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引起的疾病涉及面广诸如:消化系病、呼吸系病、血液病、泌尿系、神经系、内分泌及代谢病等,其中消化系疾病较常见,据报道其发生率为20—40%;药物通过改变肠腔内壁上皮细脆的结构或影响肠运动,刺激或抑制消化腺的分泌或中和胃酸以影响胃肠道的血流和淋巴流而引起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中又以应激性溃疡为多见,以下仅就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分述如上:  相似文献   

2.
赵然  黄振  陈江宁  张峻峰 《药学进展》2013,(11):574-579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慢性顽固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根治。随着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基因水平上应用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对炎症性肠病发挥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5-羟色胺(5-HT)是脑-肠轴途径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分泌与肠道菌群、肠道免疫、肠道动力等方面密切相关。5-HT代谢途径异常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就5-HT在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玉梅 《首都医药》2000,7(5):52-52
药物导致胃肠道损害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0%~40%,药物可通过改变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或影响肠运动,刺激或抑制消化腺分泌或者中和胃酸,并影响胃肠的血流和淋巴流而导致胃肠道损害.  相似文献   

5.
随着胃酸分泌的生理研究以及酸相关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的病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抑制胃酸药物的开发研制亦不断进展.胃酸拮抗剂从药理学角度可分为中和胃酸制剂、壁细胞刺激阻滞剂、改善黏膜防御以及抑制质子泵功能制剂.  相似文献   

6.
新型抑制胃酸药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 《华北国防医药》2006,18(4):284-286
随着胃酸分泌的生理研究以及酸相关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的病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抑制胃酸药物的开发研制亦不断进展.胃酸拮抗剂从药理学角度可分为中和胃酸制剂、壁细胞刺激阻滞剂、改善黏膜防御以及抑制质子泵功能制剂.  相似文献   

7.
摘 要质子泵抑制药(PPIs)为 H+/K+ATP酶抑制药,可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持续时间长久,是新型抑酸药物。也是目前治疗酸相关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相关胃肠病变的首选药物。对基础胃酸、夜间胃酸的分泌,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后的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就国内已上市的5种PPIs的药动学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作用于胃酸分泌最后共同环节的新一类药物,它通过改变胃壁细胞中H~+/K~+—ATP酶活性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它的发现使人们对胃分泌机理以及常规胃肠道肿瘤的产生有了新的认识与见解,并使胃酸性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发展。但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生物制剂的应用使其病情进展和疾病转归得到了新转折。抗肿瘤坏死因子α已成为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的一线用药。近年来,抗黏附因子也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重要药物,维多珠单抗(Vedolizumab)常被用于抗肿瘤坏死因子α失应答和对其他治疗方法不耐受的情况。而更多的生物制剂正处于临床试验的各个开发阶段,包括抗IL-12/23的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JAK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和抗黏附分子—Etrolizumab。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新出现的主要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朱鹏  覃刚  吴莉莉 《河北医药》2022,(4):603-607,6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通常需要长期治疗,长期进展甚至增加肠道恶性肿瘤的风险,给患者造成严重负担.微小RNA(...  相似文献   

11.
刘成 《中国医药科学》2012,(12):239+241
目的本研究将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避免误诊、漏诊现象发生以及讨论如何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进行有效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就诊的10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果的研究。结果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多见于肠出血及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主要为皮肤病及关节炎。结论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明确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及肠外表现,对确定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医药》2013,(13):62
2013年5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5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可增加髋骨、腕骨、脊骨骨折的风险。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类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国内批准上市的PPI类药物包括  相似文献   

13.
陈凯迪  严建 《江苏医药》2021,47(2):200-203
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失调是引起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艾克曼菌是一种肠道细菌,在平衡肠道细菌、维持肠道黏膜生态、缓解肠道黏膜炎症、调节人体糖和脂类的代谢,提高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有效果.炎症性肠病是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见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盐、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但临床疗效欠佳,患者需长期服药,且症状易有反复.本文综述艾克曼菌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2021年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使用情况,为促进医院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科学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销售金额及构成比、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类别、药品使用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阜阳市人民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作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免疫失调具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主要原则为消除活动性炎症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紊乱,比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均是临床治疗常用药物。间充质干细胞为具有自我复制以及多方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对于组织修复以及免疫调节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在心肌梗死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近些年很多专家将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这些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29日,由《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主办、西藏海思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消化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钱家鸣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病中心林三仁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围绕“炎症性肠病”展开讨论,钱家呜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李明博士、海军总医院药剂科孙忠实教授分别以《炎性肠病治疗新共识解读》、《免疫抑制剂在炎性肠病治疗中的新进展》、《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进展》为题做了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药物遗传学的现状,为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对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盐、肾上腺皮质激素、抗-TNF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从药物遗传学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及结论: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包含多种炎性疾病的混合性疾患,发病和治疗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密切。炎症性肠病药物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助于临床治疗的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非靶向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症状,但不能终止黏膜炎症活动、疾病发展,且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这些药物的应用。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大小和物理特性,能够通过黏液层将负载药物传递到肠道细胞,也可以通过内吞作用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调节肠道的免疫环境,此外,纳米颗粒还具有改变药物特性的潜力。总结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合成纳米颗粒、天然纳米颗粒的研究情况,以期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已从饮食疗法、抑酸和抗胆碱等疗法发展成为以H_2-受体阻断剂为中心的药物治疗。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壁细胞分泌机制及粘膜防御机制的研究,使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又有新的进展。 新型H_2-受体阻断剂 胃粘膜壁细胞上有乙酰胆碱M-受体、胃泌素和组织胺等受体。H_2-受体阻断剂特异性地与组织胺竞争H_2-受体,从而阻断组织胺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其基础胃酸分泌减少,并能抑制组织胺、五肽胃泌素对胃酸的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