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波元坚与《伤寒广要》日本东京都玉川学园冈四医院冈田研吉日本一元制药学术部川岛繁男长春中医学院郭秀梅[关键词]丹波元坚,伤寒广要丹波元坚,字亦柔,号苣庭,幼名纲之进,长成之后称安叔。宽政7年(1795)生于江户,是江户时期著名的考证学派代表丹波元商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广西医家钟远洋<伤寒括要>以证为纲,按证论治,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对中医临床实践、研究<伤寒论>和考察岭南医药史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千金要方》广泛收集唐以前医家有关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此书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伤寒,即可指疫病,具有传染性。仲景之书用药痕迹保留在《千金要方》中,隋唐时期丰富的医学文献对于伤寒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大勇  曲道炜  李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05-1106
《伤寒类证》一书系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金人宋云公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而写成。此书格式新颖,别出新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以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的证治,将《伤寒论》原文397法重新归为50门,共计484法。表格中前有主证,后列方药,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使难见之文,明于掌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伤寒六经辨证施治提供便捷之法,同时亦为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开拓出一种新方法,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诏令:"即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北宋校正医书局集中人力物力,先后校正并刊行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十余部古典医籍,使这些宝贵的医籍经过整理流传至今,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藏》编纂项目正在进行中,伤寒金匮类古籍的编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入选《中华医藏》的244部伤寒金匮类古籍的版本进行调研,可以清晰地看出版本分布的特点,包括地域特点和机构特点。对这些版本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推动仲景学术研究与仲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最为常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仲景对头痛论治有许多精到之处,兹介绍于次。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考察唐以前史志目录及医学文献中有关张仲景著作的记载,发现今本《金匮要略》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开始校正之前,便已经过历代整理者的更名、增删和校改,成书过程极为复杂。提出关于今本《金匮要略》成书过程及成书年代的正确表述应为:北宋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部以张仲景著述为主体,经宋以前历代整理者增、删、校、改,成书于唐以后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方》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在《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校订而来的,初刊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成书年代为北宋。  相似文献   

9.
鲍健欣 《四川中医》2009,27(3):31-33
《名医类案》作为一本医案类书,选录的医家医案众多,体现出了医家深厚的理论造诣,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若能将某一医家的医案进行仔细梳理,可为了解、学习及研究医家的学术经验提供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仅举其中收录的许叔微治伤寒医案七则浅析之。.  相似文献   

10.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导致中药煎煮方法的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服用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煎不得法者25例[1],占无效总数的20%以上.自古以来,药物的煎法就深受重视,如《炮制大法》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医圣仲景对此尤为重视,他虽未曾对此直言评论,却身体力行,所以《伤寒论》中关于这一内容的记述极其丰富,应用亦颇为灵活.本文对《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方药的煎煮方法探讨如下,盼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涪陵古本是 2 0世纪 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 ,1 934年曾石印公世 ,但流传不广 ,见之者较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又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于仲景书增加证论百余条 ,补充方剂百余首 ,皆为临证必须。涪陵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和学习运用《千金方》的医疗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预后 ,指医生对病人患某一疾病之后的发展过程和后果的估计和预见。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对每一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后果 ,均具有足够的、充分的估计和科学的预见 ,充分体现了仲景的医学预后思想。兹仅就《伤寒论》中有关对疾病预后的论述 ,浅析于后。1 据天人相应理论 ,论邪气欲解之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天之六淫能伤人致病 ,然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序变 ,亦能助人之正气抗邪外出。基于此 ,仲景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提出了六经病证的欲解时间。如第 9、1 98、2 72、2 75、2 91、32 8条 …  相似文献   

14.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112首方剂的臣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臣药的组方规律,认为臣药的规律是偏于扶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创始人高思敬与以高秉钧为代表的心得派学术思想进行相关性探讨,发现在清末外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流派纷起之时,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著名外科医家高思敬与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在人文历史地理背景方面较为相近,前者对于后者学术思想有着超乎寻常的倾慕与效仿。二者在对疔疮、流注等外科疾病的辨证、治法及刀针应用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高思敬在高秉钧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与创新。高思敬与高秉钧之间学术思想存在一定延续性,不除外高思敬间接私淑高秉钧学术思想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王凤仪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性理疗病,并加以完善。他认为"五毒"是令人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并从君相二火的角度解释了"五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非常重视通过查问小便来诊病,也很重视"相体虚实,察病轻重"来权衡施治。本文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小便与阴阳虚损的关联性,指出小便不利往往提示阴阳虚损不甚,小便复利则往往提示阴阳虚损甚。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世说新语》中有关中医学情节的描述,以说明中医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