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脉证治验     
马某,女,21岁,1980年8月22日初珍。左臂无脉伴发凉、麻木疼痛2月余,西医诊为无脉症。检查:神疲,面色萎黄,形寒,虽值酷暑,仍着长衣(夜卧加被);舌淡稍胖,苔薄白而滑润,右手寸口脉沉迟细弱,左臂寸口及反关、斜飞、尺泽、云门等脉位举按寻三取皆无脉应指,左尺肤皮温及左手握力均低于右侧,血压:右臂12.6/7.3KPa,左臂O,左下肢21.3/12.7KPa。胸透、化验、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辨证:病属阴盛阳虚、寒湿滞脉之证。治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活血通脉。试以阳和汤和顾步汤加减治之:干姜3克桂枝6克羌活10克麻黄3克白芥子6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牛  相似文献   

2.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寸口六部脉差异形成的血液动力学机制。方法 ZBOX-Ⅰ型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82名在校大学生寸口六部压力脉图。根据柳兆荣等提出的压力谐波1/4波长定律及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压力脉图计算脉图对应的脉搏波波速(PWV)及反射因子(Rf)。比较寸口六部之间PWV及Rf的差异,并分别分析寸口六部PWV及Rf与压力脉图各参数的回归方程。结果根据压力脉图计算的血液动力学参数PWV及Rf六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寸口六部PWV及Rf与身高、体重、取脉压力及各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的分析,Rf与w、t1、h4、ad、h1、h3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其中与w的相关程度最高;PWV与体重、w、h3、ad、t5有线性回归关系(P<0.05),其中与h3相关程度最高。寸口六部Rf各自的相关性与总体情况较一致,右关部特殊。寸口六部PWV各自相关性的部位差异无明显规律,右寸、左尺、右尺较一致,右关部仍特殊,无变量进入线性回归方程。结论通过压力脉图计算的血液动力学参数PWV及Rf尚不能说明六部脉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三黄泻心汤治疗高血压有效的报道不少,特别是治疗实证高血压疗效显著。本次遵照《伤寒论》的服用方法,观察32例高血压患者用药30min以内的治疗效果。 对象与方法:①对象为32例高血压患者(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4岁),血压在227mmHg/115mmHg(30.2kPa/15.3kPa)与151mmHg/82mmHg(20.1kPa/10.9kPa)之间。服药前28例见紧脉;腹诊,中度稍硬  相似文献   

5.
<正> 从寸口部切脉诊病,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寸口脉这个微小的区域,之所以能够候测五脏六腑的病变,是因为它与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体现在与经脉有关外,五脏六腑在寸口也有相应的分候部位。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候以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候以肺脾肾(命门)。这一理论已被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正脉诊通常采用独取寸口诊脉法,这一诊法通常取患者双手的寸口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即左为阳,右为阴。用于脉诊时,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脉义简摩·三部分配脏腑》曰:"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心肝为阳脏,配于左手;肺脾为阴脏,配于右手。肾为阴阳水火同居之脏,根据其体阳、体阴分别位于左手、右手[1]。五脏六部脉还体现了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相似文献   

7.
独取寸口法由于更为简便及方便脏腑辨证等原因而取代人迎寸口脉诊法成为脉诊的主流,但相关实验证实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治疗确有较好疗效,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人迎寸口脉诊法要在临床应用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以病侧的人迎寸口脉象为准;②脉象的盛以脉形的宽窄盛衰鉴别;③脉象的躁以血流速度鉴别;④治疗取穴应取相应经脉的原穴为主;⑤人迎寸口脉诊法的补泻对象、调整的经脉穴位、治疗间隔都与临床常用的针灸治法不同;⑥治疗后要复查脉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MRI与B超的影像学方法获取脉"形"属性特征, 并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采用成熟的脉浮变、沉变、滑变及芤变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分析仪及 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观察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测定反映脉"形"属性的相关指标。结果: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且在脉诊信息有效获取价值上二者无明显区别。脉位浮变、滑变和芤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均呈现脉形属性偏宽的改变。而脉位沉变时,血管口径、面积均减小;呈现脉形属性偏窄的改变。结论:可利用成熟的B型超声技术采集中医寸口桡动脉的血管运动信息以获取脉"形"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源自于《内经》,由《难经》明确提出并加以完善,经《脉经》推广至临床应用。《脉经》以后,各医家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多有发挥,且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大、小肠的分属问题上,至张景岳以后逐渐统一,将大、小肠同归属于尺部。目前临床切脉遵循的脏腑分属方法来自于《脉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尽管这种分属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确切的经脉络属依据,但经实践证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意义,就"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脉经》等经典著作还原《伤寒杂病论》中相关脉学内容的本来面目,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对仲景脉学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诊脉方式:寸口诊法为主,遍身诊法为辅;(2)仲景寸口三部脉与人体对应关系:寸口三部脉与人体三焦部位对应,即仲景把寸口脉分为"寸口、关上、尺中",寸关尺三部分别相应人体上中下三焦;(3)仲景阳脉、阴脉的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脉象阴阳:阳脉多提示脉位趋于表浅、脉力强、脉势滑利、脉率快的脉象;阴脉多指示脉位趋于深下、脉力弱、脉势涩滞、脉率慢的脉象。另一方面是部位阴阳:寸关为阳,尺脉为阴。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仲景的脉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三探头传感器的自动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测定30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全臂长,分析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身高及全臂长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身高为正相关,相关系数r=0.402,P<0.001;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与全臂长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04,P<0.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1=4.9796X+151.93;Y2=1.1724X+48.1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寸口脉寸关尺三部长度、全臂长及身高之间的数值关系,将为实现三部脉象传感器的自动定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脉象信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难经》确立了寸口脉与人体上焦、下焦及中焦的对应关系,《脉经》进一步提出脏腑表里与寸口脉定位的关系等。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有2个方面:一是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认为寸口脉应依据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确定;二是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认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然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3.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以下简称人迎寸口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作者尝试从人迎寸口脉的定经定位,选穴及数量,经脉补泻的先后顺序、频率及操作等对人迎寸口针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阐述。认为此法能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与《脉经》均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但两者区别较大.通过分析推理《内经》《脉经》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发现《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既可提取盛虚紧代等脉象,亦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盛虚判断经脉脏腑病变;而《脉经》人迎寸口脉法实质与后世寸口脉法一致,即通过候诊寸关尺各部虚实判断脏腑经脉病变.  相似文献   

15.
验案两则     
肌肉萎缩症赵某男23岁初诊日期1990年10月20日。患者半年前因持续高烧三天后,左臂剧烈疼痛,左手握力随即消失,且感麻木,曾在××医院做肌电图,诊为左上肢肌肉萎缩(神经原性改变)。曾用天麻丸、强的松、肌生注射液治疗未效。现症:左臂肱二头肌、胸锁乳突肌及左手鱼际部肌肉塌陷,左手不能握固,握力为零;精神尚可,腰腿痠软,周身乏力,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正> ▲徐德凤(辽宁省锦县中医院)报道:先后发现9例患者,寸口部位有两条脉搏,暂定名为“双弦脉”。9例中有单例或双侧寸口部位可见到双弦脉即脉象端直而  相似文献   

17.
1病历介绍患者,女,38岁,因转氨酶异常9个月余、食欲减退加重2d入院。既往体健,无特殊疾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无水肿。T 37.8℃,P 96次/min,R 18次/min,BP 130/78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甲、丙、戊肝均阴性,大便常规、尿常规、电解质正常。肝功能:ALT 198 IU/L;HBeAg、HBsAg、抗-HBc、乙肝前  相似文献   

18.
眩晕治验1则     
高军杰  苏奎国 《河北中医》2003,25(9):681-681
王某 ,65岁 ,满族。 1 9970 71 3就诊。主诉 :眩晕 2个月 ,加重 1 0日。患者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 ,于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血压 2 4 .0 /1 4 .7kPa( 1 80 /1 1 0mmHg)。予心痛定1 0mg ,尼群地平 1 0mg ,均每日 3次口服 ,病情无明显改善 ,血压波动 2 4~ 2 2 .7/1 4 .7~ 1 2 .7kPa( 1 80~ 1 70 /1 1 0~ 95mmHg)。后就诊于某中医 ,口服中药 2 0余剂 ,病情无好转 ,1 0日前眩晕加重 ,遂来我院诊诒。刻诊 :头晕 ,行走时加重 ,卧时减轻 ,伴恶心 ,脘腹胀满 ,周身困重 ,面色白光白 ,无头痛 ,二便正常 ,舌质淡胖 ,苔白腻 ,脉濡缓。…  相似文献   

19.
<正> 方某,女,50岁,因尿少、呕恶、浮肿7天于1988年1月28日入院。患者反复腰痛、浮肿3年,近7天来腰痛、浮肿又作,且出现尿少、纳呆、恶心、呕吐(每日呕吐2~8次)及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倦怠、心悸等,而入我院中医科留医。入院检查:体温36.2℃,脉博6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8.4/9.3kPa(138/70mmHg)。神志清,精神疲惫,面色(白光)白无华,颜面轻度浮肿,双侧肾区轻度叩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血红蛋白100g/L(10g/dl),血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尚在  相似文献   

20.
<正> 王某,女,30岁,工人。1987年10月14日来诊。头晕乏力,畏寒肢冷已2月,当时未介意,近10天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口唇指甲青紫,四肢厥冷,身寒战栗,少腹隐隐胀痛,大便稀溏,苔白腻,舌质淡,两脉轻取可得,重按则无,血压10.7/5.33 kPa(80/40 mmHg)。此肾阳虚衰,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