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电针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榷动脉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颈眩二号方联合颈椎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影响。方法:将我院脊柱骨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患者,按就诊序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组经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0,P=0.0000.05);2组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t=-0.642,P=0.6212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5,P=0.0040.05);血液流变学方面,治疗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对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改善明显,治疗方法简便可行,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观察组用旋转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09%、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观察组98.06%、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评分量表(SOV)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SOV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单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颈椎牵引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4%,对照组为72.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颈椎X线张口位片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临床疗效,可调整寰枢关节对称性,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依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开气门治疗,观察2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状况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等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LVA、RVA、BA的Vs、Vd、RI、PI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82.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可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72例.两型颈椎病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相同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口服舒筋通络颗粒,1袋/次,3次/d,疗程1个月.结果: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85.45%)高于对照组(69.77%)(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在疼痛、压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除对照组治疗后上肢肌力变化小明显外,两组治疗后其余观察项目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②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主要的症状、体征消失方面,两组头痛、眩晕、压顶试验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转颈试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ASCS评分为(66.3±7.8)分,高于对照组的(42.7±5.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与关节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颈椎牵引,研究组接受中医手法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比较两组前后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为(9.21±1.51)分,研究组为(6.08±1.03)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研究组为9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手法与关节松动术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氏点穴疗法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张氏点穴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张氏点穴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张氏点穴疗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医立体式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45例,对照组予西药治疗,试验组予中医立体式(基于辨证论治的方药加按摩手法加腧穴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经过半年随访,观察组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6.7%,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复发,复发率为24.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中医立体式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电针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消眩汤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颈椎消眩汤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颈复康冲剂配合手法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及TCD的变化和有效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眩晕、头痛、旋颈试验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椎消眩汤配合手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且疗效确切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痛量表(NPQ)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常规电针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临床常见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每型80例共240例。各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和常规组。观察组(120例)采用分型治疗,颈型采用辨经论治,神经根型采用从脾胃论治,椎动脉型采用项五针;常规组(120例)各型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常规取穴)。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颈型和神经根型选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CSAS)和目测类比疼痛分度量表(VAPS),椎动脉型选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表进行评估。治疗10次后评估整体疗效。结果颈型患者中,两组治疗后CSAS和VAP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患者中,两组治疗5次后CSAS和VA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0次后CSAS和VA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型患者中,观察组治疗5次后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亦有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后两组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观察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92.8%,对照组分别为54.2%和86.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所有患者给予中药内服,治疗组给予中医骨伤手法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95.24%)显著优于对照组(76.19%),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VAS、症状积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