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1例,其中初次植入20例,更换1例。起搏电极导管插入途径,右头静脉8例次,右锁骨下静脉穿刺16例次,颈外静脉1例次。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穿刺外套管弯折1例,起搏电极折断1例。随访2个月~9年,5例晕厥未再发作。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提高生活质量。锁骨下静脉穿刺将成为起搏电极插入首选方式。虽然生理性起搏符合人体生理需要,但非生理性起搏更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常规采取头流脉切开插入法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出现并发症3例:1例电极脱位,再次手术,1例局部肌肉抽动,未作特殊处理,1例晚期起搏阈值升高,需调整起搏电压。结论: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也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但应注意术后常见并发症如电极脱位、感染、皮囊溃破,局部肌肉的动,晚期起搏器阈值升高等问题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446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46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14例患者,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5.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1.9%。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3.3%,生理性起搏占6.7%。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9.2%,锁骨下静脉穿刺占34.6%。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电极插入途径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随访我院植入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78例的体会和随访结果。方法插入起搏电极导线以头静脉切开途径为首选,在头静脉过细或存在变异时,起搏导线难以送入上腔静脉情况下,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加强监护。结果7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全身状态明显改善,活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心脏起搏术是治疗有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 5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 1例患者,平均年龄(5 1±9)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 8.8% , 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 4 .0 %。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1% ,生理性起搏占9.8%。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 5 .6 % ,锁骨下静脉穿刺占4 4 .4 %。并发症发生率为8.7% ,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  相似文献   

6.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导管电极移位、心肌穿孔、起搏阈值升高以及起搏器本身的故障等。以上并发症可在手术时采取各种措施而得到避免或使其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机体对起搏系统发生排斥反应,不但不能预防,且往往导致被迫终止埋藏式心脏起搏。机体排斥反应为少见并发症,国内未见报道,作者遇到3例,报告如下。3例中2例系安宜美国爱德华公司生产的VVI型起搏器,1例为西安航空发动机厂起搏器制造中心生产的QB1型VVI起搏器。排斥反应的共同表现为安置起搏器后伤口局部及全身无感染表现,伤口一期愈合,起搏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安置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附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有一定的并发症。现将我院1992年以来安置69例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69例,均为住院病人,男46例,女23例。年龄36~88岁,平均566岁。冠心病2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28例,风心病6例,心肌炎10例,心肌病4例。起搏指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3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30例。1.2起搏方式非生理起搏(VVI,包括程控及非程控)52例,生理性起搏(AAI)14例,DDD3例。国产起搏器28例,进口起搏器41例。植入方法:经右侧头静脉插入起搏电极导管51例,左侧头…  相似文献   

8.
姚亮  陆志华等 《嘉兴医学》2002,18(3):143-144
目的:通过对1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实行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以了解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装心脏起搏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X光透视条件下,选择切开头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导管,测定各项起搏参数达到要求后,固定起搏导管并与心脏起搏器相连接,置入囊袋内,逐层缝合并常规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常规处理并定期随访。结果:12例患均成功安置了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例患因囊袋止血不彻底又未放置皮片引流致术后血肿;另1例1年后出现右腋静脉血栓,未发现其他并发症。随访3月-2年,其中9例患心脏有不同程度缩小,3例A-S综合征未再发生晕厥,未发现1例起搏器综合征。结论: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预防并发症,当患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时应及早实行手术。  相似文献   

9.
<正> 我院自1975年以来,对149例患者行246例次永久起搏埋藏术,介绍如下。1 静脉的选择临床上安装永久起搏电极大多采用头静脉途径,但大约10%~15%的病人因头静脉过细,走行畸形或严重痉挛,而不得不改由其他途径插入电极。本组17例患者由  相似文献   

10.
郭勇  冯胜红  孙向阳  朱冰 《海南医学》2002,13(11):93-93
分析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电极置入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112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病窦综合征占52.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5.7%。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生理性起搏占9%。电极置入经头静脉切开占26.7%,锁骨下静脉穿刺占72.3%。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的解剖特征,并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中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左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D)患者59例,根据左室导线植入径路分为腋静脉组(n=23)和锁骨下静脉组(n=36),比较两种径路左室导线植入时间?参数及相关并发症;同期选择新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6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腋静脉造影,比较慢性心力衰竭和正常心脏结构患者腋静脉内径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CRT/CRTD和DDD装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组和双腔起搏器组腋静脉解剖结构相似,两组间腋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10.77 ± 2.19)mm vs (10.11 ± 2.02)mm,P > 0.05];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径路和经锁骨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的时间?植入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右房?右室?左室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腋静脉内径无明显异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腋静脉径路植入左室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是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植入单腔(VVI)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RVA和RVOT两组,随访观察半年,对两组患者起搏参数、心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起搏阈值RVOT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半年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VA组有下降趋势。结论 针对VVI起搏患者建议尽量将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在RVOT间隔部,可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心电图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及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68例,将心室电极分别置于RVOT或RVA,术前及术后1周观测体表心电图的QRS时限、QTc间期、Tp-ec间期和Tp-e/QT。结果:术后两组QRS时限、QTc、Tp-ec间期及Tp-e/QT比值较术前均延长,且RVA组较RVOT组延长显著(P<0.05)。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电同步性及心肌复极离散度、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基层医院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医院目前起搏器植入情况,强调术后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①有适应证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②基层医院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占46.27%;③发生并发症26例,占9.70%。术后囊袋渗血2例,起搏器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10例,囊袋感染1例,术后发热1例,电池提前耗竭5例,死亡4例。结论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积极行起搏器植入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基层医院应增加生理性起搏器应用;加强随访,严防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63例次永久起搏器更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更换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对策,并探讨旧电极的处理方法.方法 更换术病人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74岁±8岁(56~9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1例,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单腔起搏器49例,双腔起搏器8例,起搏器平均使用时间9.25(2~15)年.共更换63例次,其中更换电极13例次.结果 起搏器更换术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自然耗竭57例次,电池提前耗竭2例,电极导线不全断裂2例,囊袋感染2例.更换术并发症9例,分别为囊袋血肿4例,电极脱位3例,废弃电极脱入右室2例.更换起搏器时起搏阈值[(0.77±0.40)V]比初次植入时的阚值[(0.60±0.21)V]明显高(P<0.01).更换时的电极阻抗[(854±136)Ω]、R波振幅[(12±4)mV]与植入时[(828±176)Ωn、(12±4)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主要原因为电池自然耗竭.经测试大部分心室电极可以继续使用.起搏器更换术严重的并发症是废弃电极脱入右室,正确的电极处理方法可以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抗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VT/VF)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 ,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其中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光线透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 ,直接穿刺腋静脉 ,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 5例 ,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2例。仪器对所有VT/VF均能及时识别并成功治疗 ,同时提供有效的房室顺序起搏功能。所有心内电极均成功地经腋静脉送入 ,无并发症。结论 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不但能有效地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能提供可靠的房室顺序性起搏功能 ,且经腋静脉送入电极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新方法. 方法:对25例需安装双腔或三腔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离、穿刺头静脉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经钢丝置入直鞘管,直鞘管内再置入1~2根导引钢丝,撤出直鞘管,分别经各个导引钢丝置入2~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起搏电极导线.结果:22例成功置入2或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电极导线,无血肿、血/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等血管并发症发生,3例未能分离出头静脉,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后置入电极成功.结论:新的穿刺方法及电极导线置入方法避免了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各种相对严重的并发症;较常规头静脉切开、电极导线同时置入头静脉的方法,新方法使电极导线在各自鞘内操作更加准确、容易.但部分患者分离头静脉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9.
虞春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455-1456,145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80例,术后随访≥2年,统计植入术2年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80例患者发生远期并发症共17例,总发生率6.07%。其中≥60岁组13例,发生率6.34%;<60岁组4例,发生率5.3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并发症中包括相关静脉血栓6例(2.14%)、起搏导线血栓形成4例(1.43%)、电极脱位3例(1.07%)、囊袋破溃感染2例(0.71%)、起搏综合征及起搏阈值明显升高致起搏不良各1例(0.36%)。结论:血栓、电极脱位和囊袋破溃感染在≥60岁患者中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应重视起搏器植入术前准备,术中强调规范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468例安置永久起博器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468例安置永久起博器患者,术后出现囊袋积血22例,占4.7%;感染3例,占0.6%;电极脱位5例,占1.1%;气胸3例,占0.6%;阈值升高5例,占1.1%.结论:加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的观察、预防及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