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护理工作已经成为该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又分为治疗前护理、治疗中护理和治疗后护理,病房护士的护理主要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护理.治疗前护理分为心理护理和治疗前准备,以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治疗顺利进行;治疗后护理分为恢复区护理和病房护理,主要是对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不良反应的护理,使患者能坚持完成整个治疗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30 min(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状况,同时采用同一血压计测量血压,检测心率.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收缩压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焦虑情绪、稳定血压、降低心率,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渐进式肌肉松弛训练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患者心理与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0月本院需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对照组治疗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次术前2天开始至治疗当日安排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入组时及干预后第2、4、6周共4次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以及在入组时、无抽搐电休克术前一天晚上和术前1小时进行呼吸、脉搏、血压动态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第2周、第4周、第6周SAS、SDS评定总分下降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术前一天晚上以及术前1小时脉搏及血压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实施渐进式肌肉松弛训练能有效缓解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负性情绪,减轻机体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提高无抽搐电休克疗效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研究组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血压、心率、情绪变化及满意度状况。结果研究组心律加快、血压升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紧张情绪缓解率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舒适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措施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依从性影响,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本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紧张恐惧程度;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依从性及疗程完成次数。疗程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经过综合措施干预后,研究组紧张恐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问题部分低于对照组;依从性及疗程完成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措施干预能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或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以2008-01/2008—12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98例为对象,采用面对面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观察患者心理行为的方法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抗拒治疗、抑郁等心理。结论: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对疾病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其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38例患者经6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临床痊愈35例,显著进步59例,进步24例;98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51例出现记忆力下降,29例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9例出现治疗后谵妄。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较好,早期识别和预防其不良反应,加强心理和躯体护理,可降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护理。方法:将我院31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262人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均顺利进行,患者首次治疗合作率90.3%,总治疗合作率为98.9%。讨论:加强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术前和术后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确保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顺利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影响。方法将424例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10例,对照组214例,两组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被试的焦虑症状,于干预前和每次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评定被试的依从性。结果研究组干预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期两组间比较,干预前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依从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减轻精神障碍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63-964
选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对两组进行评定。观察组护理态度、护理质量及护理内容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前、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观察组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治疗前焦虑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朱芹  蔡琳  孙玲玲 《当代护士》2014,(11):82-8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按首次治疗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精神科及全麻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按预先制订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在治疗前及出院时对2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量表(BPRS)、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及满意度评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BP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OSIE-30评分则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可以有效规范精神科治疗操作中的护理程序,提高患者自我处置技能,提升患者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搐,更安全,也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可以预先决定起点和终点的流程,将"早日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作为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3]。我院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护士按照护理路径内容,观察、分析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操作,规范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质量。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作用、优点、具体方法,以及52例精神病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认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精神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能够促进精神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科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休克治疗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20世纪30~50年代,电休克几乎用于所有的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例,20世纪50年代后,药物治疗逐渐取而代之。目前,在电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驰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或无恐惧感。由于其较传统的电休克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作为标准治疗,被称为改良的电休克治疗(MECT)。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自2004年以来,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例近200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MECT的适应证MECT的适应证主要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将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或奥氮平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监测两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末血清心肌酶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或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2周末血清心肌酶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引起心肌酶一过性增高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08例抑郁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及效果评价。方法: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要求,做好患者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和心理护理,密切配合医师实施治疗及病情观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8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抑郁自评量表显示治疗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是治疗顺利进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首次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病人212例,随机分成研究组105例,对照组10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的焦虑程度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更加配合治疗且满意度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的焦虑情绪,提高病人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具有促进作用,使病人更愿意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精神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对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70名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诸多相关护理知识不了解,最期望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原理及治疗方式、治疗后并发症处理相关知识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指导等.85%的家属希望通过医护人员获得个别指导,80%的家属希望医务人员编写科普手册供患者家属阅读,66.7%的家属希望听其他患者家属介绍经验.结论 患者家属需要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健康教育指导,以利于提高其家庭支持度,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  相似文献   

19.
电休克治疗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20世纪30~50年代,电休克几乎用于所有的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例,20世纪50年代后,药物治疗逐渐取而代之。目前,在电休克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驰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或无恐惧感。由于其较传统的电休克适应症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已作为标准治疗,被称为改良的电休克治疗(MECT)。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自2004年以来,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例近200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不实施护理干预拒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原因和所采取的方法。方法对符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各30例患者,其诊断标准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明显衰退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征得患者家属同意,治疗前不实施护理干预进行对照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拒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主要原因和所采取的主要方法。结果(1)认为自己无病和对治疗有恐惧感方面,是不合作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实施护理干预,总体不合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合作方式方面,精神分裂症主要采取肢体或语言反抗,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选择禁食禁饮回避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需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应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