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椎板双开门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保护和加强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患儿的脊柱结构及稳定性的手术治疗新方法。方法 :近期收治的TCS患儿 46例 ,手术松解时采用椎板双开门扩大探查 ,术后缝合棘突或植骨闭合脊柱裂等方法并与以往治疗的 5 4例TC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CS 96 %合并有脊柱裂 ,松解时采用椎板双开门暴露椎管术后缝合 ,或脊柱裂术后椎板植骨等改进手术方法 ,损伤小 ,手术暴露好 ,术后脊柱结构完全或部分修复 ,既可有效治疗TCS患儿 ,又可减少并发症。结论 :椎板双开门打开椎管探查脊髓行松解术及术后植骨闭合脊柱裂等方法既可保护和加强脊柱结构、暴露清楚彻底松解 ,又可加强脊柱稳定性 ,减少并发症 ,是治疗TCS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其手术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取椎板成形术,共72例;对照组行椎板切除术,共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率、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1个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根据随访记录,比较患者术后2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椎管腔最窄处的截面积、脊柱不稳率、脊柱成角畸形发生率。结果:术中治疗组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16.7%)显著高于治疗组(2.8%)。随访2年后治疗组椎管腔最窄处的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脊柱不稳率及脊柱成角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年治疗组脊髓神经功能有效恢复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椎板成形术开放椎管,出血量更少,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低,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椎椎管狭窄可以压迫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应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术或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本病效果不佳,我院自1953年起采用后路椎管双开门减压及植骨术治疗本病47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男38例,女9例,平均年龄54.1岁,病种包括椎管狭窄合并脊髓掣颈椎病23例(其中3例曾经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截骨椎板开门腰椎间盘摘除椎管成型扩大"∞"粗丝线固定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0例,治疗组采用腰椎棘突截骨椎板开门腰椎间盘摘除椎管成型扩大"∞"粗丝线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椎弓根系统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棘突截骨椎板开门腰椎间盘摘除椎管成型扩大"∞"粗丝线固定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性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采用颈前入路脊髓减压椎体融合 ,颈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及双开门自体棘突植骨椎管扩大减压 ,对 1 6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观察 6个月以上 ,优良 4例 ,良好 7例 ,改善 3例 ,无改善 2例。结论 三椎体间以上多椎体性病变 ,以及病变范围不能肯定而神经症状呈现多样性者 ,选择颈后入路双开门自体棘突植骨椎管扩大减压术。目的 探讨老年性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采用颈前入路脊髓减压椎体融合 ,颈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及双开门自体棘突植骨椎管扩大减压 ,对 1 6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观察 6个月以上 ,优良 4例 ,良好 7例 ,改善 3例 ,无改善 2例。结论 三椎体间以上多椎体性病变 ,以及病变范围不能肯定而神经症状呈现多样性者 ,选择颈后入路双开门自体棘突植骨椎管扩大减压术。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其外科治疗(附7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治疗效果和远期影响。方法本组7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8例,颈后路半椎板减压43例,全椎板减压4例,椎管成形术11例(单开门5例,双开门5例)。结果:手术减压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79.7%,但不同术式对远期效果的影响不同,部分患者出现后颈椎失稳,其中全椎板减压术的发生率为50%,半椎板减压术为22.2%,颈前路术压+植  相似文献   

7.
123例急性颈椎脊髓损伤中,MRI检查46例。其中92例经颈前路于损伤节段施行减压和植骨融合术;18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活页侧椎板间植骨术;1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其中5例行“H”形植骨。术后随访4个月至3a,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评价其效果。结果:按照Frankel功能分级法,术后神经功能提高1级以上者占87.2%。提示:MRI对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及时施行解除对脊髓压迫的手术疗法,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7):8-10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行椎板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行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其中椎板成形组15例,非椎板成形组(全椎板切除)25例,比较两组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脊柱不稳、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在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脊柱不稳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成形组和非椎板成形组术后JOA(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椎板成形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比非椎板成形组高。结论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实现了脊柱的解剖复位,相对地确保了脊柱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脊柱不稳的发生。同时椎板成形组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也比非椎板成形组的高,故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急性颈椎脊髓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3例急性颈椎脊髓损伤中,MRI检查46例。其中92例经颈前路于损务节段施行减压和植骨融合术;18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活页侧椎板间植骨术;1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其中5例行“H”形植骨。术后随访4个月至3a,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评价其效果。结果Frankel功能分级法,术后神经功能提高1级以上者87.2%。提示:MRI对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权 《中外医疗》2007,26(24):47-48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28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板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者13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者12例,前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及后路半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术者3例.结果 2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1例术后致瘫,病例随诊0.5~2年,优良率85%以上,并对其手术治疗提出了术前术后的护理.结论 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手术风险大因此术前、术后必须进行充分准备,掌握手术的常规护理及特殊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尿动力学检查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临床表现,尿动力学、B超等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TCS患儿197例,从临床表现、尿动力学等检查结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197例小儿TCS伴有神经源性膀胱139例(71%)。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并可将其分类。采用显微手术脊髓栓系松解治疗并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有效率达6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是小儿TCS最常见最严重最难治疗的症状,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分类TCS的理想方法。彻底暴露、显微外科手术松解脊髓及神经是治疗TCS患儿神经源性膀胱及其他症状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严重危害小儿健康 ,手术越早 ,效果越好。为达此目的 ,作者寻找了简单安全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小儿TCS。方法 :无症状可疑TCS患儿 5 6例 ,全部行B超及X线检查 ,15例患儿同时作了MRI检查。将确诊的 5 1例术前B超及MRI检查所见与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5 6例可疑患儿中确诊5 1例 (占 91 1% ) ,B超检查与手术中所见相似 ,而且B超检查简单、安全 ,能详细了解脊髓搏动情况及其他病理情况。结论 :B超能对可疑TCS患儿早期诊断 ,而且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4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以及经微创手术切除脂肪瘤或切除瘢痕、松解粘连、切断终丝后的效果,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论述。结果:治疗后32例(74%)的症状得到改善,11例(26%)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随访亦无继续加重。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充分松解切断增粗变短的终丝,是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间断闪光刺激(intermittent photic stimulation,IPS)诱发的强直阵挛发作(tonic-clonic seizures,TCS)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GTCS)还是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partial secondarily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PGTCS)的性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脑电图病房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ic,VEEG)监测的病例进行回顾,共纳入15例在IPS时诱发出TCS的特发性癫痫患儿,对其临床和脑电图特点进行研究。 结果 15例中男4例,女11例,癫痫起病年龄1~13岁。根据病史归纳出的发作类型为:12例GTCS,3例PGTCS。VEEG监测时年龄 2.5~16.0岁,VEEG背景图形均正常。发作间期放电:11例广泛性放电为主,其中4例共存后头部放电,2例共存Rolandic区放电,5例仅有广泛性放电;2例仅有限局性放电,其中1例限局在Rolandic区、1例限局在后头部;其余2例未监测到间期放电。IPS诱发光阵发性反应(photoparoxysmal response,PPR)结果:2例未监测到PPR,余13例PPR为广泛性放电,其中6例共存后头部放电。IPS诱发的光惊厥性反应(photoconvulsive response,PCR)结果:15例均诱发了以TCS为主的PCR,具体包括:1例GTCS(与病史不一致),11例PGTCS(仅2例与病史一致),3例难以明确区分是GTCS还是PGTCS。上述3种情况中,有7例在IPS诱发出TCS前先诱发了全面性肌阵挛发作。 结论 通过病史确定TCS是全面性还是局灶性常不可靠;IPS诱发的TCS多为PGTCS而非GTCS;肌阵挛发作与PGTCS可以共存,且有时GTCS和PGTCS难以区分,这些都提示了癫痫发作“二分法”的分型观点有待改变;光敏性TCS更应被视为介于局灶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之间的连续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R啨sum啨   Objectif Etudierl apoptoseinduitepartrichosanthine (TCS)chezlecancergastriqueetlarelationdecetteapoptoseavecl expressiondec myc. M啨thodes Danslesexp啨riencesinvitroaveclescellulesd ad啨nocarcinomegastriquelign啨eSGC 790 1,nousavonsconduitlesexamensmor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用异体半脱钙股骨片重建椎板,预防与减少全椎板切除后的并发症。方法:对18例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1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行业全椎板切除,并用异体半脱钙骨片根据椎板切除范围(1~1.5个椎板)进行设计。H型覆盖,与上下椎板相连,并用缝线加以固定,同时紧密缝合两侧骶棘肌。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5例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3例虽有轻度腰或腿痛,但比术前明显好转。无明显的排异反应。CT和MR显示腰椎管扩大,椎板无移位。脊髓无压迫。2年后异体椎板已完全被自体骨替代。结论:异体半脱钙骨是一种良好的重建材料,在节段性(1~1.5个)椎板重建中,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胡劲松 《当代医学》2016,(32):59-60
目的:对应用短种植体技术对口腔疾病患者后牙体骨高度不足区域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84例口腔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采用常规种植体对对照组患者的牙体骨高度不足区域实施种植修复治疗;采用短种植体技术对治疗组患者的牙体骨高度不足区域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2.9%)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8%);口腔疾病修复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1例)显著少于对照组(7例);口腔功能恢复正常时间(11.33±2.59)d显著短于对照组(16.79±2.5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短种植体技术对口腔疾病患者后牙体骨高度不足区域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病程手术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病程手术治疗后的结果,探讨本病治疗的最佳时期。方法:本组89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38例采用后路单或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34例采用前路环锯开窗减压、椎体间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按病程将其分为Ⅰ组(<6个月)、Ⅱ组(6-12个月)和Ⅲ组(>12个月)。结果:72例随访11个月-60个月,平均18个月,按JOA标准对各组术后改善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越短,手术治疗效果越好。病程小于6个月的病人,手术治疗效果最好,病程超过12个月的病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变差;植骨在术后半年内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在手术指征、无禁忌症的前提下,宜尽量争取在发病后6个月内手术;病程超过6个月者亦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