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53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是一种抗癌基因,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证明在一些人和动物肿瘤中存在P53基因的突变,然而P53基因249密码子第3碱基位置G→T颠换是肝细胞癌所特有,这与黄曲霉毒素B_1引起的实验突变一致。因此在分子水平上为黄曲霉毒素B_1与肝癌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突变P53蛋白可能干扰或阻断野生型P53负性调节功能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生、玉米和豆类等食物上会生长一种叫黄曲霉的霉菌,它会分泌出AFB_1毒素。现已查明此毒素是诱发肝癌的祸根。 美国的医学科研人员对肝癌组织进行的研究表明,肝癌患者中有50%以上的肿瘤抑制基因P_(53)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发性肝癌高发的扶绥县和低发的阳朔县,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及代谢物黄曲霉毒素M_1和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流行病调查。结果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与黄曲霉毒素B_1摄入量,晨尿黄曲霉毒素M_1排出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展尿黄曲霉毒素M_1排出量可作为人群接触黄曲霉毒素B_1水平的指标。原发性肝癌死亡率与玉米、花生和花生油的摄入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B1污染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检测黄曲霉毒素B1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来研究黄曲霉毒素B1和肝癌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趋势。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发展,现在已经具备多种试验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生物标志物,其中的一些检测方法具有高敏感度和精确度,对研究黄曲霉毒素B1早期低暴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30份肝癌高发区的花生样品进行化学方法提取和纯化后,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同时进行二甲基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结果显示:30份样品中检测出二甲基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B_1的各占50.0%(15/30),在同一份样品中同时检测出二甲基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B_1的占30.0%(9/30)。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区的花生除被黄曲霉毒素B_1严重污染外,同时也被二甲基亚硝胺严重污染,提示对花生防霉去毒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抑癌基因p53在原发性肝癌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复习有关p53突变研究的所有文献,并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做一总结分析,综述了抑癌基因p53突变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肝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了一系列基因和细胞因子。同时表明肝癌的发病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在此过程中,HBV和AFB1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致癌因子,他们可通过激活癌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而发挥作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为p53,p53 249编码子的突变在肝癌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53 249编码子的突变可使p53功能丧失,同时也可使与p53相关的信号传导路径发生改变,并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进而导致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肝癌高危人群中基因与环境致癌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50名肝癌高危人群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同时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检测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结果:男性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0.90±0.31)pmol/mg albumin]显著高于女性[(0.83±0.27)pmol/mg albumin](P〈0.0001);但该加合物的水平在合并谷胱甘肽转移酶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71)。结论: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在决定该毒素暴露水平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长期以来被怀疑是人肝癌的致癌物,但是在有效地测定个体接触黄曲霉毒素量以前,还没有可行的直接研究。对中国上海18 244名中年男性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者们测定了尿中黄曲霉毒素B_1及其代谢产物AFP_1、AFM_1和DNA加合物(AFB_1-N~7-鸟嘌呤),以评价接触黄曲霉毒素与肝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庞大的监测系统对防止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检查的费用较高,并且黄曲霉毒素是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肝癌的主要因素。黄曲霉毒素是一些曲霉真菌株产生的一种强的致癌物质,这些菌株可以污染谷物、坚果、动物饲料以及其他农业产品和食品。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ThomasLeonard等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分离阻断真菌中黄曲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P38 mRNA在黄曲霉毒素相关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用黄曲霉毒素B1诱发肝细胞癌,对照组按正常饲养方法饲养,两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2、20、36、46周进行肝组织活检,第58周时处死取肝。所有组织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并应用RT-PCR检测P38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存活至实验结束并发生肝细胞癌的大鼠共24只(出癌组),6只无任何肿瘤发生(未出癌组),对照组11例均未发生肿瘤。各组大鼠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P38 mRNA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黄曲霉毒素B1作用时间无明显关系,但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及其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强(P〈0.05)。结论: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组织P38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38 MAPK通路在黄曲霉毒素B1相关肝细胞癌发生时可能处于异常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肝癌变中突变型P53蛋白(mP53)的表达及p53基因第6外显子点突变。方法 通过DEN诱发的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应用免疫组化、MDT-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分别研究mP53表达和53基因第6外显子点突变。结果 mP53阳性细胞仅见于癌前个别肝细胞增生结节中,8/18例(44.44%)肝细胞癌呈mP53阳性;8例mP53阳性肝癌中仅有1例(12.50%)被检出p53基因第6外显子发生点突变,即第208位密码子第1碱基G→G填换。结论 在DEN诱发的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中p53基因突变可发生于大鼠肝癌变之癌前及肝癌形成阶段,且第6外显子突变率低。  相似文献   

12.
据报导,有人对尚未收摘的玉米进行了观察,发现在被某种玉米虫的幼虫所咬坏的籽粒上常有真菌生长,包括黄曲霉和其他真菌。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玉米粒中有无黄曲霉毒素,直接与其是否被幼虫所损坏有关。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HACCP原理运用于花生"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出口"的整个商品流程,以确定预防和控制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点和措施.方法:根据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高风险的特点,以及影响花生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因素,根据炒制花生果商品流程,运用HACCP危害分析原理,分析了在花生的商品流程图的各个环节中黄曲霉毒素危害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在种植、收获、原料储存、加工、成品存放及运输等全过程,花生均可能污染霉菌,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往往与霉变粒、受损伤、发育不良粒等有关.因此,以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和预防黄曲霉毒素再污染的步骤宜作为关键控制点;控制花生水分含量和去除霉变、受损伤、发育不良和异色花生粒等措施,作为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结论:运用HACCP原理分析花生黄曲霉毒素危害,可以确定其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白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其相关ASPP蛋白家族的表达。方法:运用A、B(分为低剂量D和高剂量G)2种白酒和黄曲霉素B,(AFB,)对大鼠进行处理,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模型,用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P53、P53凋亡刺激蛋白1(ASPPl)、ASPP2、ASPP家族抑制因子(iASPP)的表达。结果:成功制备了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大鼠模型,不同白酒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程度不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P53及iASPP表达的阳性率在白酒B组(BD组和BG组)明显高于白酒A组(AD组和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PPl、ASPP2的阳性率在白酒B组(BD组和BG组)明显低于白酒A组(AD组和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SPP表达量高的酒精性肝病和肝癌中,ASPPl、ASPP2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基因的突变检测显示P53的突变方式以碱基插入为主,其次为碱基突变及缺失;AD组和AG组突变率为42.3%,BD组和BG组突变率为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白酒对大鼠肝脏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硬化并肝癌的诱发程度不一样,可能与其对P53基因突变及P53相关蛋白(ASPPl、ASPP2、iASPP)表达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陈可书 《肝博士》2008,(6):56-56
真菌中的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质,该毒素能诱发人、猴、鼠、禽类发生肝癌,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为24周。预防真菌污染食物,应注意: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发现火鸡中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中毒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AFT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证实,AFT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AFT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它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大群结构十分相似的化合物,目前至少分离出17种化合物,与肝癌有关的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最常见的一种。AFB1是剧毒物质,其致癌强度比奶油黄大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高75倍,可诱发所有动物发生肝癌。  相似文献   

17.
癌与膳食     
叶翔  蔡斌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2):131-132,F003
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 ,膳食因素既有重要的病因性作用 ,也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有资料表明在所有的人类癌瘤中 1/ 3以上与膳食有关 [1 ] 。那么这些膳食因素怎样启动、促进或者抑制癌瘤发生发展的 ?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体会及参阅相关资料作一综述。1 膳食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 B1 是一种被比较肯定地认为是引起人类癌症的一种膳食致癌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接触黄曲霉毒素同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是引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此外 ,还发现血清中与白蛋白结合的黄曲霉毒素水平及尿中黄曲霉毒素 -DNA结合物的排出量与患肝癌的危险程度呈正相关 [2…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表明,在原发性肝癌的致病因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_1的致癌作用最为重要。有关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效测试方法,多采用Ames方法,其诱发突变的浓度为0.06微克/毫升。本文报道用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_1对正常人淋巴细胞诱变效应的结果,以提供黄曲霉毒素B_1与肝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取自3例正常成人(男2例,女1例)的血样。参照Kornberg方法制成SCE片。培养液内含有RPMI 1640和小牛血清等成分。每毫升培养液内含30微克分子(或9微克/毫升)6-溴脱氧尿核苷(瑞士产品)。结果:当黄曲霉毒素B_1在培养液内的浓度分别为0.001微克/毫升和0.01微克/毫升时,平均每染色体的SCE值(即染色单体交换数与观察数之比)分别为0.08(61/725)和0.08(108/1276)。浓度为0.02微克/毫升时,各为0.18(160/906)、0.15(222/1520)和0.13(121/957),平均SCE值为0.15。浓度为0.04微克/毫升时各为0.20(130/661)、0.18(190/1062)和0.17(190/1148),平均为0.18。浓度为0.06微克/毫升时各为0.19(208/1096)、0.22(310/1429)和0.23(150/658),平均为0.21。讨论:由于癌变剂和突变剂是密切相关的。即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两者为同一化学物质,因此测试突变的实验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并行检测原发性肝癌p53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参照国际公共p53突变数据库资料发生频率最高的7个突变类型作为检测探针设计寡核昔酸芯片,应用该项技术检测肝癌抑癌基因p53上对应的7个常见突变位点的突变频率及形式。结果:检测高发区及低发区肝癌石蜡包埋标本各14例,p53突变发生率分别为64.3%及14.3%(P<0.05),高发区组p53突变热点为249编码区,占该组突变的77.8%,突变形式为^249ser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高发区组肝癌p53基因突变热点为^249ser突变,应用寡核昔酸芯片技术可并行、高效、多位点检测肿瘤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B_1(以下简称毒素B_1)的强烈致癌性已为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证实。它与人类肝癌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启东是肝癌高发地区,肝癌死亡率一直在50/10万左右。为探索肝癌病因,1973年以来对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