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和分析ICU念珠菌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检测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ICU所有危重患者痰液、血液等标本中的念珠菌。对5年ICU念珠菌感染情况、阳性检出标本来源分布、小同菌属分布情况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8--2012年ICU共入住危重患者4 529例次,其中念珠菌感染76例,平均感染率为1 68%;ICU念珠菌感染主要从痰液标本中检出,共52株(68.4%),血液检出9株(11.8%),尿液检出8株(10.5%);5年间ICU检出念珠菌呈现每年递增趋势,菌属分布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36株,47.4%),其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平均耐药率最高(19.7%),其次为伏立康唑,耐药率为15.8%。结论ICU的念珠菌感染患者例数及患病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且多为白色念珠菌,并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PCR结合长臂光敏生物素核酸探针杂交检测医学真菌的方法。[方法]首先合成医学真菌通用引物,用PCR扩增白色念珠菌18S rRNA基因,用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纯化的扩增产物作为核酸探针,然后用此探针对PCR后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医学真菌。通过用白色念珠菌感染人鼠,建立念珠菌病的实验动物模型,验证血培养法、PCR法和PCR扩增及Southern杂交检测医学重要真菌的敏感性。[结果]通用引物可以扩增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黄曲霉菌、烟曲霉菌等9种医学常见真菌的18S rRNA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621-687bp。此引物只扩增真菌DNA,不扩增临床常见的细菌、病毒和哺乳动物组织细胞DNA。利用实验动物模型比较了血培养法、PCR法和PCR扩增及长臂光敏生物素核酸探针Southern杂交法检测真菌血症的灵敏度,实验证明后者的敏感性最高。[结论]本方法快速、敏感、不需放射性同位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梅毒螺旋体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AA)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梅毒螺旋体poly 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组合优化,筛选建立梅毒螺旋体RAA检测方法,利用质粒标准品评估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检测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病原体,评价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梅毒螺旋体RAA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0拷贝/反应,在最低检测限仍有较好的重复性,检测时间少于20 min,最快2~3 min即可观察到扩增信号,与HIV、HBV和HCV及正常血液样本无交叉反应。结论 建立的梅毒螺旋体RAA方法灵敏、快速、特异性好,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和口岸现场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口腔黏膜异常的患病情况。方法 对182名脑血管病患者和166名对照进行口腔黏膜疾病的检查,比较2组间口腔黏膜疾病的患病率。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中检出口腔黏膜病的比率要高于对照组,最常见的是口腔念珠菌病11.1%(20/182),其次是沟纹舌5.0Study on the oral mucosal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9/182)、创伤性溃疡2.8%(5/182)、唇疱疹2.2%(4/182)、复发性口腔溃疡1.6%(3/182)、慢性唇炎1.6%(3/182)、白色角化症1.6%(3/182)等。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口腔黏膜病,尤其是口腔念珠菌病,需要防范其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细胞中表达汉坦病毒(HV)S基因,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用于检测血清中抗HV特异性抗体IgG。方法 PCR扩增HV-Z10株N蛋白(NP)编码基因,基因工程方法构建NP编码基因昆虫表达系统 rBAC-Z10S-TN。间接荧光法了解重组NP(rNP)表达及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情况,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表达情况。建立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样品,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比较。结果 rBAC-Z10S-TN高效表达rNP,SDS-PAGE显示rNP的蛋白表达带,此抗原仅与HFRS患者血清起反应。经双盲试验,两法检测血清143份,HFRS阳性符合率为97.67%。结论 成功构建了HV-Z10株NP编码基因高效真核表达系统。所建立的免疫印迹法可作为HFRS简便、安全、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 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20 348例密切接触者中,男性12 462例(61.24%),年龄MP25,P75)为31.0(23.0,43.0)岁,核酸检测次数MP25,P75)为2.0(1.0,3.0)次,隔离天数MP25,P75)为12.0(8.0,13.0)d。研究对象经过7次核酸检测后,共确诊病例256例。第1、2、3和第7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9.14%与99.99%(确诊177例)、89.84%与99.99%(确诊230例)、97.27%与99.99%(确诊249例)、100.00%与99.98%。基于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分为3个阶段(国内输入、境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关联),首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68%、68.00%和67.35%,特异度分别为99.98%、100.00%和100.00%。结论 建议做核酸检测3次,可提高灵敏度并降低假阴性风险。对于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3个阶段,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较为一致,但略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多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疑似血流感染(BSI)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7—9月某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SAP患者, 在疑似BSI发作时同步采集静脉血进行ddPCR检测和血培养(BC)及药敏试验(AST), 记录两种检测方法的耗时, 比较ddPCR与BC的检测结果, 计算ddPCR的病原学诊断效能, 并探讨ddPCR检测病原菌载量值与感染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 采集52份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 BC阳性17份(32.7%), 检出病原体29株; ddPCR阳性41份(78.8%), 检测出病原体73株。ddPCR耗时低于BC[(0.16±0.03)d VS (5.92±1.20)d, P<0.001]。在ddPCR检测范围内, 以BC为金标准, ddPCR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28.6%;联合检测前1周内非血标本微生物证据综合判定BSI, ddPCR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至91.9%、76.9%。ddPCR耐药基因检测中, 19份检出blaKPC, 9份检出blaNDM/IMP, 6份检出VanA/VanM, 5份检出mecA。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原菌载量值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7、0.414, 均P<0.05)。 结论 ddPCR作为一种辅助BC诊断BSI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耗时低等优势, 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1015株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和药敏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及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和改良纸片法测定临床标本分离的各类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结果共分离出1 015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49.4%,热带念珠菌占19.1%,克柔念珠菌占10.1%,光滑念珠菌占10.5%,其他念珠菌占10.9%;对氟康唑的耐药率白色念珠菌为1.6%、热带念珠菌为0%、克柔念珠菌为25%、光滑念珠菌为40%、其他念珠菌为8.4%. 结论念珠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已发生变化,白色念珠菌比例下降但还是最常见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有所上升,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而对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抗菌活性较差,临床经验用药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检测非Ol非0139群霍乱弧菌的多重PCR和SYBRGreen实时PCR方法。方法分别以霍乱弧菌的外膜蛋白基因(ompW)、01和0139群O抗原编码基因(咖)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CR和SYBRGreen实时PCR方法,评价两种方法检测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的特异性、重复性和一致性及最低检测菌量。结果建立了检测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的多重PCR和SYBRGreen实时PCR方法,根据特异性条带(多重PCR)和特异性熔解温度(SYBRGreen实时PCR),两种方法均能特异性检测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并能鉴别其他弧菌(5种)和肠道杆菌(3种);两种方法的最低检测菌量分别为7×104 cfu/ml(多重PCR)和7×102cftdml(SYBR Green实时P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时PCR的重复性检测,批内变异系数(CV)为 0.22%~0.92%,批间cv为0.27%~1.41%;经370株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的检测,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均为100%。结论建立的两种方法其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均好,可适用于不同条件下非0l非0139群霍乱弧菌的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及优化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可同步检测并明确感染类型。方法 根据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B基因、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gltA基因和贝氏柯克斯体com1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至同一方案,对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评价,并使用该方法对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7种病原菌标准曲线的Ct值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R2>0.990 0),所建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为1×10拷贝数/μ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6份蜱虫核酸提取物样本中,1份样本检出贝氏柯克斯体,3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8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标本DNA中,1份样本检出恙虫病东方体,2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 本研究基于TaqMan-探针qPCR方法,将7种病原菌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至同一方案,克服目前不同立克次体目病原菌采用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缺点,可将临床样本中立克次体目的7种重要病原菌精确定位检测至种,明确感染病原菌类型并缩短检测时间,有助于对患者的精准诊治。  相似文献   

11.
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特征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 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 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 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某医院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AE-IPF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省该院住院的AE-IPF患者,分析其呼吸道病毒IgM抗体、痰细菌学培养和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比较病原学阳性组与病原学阴性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AE-IPF患者52例,其中病原学阳性组23例,病原学阴性组29例。病原学阳性组患者发热、脓痰,以及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比例更高,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更高,而病原学阴性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病毒IgM、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分别为15、10、9例,痰细菌培养中检出最多的是绿假单胞菌(14.7%,5例),病毒IgM检测阳性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为多,均为8.8%(3例),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者中肺炎支原体居多(17.7%,6例)。结论 感染可能是海南地区该院AE-IPF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有助于提示AE-IPF患者存在感染的诱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缩短的葡萄球菌类肠毒素X(truncated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like toxin X,tSElX)氨基酸多态性,对其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催吐活性进行评价。方法tselx序列与本课题组前期完成测序的145株CC398菌株基因组序列及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设计引物扩增tselx目的基因,将该片段重组于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鉴定。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 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构建于质粒pGEX-6P-1及pET-28a(+)中,重组质粒鉴定后,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进行变性和复性,用亲和层析法和超滤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将纯化的tSElX蛋白以250 μg/kg喂饲普通狨猴,观察呕吐反应。结果 tselx基因在我国不同来源(患者、健康人群和动物)的145株CC398菌株均存在。我国菌株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与4株美国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8%(1株)和98.9%(3株)。通过两套表达系统及不同诱导条件,tSElX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变性及复性,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蛋白tSElX。在250 μg/kg剂量下tSElX蛋白不能引起普通狨猴的呕吐反应。结论 tSElX氨基酸序列在CC398菌株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保守性。高纯度的可溶性tSElX重组蛋白在250 μg/kg剂量下不具有普通狨猴催吐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集合核酸检测方法在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s)HIV急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低档场所FSWs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采用胶体硒法对HIV抗体初筛检测;对初筛阴性者采用集合核酸检测方法检测HIVRNA,若为阳性,3个月内随访并采集血液进行确证;应用估算公式计算HIV年发病率。结果共收集6 469例FSWs的血液样本,HIV抗体初筛阳性139洌,阳性率为2.15%。x,J 6 330例初筛阴性者进行集合核酸检测,7例为HIVRNA阳性。3个月内随访检测,6例出现HI、Ll抗体阳转。诊断为HIV急性感染者i 2011年广西低档场所FSWs的EIIV年发病率为1.45(95%CI:1.17~1.76)/100人年。结论集合核酸检测用于HIV传播的高危人群检测可以发现急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快速且简便的常见腹泻病毒筛检和诊断方法,为及时明确病因、控制病原体的传播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抗生素滥用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建立的一步法双重RT—PCR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分析。并应用该方法对28份疑似病毒性腹泻监测标本进行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核酸检测,同时用普通RT—PCR方法、乳胶凝集法和基因序列分析进行检测结果验证。结果:检测出轮状病毒核酸6份,诺瓦克病毒核酸2份,验证符合率达100%。结论:一步法双重RT—PCR检测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核酸的方法建立,不仅节省了检测过程中的人力、试剂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应急筛检的能力,为病毒性腹泻病及时防控和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克隆、表达与纯化硫氧还原蛋白-戊型肝炎病毒(HEV)诊断抗原(命名为N5),并对其抗原性和血清学检测效果初步评价。方法 根据GenBank上HEV-ORF2以及ORF3羧基端的基因序列,按照大肠埃希菌密码子偏好表进行密码子优化,全基因合成后插入M48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融合硫氧还蛋白的融合蛋白N5。并利用亲和层析技术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技术评价其抗原性,并利用实验室和临床检测确定的HEV感染阴、阳性血清评价其血清学检测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表达N5诊断抗原的重组质粒;高水平表达并纯化获取纯度高、浓度大的可溶性诊断抗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蛋白N5可与HEV IgM抗体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以融合蛋白N5作为捕获抗原,建立间接ELISA,对病原检测和临床诊断确诊的40份戊型肝炎病例血清和40份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8/40)和90%(36/40)。结论 成功构建了可表达融合硫氧还蛋白的HEV诊断抗原的重组质粒,并获得表达量高、抗原性强的可溶性融合蛋白N5,可应用于HEV血清学诊断,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毒力相关因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生物膜形成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微卫星分型方法, 对临床真菌感染患者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鉴定, 检测各菌株产生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及生物膜形成的能力, 比较各菌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BCR1、EFG1、HWP1及天冬氨酸蛋白酶毒力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的差异。 结果 共收集8株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 经基因鉴定均为基因Ⅰ型。微卫星分型结果显示, 8株临床菌株分为4个微卫星型别, G1、G2、G3菌株为不同型别, 分别分离自甲患者的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血; J1、J2、J3、J4、J5菌株为同一型别, 分离自乙患者不同时期血标本。8株临床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 其中G1、G3和J5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 J1、J2、J3、J4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中等, G2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弱。8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 酶体外表达水平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 G3、G1、G2菌株分别为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 酶体外表达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1、J5菌株为中表达, J2、J3、J4菌株为高表达, 中表达菌株与高表达菌株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生物膜形成基因BCR1、EFG1、HWP1表达水平均增加, 其中甲患者G1菌株EFG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G2菌株(P<0.05), 乙患者分离的菌株BCR1、EFG1、HW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天冬氨酸蛋白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水平均增加, 其中G1菌株的SAPP1和SAPP2表达水平高于G2、G3(均P<0.05), 乙患者SAPP1、SAPP2、SAPP3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和天冬氨酸蛋白酶产生能力均高于标准菌株, 分离自不同标本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具有差异性, 不同时期分离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差异不明显。患者可能存在同一时期多部位感染不同MT型别近平滑念珠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DNA扩增制备探针并用于临床白色念珠菌感染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特异DNA片段,并制备成为可应用于临床鉴定白色念珠菌的基因探针.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特异地扩增白色念珠菌标准株DNA EO3 125 bp基因片段,然后用半抗原地高辛配基标记,在完成基因探针显色敏感度检测之后,应用该基因探针分别对血液病病房分离的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多种细菌进行斑点杂交测试. 结果基因扩增制备Dig-125 bp DNA探针显色敏感度为0.01 pg,具有白色念珠菌特异性,与其他念珠菌和细菌不发生杂交. 结论基因扩增制备EO3 125 bp DNA探针方法简便可靠,具有很强特异性,可应用于临床鉴定白色念珠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控寨卡病毒病提供工作经验和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国大陆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2月19日,经中国CDC有关专家复核和专家会诊,我国义乌市确诊1例从斐济、萨摩亚旅游归来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病例曾在萨摩亚有蚊虫叮咬史。病例2月14日发病,15日出疹,16日出现结膜炎,16日收住入院,17日体温正常,19日皮疹消失,20日结膜炎消失。血液中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仅3 d,血液核酸检测阴性4 d后尿液仍可检测到核酸阳性。结论 该病例寨卡病毒病症状典型,早期可采集病例血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体温正常后应采集尿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念珠菌菌血症患病现状、变化及病原菌分析.方法 收集2002年4月至200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念珠菌菌血症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念珠菌菌血症的患病情况及病原菌,进行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年间ICU出院6034人次,符合念珠菌菌血症的患者75例,年患病率0.67%、1.46%、1.21%、1.15%、1.56%.死亡36例,总病死率48%,年病死率50%、64%、33%、41%、52%.血培养标本分离出念珠菌78株,其中白色念珠菌36株(46.2%),光滑念珠菌17株(21.7%),热带念珠菌14株(17.9%),近平滑念珠菌10株(12.8%),葡萄牙念珠菌1株(1.3%).APACHE Ⅱ评分9~27分,平均17.21分±4.38分.5年间念珠菌菌血症的患病率从0.67%上升到1.56%,非白色念珠菌菌血症患者的比例从50.0%上升至56.5%.经过对白色念珠菌组和非白色念珠菌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6岁±14岁 vs.53岁±16岁,P=0.001,OR=1.077,95% CI:1.031~1.124)、低蛋白血症(61.8% vs.81.6%,P=0.033,OR=0.206,95% CI:0.048~0.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ICU患者中念珠菌菌血症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死率高,非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念珠菌菌血症也有所上升,年龄是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