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2.
涎腺肌上皮瘤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晓飞  朱虹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5,9(4):199-201,F004,T001
本实验对6例涎腺肌上皮瘤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观察。光镜下可见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体型、粘液型和网状型。细胞形态为梭形、浆细胞样和上皮细胞形。电镜观察梭形细胞内含有特征性的肌微丝,沿细胞长轴排列。浆细胞样细胞胞浆内由杂乱排列的微丝和中间丝占据,胞膜上可见密斑。上皮细胞样细胞胞浆丰富,含张力细丝、中间丝及肌微丝,胞膜上可见密斑,胞膜内侧可见一些分泌囊泡及胞吐现象,说明肌上皮细胞有分泌功能。细胞间可见大量埋  相似文献   

3.
4.
涎腺肌上皮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涎腺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carcinoma)又称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myoepithelioma,MME),WHO在1991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是与涎腺肌上皮瘤(beniganmyoepithelioma,BME)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以前人们对瘤组织中肌上皮细胞形态变异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等。随访时间3个月-24年。结果 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平均50岁)。6例肿物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腮腺及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包块,溃疡,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所有肿瘤均在肿物外无瘤区扩大切除,部分病例实施了舌骨上清扫术或全颈淋巴清扫术。15例中8例系复发病例,3例经病理证实有颌下或颈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组织学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肿物侵入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呈多样化,有透明型,梭形,上皮样型,浆细胞样型或混合型。本组以透明细胞为主,占9例。结论 恶性肌上皮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低但局部复发率很高。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引起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复习了1985~2001年的836例涎腺肿瘤病理切片,确诊涎腺肌上皮瘤病例并复习了相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836例涎腺肿瘤中发现19例涎腺肌上皮瘤,腮腺最常见为9例,腭部次之为7例,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多误诊为多形性腺瘤,影像学检查多提示良性肿瘤,性别间无差异,发病率为2.27%。结论 涎腺肌上皮瘤并不罕见,多以病理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涎腺肌上皮癌(附病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肌上皮癌发病率低,以腮腺最常见,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及颌下腺;早期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晚期可侵犯周围组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但血行转移率较高;生物学行为属高度恶性,预后差;早期局限性病灶及时手术可获得较好疗效,晚期术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上皮 -肌上皮癌 (epithelial myoepithelialcarcinoma)是一种极少见的双细胞型、低度恶性涎腺肿瘤[1] ,目前对其临床学研究尚少 ,对其生物学行为认识不甚明了。本文就我院诊疗的 5例涎腺上皮 -肌上皮癌的临床资料 ,进行临床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的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  相似文献   

10.
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从1873例涎腺肿瘤复查后确诊的43例涎腺肌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该瘤的患病率约占涎腺肿瘤的2.3%,好发于腮腺(48.84%)和腭腺(41.86%);该瘤在病理上可分为5型:即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实质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为一个连续变化的瘤细胞谱,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CK-18、actin染色显示上述各型瘤细胞均为程度不等的阳性。作者认为提高该瘤确诊率的关键是对各型瘤细胞的认识;联合应用CK-18、actin有助于该瘤的诊断和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涎腺肌上皮瘤3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涎腺肌上皮瘤(myoepithelioma,ME)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E主要发生于腮腺及腭部。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包块,无面瘫及破溃。光镜下呈实性、黏液性、网状或混合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有梭形、浆细胞样、透明细胞样、上皮样型或混合型。4例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在侵袭性生长的病例中可见轻度的细胞异型性、有丝分裂增加及包膜浸润。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28例患者术后无复发。3例肿物复发或恶变为肌上皮癌。结论 ME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部分肿瘤侵袭性生长并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探讨癌基因在肌上皮肿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作者采用c-erbB-2癌基因蛋白与p53基因蛋白的单抗(DO-1)研究14例肌上皮瘤与6例肌上皮癌。结果发现,5/6例肌上皮癌与9/14例肌上皮瘤均过度表达c-erbB-2癌基因蛋白;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过度表达c-erbB-2。因此推测,c-erbB-2癌基因可能作为一种启动基因,与肌上皮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p53基因蛋白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4.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作者分析了12例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该瘤镜下主要有4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1.)透明细胞增生为主,可伴有角化珠形成;(2)梭形细胞增生为主,伴有或不伴有粘液样区域;(3)瘤细胞为浆细胞样,弥漫分布;(4)瘤细胞为立方形,构成腺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该瘤对抗肌动蛋白(actln)、肌球蛋白(myos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一100蛋白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因此作者认为:运用这4种抗体的染色有助于该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涎腺乳头状囊腺癌是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之一。在以往的文献中,它曾被称为恶性乳头状囊腺瘤(malignant papillary cystadenoma),粘液乳头状腺癌(mucus-producing adenopapillary carcinoma)。目前我们所见的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对涎腺乳头状囊腺癌进行电镜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涎腺肌上皮瘤细胞之间及粘液样区域中纤维的形成机制及纤维的类型。方法 采用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组织学特殊染色方法及鞣酸-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4例涎腺肌上皮瘤。结果 组织学染色表明,在肌上皮瘤细胞之间及粘液样区域内分布有红染的胶原纤维(苦味酸-酸性品红法)和呈深蓝黑色的弹性纤维(间苯二酚品红法),鞣酸电镜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在肌上皮瘤细胞周围分布有数量不等的胶原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团块,在肌上皮瘤细胞的胞浆内,可见两种类型的高尔基复合体来源的分泌囊泡,一种着色深黑,电子密度均匀,内含致密的前弹性蛋白分子;另一种着色浅灰,电子密度不均匀,内含微丝状结构的前胶原蛋白分子。肌上皮瘤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将这些物质释放到细胞外,形成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结论 肌上皮瘤细胞具有合成前胶原蛋白及前弹性蛋白的能力,构成肿瘤细胞外及粘液样区域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相似文献   

17.
涎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涎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1985~2008年期间确诊的3例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5例透明细胞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CKAE1/AE3,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calponin,P63和maspin)做比较观察。结果:两种肿瘤几乎全部由透明细胞构成,在透明细胞肌上皮癌中可见少量梭形细胞,透明细胞癌中可见少量含有嗜酸性胞浆的细胞。免疫组化显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中,3例均阳性表达CKAE1/AE3,S100,vimentin,P63和maspin,2例阳性表达smooth muscle actin和Calponin;透明细胞癌中,5例均阳性表达CKAE1/AE3,P63和maspin,而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calpon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涎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透明细胞癌都很罕见,二者可通过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鉴别。由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可呈现不同的肌源性分化,因此联合运用多种提示肌上皮源性的标志物如CKAE1/AE3,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和calponin对二者鉴别诊断有帮助。P63和maspin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抗平滑肌的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S-100蛋白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研究涎腺肌上皮瘤和多形性腺瘤。结果发现,肌上皮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呈不同程度的了性反应。在多形性腺瘤中,双层导管结构的外周瘤细胞,成片增生的梭形细胞以及粘液样区域内的星形、三角形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阳性,鳞状化生的瘤细胞也反应阳性,导管内层瘤细胞对上述4种抗体反应阴性。本文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涎腺肌上皮癌是一种少见肿瘤 ,发生在小涎腺者更为罕见。我科曾于 1998年 3月收治 1例颊部小涎腺肌上皮癌患者 ,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 ,40岁 ,因右颊部无痛性肿物 2年余 ,于 1998年3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诉 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颊部长一“黄豆”大小肿物 ,无疼痛不适 ,自觉肿物距口内侧较近 ,无破溃史 ,未曾治疗 ,肿物逐渐长大。无特殊不良嗜好。检查 :面部双侧基本对称 ,于右颊部距口角约 1.5cm处可见局部隆起 ,触之有一大小约 1.5cm× 1.0cm× 1.0cm之肿物 ,无压痛 ,质硬 ,表面呈结节状 ,与颊粘膜粘连 ,基底部可活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