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气理论首见于《内经》,得到后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明代医家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明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均有较详细的阐述;近代医家张锡纯则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创大气下陷论及升陷汤。导师洪广祥教授也非常重视“宗气”理论,并广泛运应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水理论经《金匮要略》提出后其发展经历了四大时期,即提出与继承时期,张仲景提出正水之名,隋唐北宋引而不论;分化与发展时期,《鸡峰普济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与《金匮方论衍义》鼎足而三;融合与汇通时期,清代医家全面总结前人所述并再次加以阐发;理论统一时期,《医宗金鉴》引《金匮要略心典》肾阳虚说,后世医家多有遵从,正水理论至此复归于一。  相似文献   

4.
探析新安医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发展与继承情况。提炼李杲《脾胃论》一书中脾胃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并研究新安地区代表性新安医家相关的学术思想,探明各代表性新安医家脾胃学说的理论源流,探析新安各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新安医家受李杲脾胃学说影响深远,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与创新,如汪机受其影响首创“固本培元”学说,孙一奎结合医易之理,创“命门动气说”,罗周彦首“将元气分元阴、元阳”,创培补元阴元阳四方;吴澄著《不居集》,首倡“理脾阴”一说;新安医家形成了临床以调理脾胃为基本的治法,近现代新安医家王仲奇、程雁宾也在前人之基础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5.
<正>汗法,冠八法之首。《内经》有论,后世医家均有发展,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论述渐臻完善,不仅发扬了《内经》汗法理论,而且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法、方、药俱全,开创了后世辩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汗法沿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今不揣陋漏,少议一二,望釜正。  相似文献   

6.
对脾统四脏学术理论源于清代医家沈金鳌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周易》奠定了这一学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内经》是其学术渊源,而金元医家李杲创建了脾统四脏的学术理论,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发展,完善于明清。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法丰富,《黄帝内经》中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用汗、下等治法治疗水肿;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了汗、下、和、温等法治疗伤寒及各种杂病,如麻黄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及理中汤等代表方剂的应用;金代医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攻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详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及其临床应用.清代医家程钟...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为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命门动气"的理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书。明代是医学大发展的时代,而孙一奎正是明代众多医家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位。他融会儒、释、道三教之理,首倡"医易同源"之论,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其治学以《内》、《难》为宗,对历代前贤诸说  相似文献   

10.
半表半里首见于注家,《伤寒论》中并无此词目,但半表半里学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伤寒论》相关文献梳理,结合后世代表注家对半表半里的阐释、后世因半表半里引发的学说、辨证体系。归纳得出结论:(1)半表半里首见于《注解伤寒论》,并非《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提出的是"半在里,半在外",且"半在里,半在外"与后世半表半里关联密切的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有区别;(2)后世医家尤其温病医家对半表半里的继承发展如半表半里膜原学说,半表半里三焦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医古典医案的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09,30(10):1409-1410
中医医案之最早者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仓公“诊籍”,其文虽在医家传记中,却是医家本人亲撰,与陈寿《三国志》及范哗《后汉书》所载华佗医案出于史家手笔不同。魏晋以后医家医案多在史传中。至唐代,医书中开始出现医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有孙思邈经治医案,虽附于相应的医方中。《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均记载了晋代医家张苗用桃叶蒸法治愈伤寒无汗的医案。宋元以后,医案之学日趋发展。许叔微撰《伤寒九十论》,载经治医案90则,并加讨论,为最早医案专著。明代江璀集《名医类案》,为重要的医案类书。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医家医案专集如《石山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的论述。结论:历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始于《内经》,后经《伤寒论》发挥;在隋唐、宋金元时期得到发展,至明清成熟,近现代已成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系统整理自《内经》至清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肝风”的理论,探讨叶天士“肝阳化风”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指出这一理论渊源于《内经》和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病机的探讨,至叶天士明确提出后,又经清代医家的发展,在临床应用中得以充实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试论药对的配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宪龄 《河南中医》2002,22(2):64-65
药对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 ,千百年来 ,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内经》中就有制半夏配秫米治失眠 ,乌贼骨配茹 治血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一书更是从不同角度对两药配伍进行了论述 ,并将之归纳于“七情和合”中。《神农本草·名例》即言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 ,勿合用也。”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药对的内容 ,并有著述传世 ,春秋战国时代有《雷公药对》四卷 ,北齐医家徐…  相似文献   

15.
旴江医家龚廷贤贯通医理,精熟内、外、妇、儿各科,所著《万病回春》一书集中体现其对妇科的诊治特色,对后世医家妇科学术发展影响较大。其诊断特色以辨脉为先,次可选用药物试探;治疗特色则包括药物内治、药物外治、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再良  程磐基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37-1339
18世纪,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医著问世,如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叶天士的《温热论》、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这些医著显示了当时临床医家的理性思索,显示了中医临床证治的更趋成熟。其中,有一位医家容易被忽略,他就是《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以下简称《分册》),确是一本取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工具书。但还存在一些缺点,谨献刍议,供编者再版时参考。一、编写体例方面(一) 《分册》言明对医史人物随其贡献大小,分杰出医学家、著名医学家、医学家及医生四个等级,然书中除上述四个等外,还另有称作“医家”或“名医”的,更有同一人而此处既称“医家”,它处又谓之“名医”者。显见超出了原定等级范围,且又混乱矛盾。特别是《分册》对不少医家的衡量是不当的。如王叔和对中医学有很大贡献,整理了《伤寒论》,使仲景学术得此传播;所撰《脉经》,堪称我国  相似文献   

18.
<正> 张景岳是晚明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书,晚年又辑成《景岳全书》。这些书既能阐发《内经》等经典著作及古代医家的理论,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论对当时或后世中医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学术思想张景岳的主要学术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阳非有余论  相似文献   

19.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20.
古代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内经》以及后世医家的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指出阴阳分类法是《内经》分类法中比较成功的一种分类方法。后世医家继承了这种思想,并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分类法。《内经》中阴阳分类法又包括阴阳四分法和阴阳五分法。阴阳四分法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将体质分为4种类型。阴阳五分法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5类。后世医家提出了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虚实分类法和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多种阴阳分类方法。这种阴阳分类的思想亦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医家对体质的分类,并将会极大地推动阴阳分类法的发展,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