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机体,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灵枢·寿妖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有烧针令其汗,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两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在解放前夕,却濒临消亡.20世纪60年代,经过诸多针灸名家的探索,才逐步丰富了火针病机学说,规范了火针操作方法,扩大了火针适应症,总结了火针注意事项和禁忌症等.火针有机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疗法,见效快,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现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火针疗法是将火针烧灼后刺激机体穴位或患部,以达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古称燔针焠刺法。该法的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痈、疽、疖、瘰疬、顽癣、痹证等疗效较好,但较少有人使用。近几年来,使用该法者有所增多,该法的治疗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尤以外科疾病为最,现据文献综述如下:一、外科疾患瘰疬:对273例患者以循经取穴针刺为主(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等),以病灶局部针刺为辅,每周1次,连续4—12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86.8%。大多数针对是否成脓,或成脓是否破溃以及有无窦道形成等情况,在患部针刺,不刺穴位,疗效亦较好。如曹俊治30例,大多数1次治愈,仅2例无效 相似文献
7.
8.
<正>火针是古代九针中的大针,亦称燔针、烧针等。是将特制针具针体前端烧灼白亮刺入穴位,速进速出,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收到了良好治疗效果,但其发展尚存在着种种问题,现将近十年火针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分系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综述近10余年来火针配合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火针配合拔罐在皮肤科、骨伤科及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科研的设计水平,以充分体现火针配合拔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等,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第1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改善、提高,沿用至今。《针灸聚英》载:"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故火针对于皮肤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证实,火针疗法的热效应能改善微循环,热力可通过皮肤神经调节,促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有利于炎症和代谢物质的吸收,抑制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强免疫力,因此广泛运用于皮肤科的治疗。现收集近5年来火针作用于皮肤科的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7.
清营汤最早见于《温病条辨》,是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暑久入营,夜寐不安,不饥微痞,阴虚体质”方药的基础上创立而来的,该方具有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是温病传变过程中病传营分的有效方剂.所治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之侯.其适应证明显、简明,疗效好.经后世医家的拓展,其应用远远超出了原书所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选取8种骨科常见病,即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肱骨外上髁炎、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将火针在骨科疾患中的运用加以总结以认识火针疗法对其治疗的特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粗火针烙法治疗外科疾病,最早见于我国现存的外科专著——晋代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凡里有脓毒,诸药贴不破者,宜用熟铜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却当头,后以铜针浅浅针入,随针而出脓者,顺也。”以后在祖国医学漫长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已成为中医外科的一个独特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