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的淋巴转移,多数先至盆腔淋巴结,然后累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对于计划作根治性子宫切除的宫颈癌病例,如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已有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通常会被放弃外科处理,而改用放射治疗.已有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即使尚属临床早期(Ⅰ~Ⅱα期),一般预后也较差.全盆腔外照射放射治疗法联合放射性同位素的腔内照射治疗,在欧美国家已被广泛用于除早期以外的所有其它任何期别的宫颈癌(包括已有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而预后差的宫颈癌患者).但从三十年间的统计数字看来,全盆腔放射治疗虽然改善了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卵巢移位的适应证。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9年11月67例子宫颈癌手术中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行生存分析。结果 5例(7.5%)复发,其中2例(3.0%)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P=0.017)和分化程度(P=0.001)是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5例复发患者中,4例有脉管内癌栓或淋巴结转移。67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8.4%。结论宫颈癌卵巢移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病理类型、分化及脉管内癌栓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94年1月至2001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标准其临床分期为I b1~II a期的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124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3%、61.4%;总复发率为39.5%(49/124),其中复发部位明确的41例患者(盆腔内、盆腔外和盆腔内外同时复发患者分别为25、13和3例)中盆腔内复发率(61.O%,25/41)显著高于盆腔外复发率(31.7%,13/41;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35).根据这一因素,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髂总淋巴结无转移,104例)和高危组(髂总淋巴结转移,20例),其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危组盆腔内复发率为22.1%(23/104),高危组为25.0%(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盆腔外复发率为7.7%(8/104),高危组为40.O%(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以盆腔内复发为主,而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者以盆腔外复发为主.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7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先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如盆腔淋巴结阳性,则按传统手术方式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或取样+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如盆腔淋巴结阴性,则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如经病理证实有脉管间隙受侵、间质浸润深、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阳性或手术切缘阳性,则加用放化疗。术后均严密随访。结果参与随访的42例患者中,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鳞癌患者术中冰冻提示(右侧)闭孔淋巴结有癌组织浸润,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其余4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1例Ⅰb1期低分化、病灶直径2cm的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提示有脉管浸润。未发现宫旁浸润及手术切缘阳性的病例。盆腔淋巴结阳性、脉管浸润的2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化疗。平均随访60~84(71.33±7.77)个月,1例出现复发及可疑肺转移;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1例患者术后5年复查发现鳞状上皮癌抗原升高,但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灶,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早期宫颈癌(Ⅰa2~Ⅰb1期)患者在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的情况下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可能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86例,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41例,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两组术后辅以放疗或放化疗.对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复发率、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5.0%;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为70.0%.对照组复发17例,复发率为38.6%;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0%和6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9.3vs 40.0%)、术中出血量(325.0±58.0ml vs 315.0±50.1 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1%vs 5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多因素分析则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在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以术后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肿瘤细胞转移的最早特征,宫颈癌患者局部淋巴结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决定着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对患者盆腔所有淋巴结进行评估是一件十分繁杂的事情,前哨淋巴结(SLN)能反映整个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其研究使大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常用的淋巴结识别方法有染料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及联合法。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法(如:免疫组化法、连续切片法、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测及淋巴结HPV检测法等)能提高SL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局部晚期(ⅠB2/ⅡA2期)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新辅助化疗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24例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或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每位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新辅助化疗和直接手术患者在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共424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10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有68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2例先行1~2次介入或静脉新辅助化疗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者20例,没有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是否行新辅助化疗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手术组则为17.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方面,局部晚期宫颈癌明显低于早期者。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手术时间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尿管支架置入率、输血率、其他相邻脏器损伤的发生率2组相似。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预后较早期差,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早期,盆腔淋巴结转移主要与LVSI及深肌层浸润有关。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影响尚不明确,也没有证据证明新辅助化疗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在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还需更大样本或多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转阴情况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89例,随访截止至2015年12月。观察宫颈癌复发及患者生存情况,并对其与HR-HPV转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189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173例,腺癌16例;接受治疗后,存活3年以上患者161例,3年内死亡28例;HR-HPV转阴152例,持续阳性37例;复发患者39例,其中盆腔复发22例,远处转移17例。宫颈癌治疗后HR-HPV是否转阴对宫颈癌复发及3年生存率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R-HPV是否转阴对盆腔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远处转移无统计学意义(P0.05)。HR-HPV和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72.97%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特异度分别为92.11%和8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结论宫颈癌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增加复发及死亡危险;HR-HPV持续阳性增加局部复发的危险,但并不增加远处转移的危险;HR-HPV阴性也不能杜绝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HR-HPV监测复发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细胞学检查。宫颈癌治疗后进行HR-HPV监测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特征、术后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5岁行宫颈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35岁行宫颈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研究组中复发(46例)与未复发(4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影响预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研究组仅阴道不规则流血比例(15.56%)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触性阴道流血、白带增多、腰痛或者腹痛、无症状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比较,初治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研究组和对照组5年生存率的共同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患者中宫颈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典型。系统治疗后应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进行排查和随访。对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建立系统的防控体系,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的时间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1974~1992年英国伊丽莎白医院妇科8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盆腔脏器摘除术。31例晚期病人为首次治疗,其中15例宫颈癌,7例阴道癌及5例外阴癌。外阴癌盆腔脏器切除的指征为肿瘤侵至阴道中上2/3或膀胱,同时行根治性外阴切除术及腹股沟淋巴结剖视。如术前检查提示中心复发要作CT或MRI扫描以确定有无远处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则放弃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选择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条件。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治疗的65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手术和手术后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2 cm、肿瘤中低分化、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子宫下段受累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4.77,P=0.000)。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LVSI阳性、淋巴结转移、子宫下段受累、肿瘤中低分化的发生率更高。在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当肿瘤浸润间质≥1/2全层时,淋巴结转移、LVSI阳性、子宫下段受累、肿瘤中低分化的发生率更高。结论:肿瘤大小和肿瘤浸润间质深度是选择低危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LNM的概念、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宫颈癌LNM的主要检测标记物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著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相关文献,大多数文献表明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目前需探讨早期宫颈癌细化后的LV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并将有显著意义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是否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降低其阳性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65例早期宫颈癌耐药基因产物与临床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宫颈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UICC分期、局部复发无关(P>0.05);Topo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有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UICC分期无关(P>0.05);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有关(P<0.05);TS与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局部复发、肿瘤分化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宫颈癌中P-gp TopoⅡ、GST-π、TS对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十分必要;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判断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的依据。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因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而不能从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受益。若通过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来准确评估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则可以用SLN活检技术替代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减少手术并发症。虽然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该项技术未能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CNP)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新的契机。CNP具有淋巴系统趋向性和吸附抗癌药物等特点,能在淋巴管、淋巴结高密度且长时间聚集,有利于指导恶性肿瘤的淋巴结清除及淋巴化疗。综述运用CNP混悬液在术前标记早期宫颈癌SLN的可行性,使SLN活检技术替代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术式,但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约10%~15%,说明盆腔淋巴结清扫不仅对大部分患者无益,反而有并发淋巴囊肿、淋巴水肿等风险。前哨淋巴结是指最早接受肿瘤淋巴引流的淋巴结,也是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前哨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预示其他淋巴结无转移。因此检测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可避免对患者实施过度治疗。为研究联合应用异硫蓝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识别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对24例I期宫颈癌患者和1例IIa期患者术前1d在宫颈4个象限肿瘤周围分别注射99m锝标记的白蛋白,然…  相似文献   

19.
大量资料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存在有关。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原发早期宫颈癌及复发早期宫颈癌中HPV的存在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6例IB期宫颈癌病人复发后行HPV分型检查。肿瘤仅发生在宫颈部,其边缘及淋巴结均为阴性。所有病人均采用Ⅲ型广泛性子宫全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141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并获得宫颈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38例患者及同期行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7例纳入研究,采用RTPCR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miR-141水平,随访子宫颈癌患者术后2年时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 (1) miR-141的表达水平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 0.05);(2) miR-141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0.05);(3)术后2年时有1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其余38例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4)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miR-141水平是影响宫颈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宫颈病变程度影响miR-141的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升高,miR-141可能与宫颈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并且影响宫颈癌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