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是成年人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与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受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精准评估卒中后脑白质(WM)病变严重程度并准确识别AIS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能力至关重要。弥散张量成像(DTI)可无创评估WM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近几年成为研究AIS后运动损伤的主要评估工具。本文就DTI的基本原理、CST完整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以及DTI对AIS患者运动功能预后预测等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判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MRI)和DTI影像学检查,检测参数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患侧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P<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侧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偏瘫侧肌力明显相关(Y=0.774,P<0.05),30例患者DTI分级与肌力减弱程度呈正相关(rs=0.75,P<0.05)。结论 DTI技术能清楚显示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受累程度,能够较好的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损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功能评定量表(FMA)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CST类型、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与运动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康复组。在发病3 d内及发病3 m时行3.0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侧、对侧皮质脊髓束FA值。通过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 m后两组患者FMA值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增高(P0.05),康复组CSTⅡ型、CSTⅢ型患者的FMA值较治疗同组有显著提高(P0.05)。预后以CSTⅠ型最好,CSTⅡ型次之,CSTⅢ型最差。所有患者入院时病灶侧FA值均较健侧减低,FA值CSTⅠ型CSTⅡ型于CSTⅡ型,P0.05。3 m复查病灶侧FA值仍低于健侧,且较入院时各型FA值均有下降。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皮质脊髓束受损重、白质纤维断裂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但通过康复训练结果仍好于未康复训练者。FA值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龚霞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3)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在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中正逐步地开展。它能检测出联系大脑功能分区间的纤维变化,从而反映正常人脑白质随年龄改变的情况。此外对于多发性硬化、缺血性脑白质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胶质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测量肿瘤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结果颅内胶质瘤所致白质纤维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移位、浸润和破坏。19例中10例移位伴破坏,5例单纯浸润,4例浸润伴破坏;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FA值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FA值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胶质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FA值不能区分肿瘤实质与周边水肿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卒中后无抑郁组(CONT组)及对照组(NORM组)。利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成像)对60例研究对象的小脑各部分体积的改变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检测,并且对每1例研究对象均进行HAMD量表评定,最后对小脑的结构改变与抑郁量表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和小脑中、下脚的FA值较CONT组及NORM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CONT组与健康对照组小脑各部分的体积和F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减小与HAMD评分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P0.05;同样,PSD组患者小脑中、下脚FA值的降低与HAMD评分均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916,均P0.05。结论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改变与抑郁状态呈显著相关性,进而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小脑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位置关系,以评估预后。方法 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4d~8w)和慢性期(>8w),分析其DTI参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患侧FA值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变化,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逐渐降低,与健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减低,亚急性期逐渐恢复接近于健侧,慢性期再度增高;DTT成像显示CST受损严重其预后较差。结论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规律变化,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弥散张量成像是tNRI中常见的一种,本文综述其在测量认知功能中的应用,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基于白质地图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并分析DTI参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选40例SIVD患者,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18例,无认知障碍组22例,另设立2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MRI检查并对其白质改变进行评分,对联络纤维进行基于白质地图分析(atlase based analysis,ABA)DTI成像,比较组间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h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差异,并对SIVD患者DTI参数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无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在右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右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额枕束的FA值减低;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FA值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无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比较,仅左侧扣带海马部及左侧上纵束MD值无显著差异,余联络纤维的MD值均显著增高;认知障碍组较正常组存在广泛的联络纤维MD值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在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扣带回部、海马部、双侧上纵束、双侧上额枕束及双侧钩束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SIVD患者双侧矢状层(下纵束/下额枕束)、扣带扣带回部、上纵束、上额枕束及钩束和左侧扣带海马部的FA值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MD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 SIVD患者联络纤维的FA值减低,MD值增高,且DTI参数与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溶栓绿色通道就诊的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数据,进行病因学分类。结果连续收集134例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44例,中位数年龄57岁(四分位数间距50~70),从发病到完成DWI检查的中位数时间266.5 min(四分位数间距205.3~362.5)。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四分位数间距1~3)。33例患者住院进一步诊治。有27例(81.8%)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另有6例(18.2%)诊断为其他疾病。27例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住院患者中,9例(33.3%)经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5例(18.5%)症状加重后复查出现缺血灶,1例(3.7%)未加重但复查出现缺血灶,1例(3.7%)症状加重后复查DWI仍无缺血灶但有可以解释症状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大血管闭塞/狭窄或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低灌注区,6例(22.2%)虽DWI阴性但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有低灌注区,5例(18.5%)DWI阴性且未见大血管异常。诊断为缺血性卒中的27例患者,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的分型标准,15例(55.6%)为大动脉粥样硬化,11例(40.7%)为小动脉闭塞,1例(3.7%)病因不明。住院患者中,除1例(3.0%)患者出院时明显残疾外,其余32例(97.0%)患者出院时结局良好。101例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出院。其中80例(79.2%)DWI阴性且未见其他异常,5例(5.0%)经重新读片后发现缺血灶,14例(13.9%)虽DWI阴性但MRA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大血管闭塞/狭窄或PWI低灌注区修正诊断为缺血性卒中,2例(2.0%)诊断为其他疾病。结论 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数为小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狭窄和小动脉闭塞是主要病因。在急诊溶栓绿色通道中,溶栓医生初步判断为DWI阴性的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读片遗漏、显影延迟的可能和病情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 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观察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与其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30例发病2周以内的基底节或丘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性,发病后6个月应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其功能恢复。比较各组BI评分以及分析锥体束完整性与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除7例资料不完整被剔除外,23例患者资料纳入统计。锥体束完整性不同的各组间B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 =9.693,P<0.01)。急性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所显示的锥体束完整性与发病6月后BI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r =0.733,P<0.01)。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DTT评价锥体束的完整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20.
Haris I. Sair MD Feroze B. Mohamed PhD Sunil Patel MS Uday S. Kanamalla MD Beverly Hershey MD Zakaria Hakma MD Scott H. Faro MD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06,16(3):281-285
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 a rare disorder most common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alcohol consumption, involves demyelination and subsequent necro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emonstrates regional abnormalities in the corpus callosum that are not evident by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urthermore, fiber-tracking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disruption of axonal fiber bundles within the corpus callosum, most marked within the body, corresponding to the clinical finding of interhemispheric disconnec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