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CS患者18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1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静脉及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2组仅于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 h;治疗3组术前即开始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 h。观察4组间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改善程度及术后出血、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结果 PCI术后4组间心肌梗死溶栓出血分级(TIMI)3级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明显(P<0.05),治疗1组和治疗3组的CK-MB峰值、LVEF改善效果优于治疗2组(P<0.05)。4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在ACS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不但能显著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供血;早期及冠状动脉内应用能明显提高该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
杨洪庆 《首都医药》2011,(12):37-38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6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之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在ACS治疗中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观察15 d两组复合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和出血事件。结果替罗非班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出血事件主要发生在牙龈出血及皮下出血,未发生颅内出血等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在ACS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0d,治疗组MACE发生率为6.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77%、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及阿司匹林等联合治疗ACS安全可行,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8例,收治时间均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将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9例,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称为常规组,另一组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称为替罗非班组,记录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出血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替罗非班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18/1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8.42%(13/1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性冠脉综合征替罗非班注射液,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一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征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堵塞,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近年来,随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以及多联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明显降低了AMI患者的死亡率及再梗死率等不良心血管事件。近年来,替罗非班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就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在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两组病例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予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3min内推完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继以0.15μg/(kg.min)持续24~36 h.结果 试验组30d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显著降低(9.5%比20.0%,P<0.05),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和缺血导联数明显减少(P<0.0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替罗非班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可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整层抽样法抽取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40)与参考组(n=40),两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心功能改善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LVST)、左房内径(LAD)、肺动脉高压(P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减轻心绞痛等症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 《首都医药》2014,(18):13-15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抗血小板聚集、激活以及血栓形成,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本文对替罗非班在机型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疗效及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肖敏  陈章强  刘斌 《江西医药》2008,43(12):1286-1288
目的探讨国产盐酸替岁罗班(欣维宁)在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ACS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30d内可使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顽固性心绞痛+新的心肌梗死+死亡+脑出血)的发生率降低19.4%(分别为9.7%和29.1%,P〈0.01);两组在用药后的30d内单项终点的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而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30d内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其作用是安全而有效的.但其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26例),普通肝素组(2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均较治疗前缓解,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88.5%:81.0%,P>0.05),低分子肝素组的出血并发症少于普通肝素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均有效,但低分肝素出血并发症少,无须监测,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2例NSTEACS患者,年龄均>75岁(75~84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5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4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48例,除上述治疗外,加用国产替罗非班,按说明书提供的剂量减半给药,即0.2μg/(kg·min)静脉滴注30min后改为0.0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48~72h。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任何原因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ST段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7.3%)(P<0.05);两组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缺血导联数量均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对高龄NSTEMI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GACS)接受介入治疗的条件、并发症和近远期效果。方法:分析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的GACS病人86例,分为早期介入治疗组26例(30.2%,住院3天内);择期介入治疗组28例(32.6%,住院3天至2周);药物治疗组32例(37.2%,C组)。比较3组病人的下列参数:年龄、病史、病重程度I、ABP使用率、介入并发症、住院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随访资料(包括再住院率、病死率、介入治疗和搭桥率)。结果:3组病人的年龄和病史基本相同(P>0.05)。介入治疗组的病重程度、IABP使用率明显大于药物治疗组(P<0.05);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再住院率、随访病死率、随访介入治疗和搭桥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早期介入治疗组的病重程度和1ABP使用率明显大于择期介入治疗组(P<0.05),但两组的操作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无差别(P>0.05)。结论:①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老年危重GACS病人的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随访结果;②早期介入治疗是处理GACS危重症的有效方法;③提高GACS危重病人的介入治疗率是改善其整体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40mg/d和20mg/d)对血脂、血浆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0例,每晚服用40mg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每晚服用20mg辛伐他汀。治疗12周,观察调脂疗效及血浆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应用40mg/d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调脂,明显抑制hs-CRP,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尤威  叶飞  陈绍良  田乃亮  张俊杰  徐兢 《安徽医药》2013,17(7):1209-12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过程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内持续泵入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急诊PCI疗效及减少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冠脉内注射了替罗非班继之静脉持续维持,另将同期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仅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栓积分(TIMI Thrombus Score)、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 Grades)、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情况以及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两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组术后达到TMP分级2级以上获得率(分别为94.6%和67.6%,P=0.003)、校正的TIMI帧数25帧获得率(分别为91.9%和64.9%,P=0.005)、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分别为67.6%和27.0%,P=0)、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56.62±6.897)和(51.59±6.817),P=0.002)]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IMI 3级血流的获得率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是安全的,可以提高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长期预后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了解盐酸替罗非班对ACS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抑制的作用。方法 63例初次确诊为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和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34例,测定63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结果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34例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患者早期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静脉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早期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和研究组(静脉联合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每组各33例患者。比较2组PCI术后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率、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分级及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CI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血清cTnT、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ST段回落率、TIMI血流III级获得率及TMPG III级获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PCI术后7d的LVEF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总MACE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68%vs 34.4%,P<0.05)。2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与单纯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脉和静脉内联合使用安全,且更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和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获益与风险进行评价,为临床药物选择和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基于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提取的结果进行分类评价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1篇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安慰剂相比,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OR=0.68,95%CI(0.54,0.86),P=0.000 1]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RR=0.24,95%CI(0.14,0.40),P<0.01],同时可提高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发生率[OR=5.73,95%C(I2.99.10.97),P<0.01];替罗非班与依替巴肽治疗ACS的疗效相当,但替罗非班会增加ACS患者的TIMI小出血风险的发生率[RR=0.61,95%CI(0.38,0.98),P=0.04]。对于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与安慰剂相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 的影响. 方法:ACS住院患者6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0例,依数字随机法分为AMI治疗组(15例),AMI对照组(15例),UA治疗组(15例)和UA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口服,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RP含量,并分组比较.结果:60例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RP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P 水平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培哚普利在短期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