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人将小剂量氯胺酮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认为有术后止痛、减轻内脏牵拉反应和心血管反应等作用。为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我们于1987年2月~10月对224例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M受体拮抗剂对脊髓α2受体抗伤害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水平 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哌仑西平对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伤害效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入导管并长期留置。实验时分别将生理盐水、可乐定、阿托品、阿托品 可乐定、哌仑西平、哌仑西平 可乐定经导管注入蛛网膜下腔 ,以热水甩尾阈值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注药前后的效果。结果 可乐定可产生量效、时效相关的抗伤害反应 ;注射阿托品后3 0~ 90分钟和注射哌仑西平后 60~ 15 0分钟使甩尾阈值缩短 ;预注阿托品和预注哌仑西平可部分拮抗可乐定所产生的抗伤害效应。结论 在脊髓水平 ,α2 受体与脊髓内 M受体相关。  相似文献   

3.
M受体拮抗剂对脊骨α2受体抗伤害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水平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哌仑西对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伤害效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下腔埋入导管并长期留置。实验时分别将生理盐水、可乐定、阿托品、阿托品+可乐定、哌仑西平、哌仑西平+可乐定经导管注入蛛网膜下腔,以热水甩尾阈值为痛反应指标,观察注药前后效果。结果 可乐定可产生量效、时效相关的抗伤害反应;注射阿托品后30~90分钟所产生的抗伤害效应。结论 在脊髓水平,α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α2 受体与 M受体在大鼠脊髓抗伤害效应机制上的相互关系。方法  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入导管并留置。经导管分别将生理盐水、可乐定、新斯的明、可乐定 新斯的明、卡巴可、可乐定 卡巴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热水甩尾反应阈值为观察指标 ,观察注药前后的抗伤害效应效果。结果 可乐定、新斯的明、卡巴可均可产生时效相关的抗伤害效应 ;可乐定与上述药物合用的抗伤害效应强于单一应用。结论 可乐定、新斯的明、卡巴可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应用均可产生抗伤害效应 ;脊髓内 α2 受体与 M受体在抗伤害效应上存在着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8,自引:2,他引:8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罗哌卡因注入犬的蛛网膜下腔后,脊髓,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及脊髓组织髓钙含量的变化。方法:杂种犬18只,雌雄兼有,体重10kg左右,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2ml,B组6只,0.5%罗哌卡因2ml(10mg),C组6只,1%罗哌卡因2ml(20mg),动物麻醉后对氯胺酮,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射维持麻醉。于L3-4穿刺,注入生理盐水或罗哌卡因,于注药后3h,迅速处死动物后,取L1-2脊髓及神经根,每组随机取1mm3脊髓前角组织和神经根,固定于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行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及神经根超微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脊髓组织钙含量。结果:(1)C组脊髓组织钙离子含量明显高于A,B两组。(2)A,B两组电镜标本正常,神经膜完整,脊髓标本显示线粒体,内质网完整。C组神经膜分层,部分断裂,脊髓组织线粒体肿胀,部分空泡变性,内质网肿胀。结论:1%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可以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所以诮地蛛网膜下腔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世鹏  刘强  吴斗 《中国骨伤》2009,22(2):122-12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眷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 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注射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应用氯胺酮对慢性压迫性损伤所致的神经痛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制备慢性神经痛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只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5μl成分不同的液体。A组:神经结扎前30min及术后3d每天蛛网膜下腔注射氯胺酮5μg,B组:神经结扎前30min及术后3d每天蛛网膜下腔注射氯胺酮50μg,C组:神经结扎术后4d蛛网膜下腔注射氯胺酮50μg,D组:对照组,神经结扎前30min及术后4d每天注入人工脑脊液。神经结扎术后第7d,所有动物腹腔内注射亚镇痛量的芬太尼0.2μg。自神经结扎术前1d起至术后10d每天观察大鼠热痛阈和自发痛行为的变化。结果 A、B两组痛行为均明显轻于D组(P<0.05),且维持至停药后较长时间,C组用药后痛行为减轻(P<0.05),但维持时间短,A、B两组较C、D两组能显著提高亚镇痛量芬太尼的镇痛作用(P<0.05)。A、B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蛛网膜下应用氯胺酮可有效地防治神经痛,并加强亚镇痛量的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防性静脉给与恩丹西酮对蛛网膜下腔芬太尼和吗啡所致瘙痒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下肢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240例,按双盲原则分为OBM、OBF、BM和BF4组,所有病人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重比重液布比卡因麻醉,在蛛网膜下腔注入布比卡因和吗啡或芬太尼前,随机静脉给与恩丹西酮8mg或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注药后分别于15min、30min、45min、60min及1h、2h、3h、4h、5h和6h对病人进行瘙痒情况评估。采用x~2和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理盐水组(BM和BF)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恩丹西酮组(OBM和OBF)(P<0.05和P=0.001)。四组病人瘙痒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相似(P>0.05)。结论:预防性给与恩丹西酮可以降低吗啡、芬太尼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引起的瘙痒的发生,对芬太尼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动物实验应用自动射线照相技术发现,大脑和脊髓的后角胶状质细胞中具有特异性的阿片受体,自此以后对疼痛机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顽固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新局面。首先,Yaksh等将小量吗啡(5微克)直接注入鼠的蛛网膜下腔,成功获得有效的镇痛,经多次重复实验未发现对脊髓组织有任何不良反应。1978年Wang等开始在人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现将1979年报导的4篇综合介绍如下: 美国明尼苏达州Mayo医院Wang等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小鼠吗啡诱发急性瘙痒的作用. 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5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吗啡组(M组),鞘内注射1.0 nmol吗啡5 μl;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鞘内注射1.0 nmol吗啡5μl,5 min后腹腔注射5 mg/kg生理盐水;氯胺酮给药组(K组):鞘内注射1.0 nmol吗啡5μl,5 min后腹腔注射5 g/L氯胺酮;氯胺酮对照组(KC组):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后腹腔注射5g/L氯胺酮.以5 min为间隔记录小鼠40 min内搔抓次数. 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小鼠搔抓次数明显增加,0~5 min小鼠开始出现搔抓反应[(5.0±1.2)次],6 min~10 min搔抓反应达到高峰期[(13.1±1.9)次],随后减少,持续约40 min;与N组比较,K组搔抓次数在6 min~10min[(4.8±1.4)次]、11 min~15 min[(4.1±1.2)次]、16min~20 min[(2.2±0.7)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与KC组比较,K组搔抓次数除31 min~40 min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氯胺酮后K组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腹腔注射小剂量氯胺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吗啡诱发的急性瘙痒.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6岁,拟腰麻下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左侧卧位下于L3~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经过顺利。但注入“普鲁卡因”毕患者即主诉骶尾部严重胀痛伴烧灼感,测试无麻醉平面出现。继之,两下肢肤色青紫,并呈痉挛性抽搐、角弓反张,血压骤升至230/140mmHg、脉膊增快达160次/分,呼吸浅速34次/分。经核对注药安瓶发现系误将枸橼酸钠(0.25)当作普鲁卡因注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立即再行蛛网膜下腔穿刺,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静注硫喷妥钠和西地兰等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术后随访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3穿刺,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0.75%布比卡因1.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硬膜外不给药(A组),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15、20、25分钟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各3ml(B组)或生理盐水各3ml(C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氯胺酮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剂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膜外注射氯胺酮术后镇痛的剂量各家报道不一。本文比较四种不同剂量氯胺酮的术后镇痛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患者 10 0例 ,男 5 5例 ,女 45例 ,年龄 2 6~ 6 0岁 ,均为上腹部手术 ,经T8~ 9硬膜外穿刺 ,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者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随机将患者分为四组 ,每组 2 5例。Ⅰ、Ⅱ、Ⅲ、Ⅳ组氯胺酮剂量分别为0 2、0 4、0 6、0 8mg/kg。待患者术毕伤口开始疼痛 ,以上述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0ml,由硬膜外导管注入后拔管 ,记录注药前及注药后 30分钟的BP、SpO2 、RR ,观察注药后起效时间、镇痛效…  相似文献   

14.
20例产妇在宫口开大3cm 时,于鞘内即蛛网膜下腔注入小剂量吗啡,获得了良好镇痛效果。资料及方法选择单胎头位,产道无明显异常,估计能从阴道分娩,且无腰穿禁忌证,无过敏史,年龄20~31岁的初产妇19例和经产妇1例作为注药组。入院后一律不用任何安定镇静药,待宫颈扩张到3cm 时,于 L_(3~4)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氯胺酮5mg分别注入家兔蛛网膜下腔(n=20)、椎旁肌肉注射(n=10)、耳静脉注射(n=10)和4%GS0.5ml蛛网膜下腔注射(n=10),结果显示氯胺酮蛛网膜下腔注射和耳静脉注射时各种反射的恢复,尤其是痛觉反射的恢复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动物均在30min以内恢复痛觉,60min以内恢复行走能力,说明氯胺酮对脊髓神经无直接的麻醉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潜在空隙,称为硬膜下间隙(Subdural Space),内含少量浆液,与蛛网膜下腔不通,但却沿脊神经延伸一段距离,而与脊神经的淋巴管相通。颈段的硬膜下间隙较腰段大,侧面较宽,间隙中有不少孤立结缔组织小梁联接硬膜的内面和蛛网膜的外侧面。Saram等首先报告导管误入硬膜下间隙并经X片证实。Dawkins描述“广泛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表现,符合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当时抽吸阴性但病人瞳孔扩大,麻醉平面广泛包括高位交感神经阻滞。整个症状出现延迟约20分钟,这就与误入蛛网膜下腔完全不同。作者在30个月内给2182例各类腰背痛病人行腰部硬膜外注用类固醇。记录副反应如头痛、低血压、恶心、运动和广泛感觉神经阻滞等。病人年龄17~86岁,选腰段任一间隙,按阻力消失法明确硬膜外间隙,回吸试验阴性,注入0.25%布比卡因4~6ml或0.125%6~8ml加甲强龙80~120mg,观察1小时。判断误入硬膜下间隙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药物对脊髓的镇痛作用、疼痛机制及相关药物对脊神经影响的实验中,常采用经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给药的方法。如需鞘内多次给药,只能蛛网膜下腔置管注药或反复蛛网膜下腔穿刺给药。任占杰等[1]通过比较麻醉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柚皮苷硬膜外腔注射对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8只,制作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注药治疗,柚皮苷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柚皮苷注射液50μl,地塞米松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0μl,生理盐水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μl,未注药组硬膜外腔无药物注入处理。检测大鼠术前,术后及给药后1、3、7、14d的疼痛行为指标(50%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结果4组大鼠在术后均对机械刺激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柚皮苷组与地塞米松组在提高疼痛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柚皮苷可有效改善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与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A(BABAA)的关系。方法49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g,随机均分为7组: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Pi.P.)、侧脑室荷包牡丹碱0.25μg组(Bici.c-v.)、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0.25μg组(Bici.t.)、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各0.125μg组(Bici.c.v./i.t.)、侧脑室预注荷包牡丹碱0.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c.v.+Pi.P.)、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0.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t.+Pi.P.)、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各0.1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c.v./i.t.+Pi.P.)。侧脑室或/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min腹腔给药。采用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以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最小扩张压力值为痛阈,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各时间点的大鼠痛阈变化。结果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kg体重,5min后结直肠扩张痛阈显著提高(P〈0.05,P〈0.01),10~15min达高峰,持续20min;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结直肠扩张痛阈均无明显变化(P〉0.05);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kg体重,3组给药后5~20min内结直肠扩张痛阈也均有提高,但其增高值均明显低于Pi.p.组(P〈0.05,P〈0.01);且这3组之间最大镇痛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均可部分拮抗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因而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受脊髓与脊髓上中枢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阿片受体在脊髓内的证实,硬膜外及硬膜内应用阿片已逐渐增多。但这种方法不可能没有副作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延缓的呼吸抑制。氯胺酮是一种有效的止痛剂,新近的研究表明,它的止痛作用是经由阿片受体而产生。自从Brock Utne等人在猴子的脊髓内安全注入氯胺酮之后,Makowitz等人已在一组慢性痛患者的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本文报告在胆囊术后患者的硬膜外腔注入不同剂量的氯胺酮,以观察其止痛效应及副作用,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