估。结果:经过30 d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从10.1mmol/L降到7.4 mmol/L,餐前血糖浓度从10.9 mmol/L降到7.4 mmol/L,餐后2 h血糖从12.1 mmol/L降到8.4mmol/L.在研究中,患者体重有轻度下降,无一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结论:瑞格列奈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且不会引起体重增加,还可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式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式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强化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教育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达标率及血糖等生化指标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健康教育后,两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达标率均提高,观察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 P <0.01)。两组健康教育前 FBG、2 hPG、HbA1c、TG 及 T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健康教育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降低( P <0.05);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对2型高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式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改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对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2天内进食前分别给予安慰剂或200mg红霉素,连续测定患者进食后4小时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进食后第1小时,红霉素组餐后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红霉素组餐后胰岛素平均峰值(144±28mU/L),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6±13mU/L)(P<0.05)。结论:促动力药物红霉素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血糖升高水平和胰岛素水平的不一致可能影响患者的血糖水平,从而影响2型糖尿患者餐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延续性的护理干预,对保持血糖平稳、延缓病情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