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55例,给予丽珠胃三联治疗,均为2次/d,疗程7d。观察记录Hp根除率、胃炎及溃疡愈合情况、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8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7例。Hp根除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3.3%,消化性溃疡94.4%,总根除率为93.8%。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0.0%,消化性溃疡88.9%。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珠胃三联7d治疗方案具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Hp根除率高、炎症减轻和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是目前根除Hp、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为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Hp在组织切片中呈弯曲,S型,紧密黏附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或存在于黏液中。人的胃黏膜是Hp的自然定植部位,它通常定植于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的表面或小凹内,尤以胃窦部最多。Hp感染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尽管采用抑酸剂和根治Hp为主的内科方法已成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在溃疡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穿孔、梗阻等或内科治疗无效时,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必须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分析自1995年-1998年积水潭医院经胃镜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病例71例,所有病例Hp感染的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染色法(Warthin-starry)相结合。两种方法均为阳性即定为阳性,成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结果:71例胃癌病人,Hp阳性组平均年龄为68.1岁,阴性组为51例,两组平均年龄的差异有显性(P<0.05)。71例胃癌,Hp阳性28例(40%),Hp阴性43例(60%),按肿瘤生长部位Hp阳性组分别为胃窦19例(67.9%),胃体3例(10.7%)、贲门6例(21.4%);Hp阴性组胃窦,胃体和贲门分别为22例(51.1%)、7例(16.3%)、14例(32.6%),胃窦部位胃癌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部位(P<0.05)。按肿瘤病理分类阳性。阴性组均以腺癌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2例(78.6%);36例(83.7%),差异无显性。分化型胃癌Hp阳性组明显高于低分型胃癌(P<0.05)。Hp阴性组2型之间无显性差异。结论:胃癌病人的Hp的感染率较高,达40%,非贲门癌的(主要是胃窦部位)的分伦型腺癌与Hp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年龄越高的Hp感染病人胃癌发生的危害性越大,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短期不规则用药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136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住院患,根据病史分为服药组即Hp检查前一周内接受过铅剂、抑酸剂治疗的患,共四例。对照组即Hp检查前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患考,共37例。Hp检查方法包括①血清学方法;②快速尿素酶试验(RUT);③组织学方法;④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服药组RUT,组织学,13C—UBT方法Hp检出率分别为9.0%,21.2%,27.3%,均显低于对照组相应Hp检出率37.8%、40.5%、48.6%(P<0.01,P<0.05,P<0.05)。两组血清学方法Hp IgG、IgM阳性率各为48.5%,51.5%和54.1%,54.1%(P>0.05)。单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组RUT,组织学方法Hp检出率4.0%,16.0%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方法Hp检出率(P<0.01,P<0.05)。单独服用枸橼酸铋钾、H2受体拮抗剂患中各方法Hp检出率与对照组检出率无显性差异(P>0.05)。单独服用枸橼酸铋钾、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三组Hp感染率14.3%、15.0%、16.0%均显低于对照组Hp感染率46.0%(P<0.05)。结论:Hp检查前短期使用铋剂、抑酸剂可导致Hp检出率下降,短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显降低RUT、组织学方法Hp检出率;各方法中快速尿素酶试验检出率最低。血清学方法检测Hp抗体不受药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的常见疾病及发病特点。方法 对经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疾病9283例(占71.26%)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283例患者中男女之比2.96:1,其发病依次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肿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胃膜脱垂症、贲门粘膜撕裂症、憩室、寄生虫等;消化性溃疡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检出率为14.22%),易发部位依次为前壁(占57.35%)、大弯(占20.15%)、小弯(占11.59%)、后壁(占9.39%)、球后(占1.52%);胃溃疡(占4.79%)发生部位依次为胃角(占42.25%)、胃窦(占35.28%)、胃体(占11.24%)、幽门管(占7.42%)、胃底贲门(占3.82%);十二指肠降部病变55例。结论 上消化道疾病以男性发病率高,炎症性疾病最多,其次为消化性溃疡;提示十二指肠炎与十二指肠溃疡关系密切;十二指肠降部检查应作为胃镜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2000年至2007年胃镜检查确诊的110例胃息肉患者(胃息肉组)和27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组)分别进行Hp感染检测.同时对110例胃息肉患者不同部位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息肉组的Hp感染率为10.9%,慢性胃炎组为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体部分别与胃底贲门、胃窦部比较,Hp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胃底贲门与胃窦部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相关性不明显,Hp感染不是息肉发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残胃Hp感染现状、各种因素对Hp生存的影响及残胃Hp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5例胃癌术后患者行胃镜检查、胃液pH值测定、BC—UBT检测,Hp感染者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结果:Hp检出率对照组高于残胃组;保留胃窦组高于非保留胃窦组(P均〈0.05);pH值≤4的Hp感染率87.2%;残胃胆汁返流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胃窦保留组。结论:残胃Hp检出率与手术方式有明显关系;胃癌术后Hp检出率逐年下降;常规抗Hp的治疗方案同样适用于残胃的Hp感染,当pH值〉4时,质子泵剂量可以减半。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成年人群(533人)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以组织学WS染色检查为标准,数据结果均做χ2检验。结果:(1)人群Hp的检出率为64.54%,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9.42%。(2)活动性胃炎中Hp的检出率为92.43%。(3)Hp阳性组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99.42%,明显高于Hp阴性组。(4)胃窦部及体小弯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高于胃底部;胃窦部高于体小弯。(5)Hp阳性者各活检部位的活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检出率均高。(6)Hp根除后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下降(5.77%),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1)Hp与胃炎活动性密切相关。(2)Hp的检出提示胃内有活动性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不同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通过对比阳性率及敏感性,发现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Hp检测敏感方法。方法:以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但不超过1周(用药组)及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患者为入组条件,将两组各60例,分别取胃窦、胃体大弯侧黏膜,采用快速尿素酶法、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检测,另行粪便Hp抗原检测,统计阳性率及敏感性,并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用药组60例患者中Hp阳性52例,阳性率86.7%,对照组60例患者中Hp阳性50例,阳性率为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胃体部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大于胃窦部(P﹤0.05),两组间胃窦部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胃窦、胃体病理组织学检测阳性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药组中联合检测(胃窦+胃体)病理切片染色、胃窦病理+粪便Hp抗原、(胃体病理+粪便Hp抗原)阳性率均为80%,敏感性92.3%,阴性预测值较高,与胃窦病理、胃体病理、粪便Hp抗原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尿素酶试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对Hp尿素酶试验检测有明显影响,进行胃窦、胃体黏膜病理切片染色、粪便抗原检测或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比较不同部位取材的阳性率,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方法 以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超过1周为入组条件,将149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于胃窦(距幽门2~3 cm的胃窦小弯侧)、胃体(距贲门大约8 cm的胃体小弯侧)取材,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计算各部位检测阳性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本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总感染率达81.9%,胃窦部阳性率高于胃体部,服用PPI超过1周的患者胃体HP检出率(75.00%)明显高于未用药者(55.96%),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30%的患者胃窦区Hp检测阴性,而胃体检测阳性,明显高于未用药者(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幽门螺杆在胃内的定位有一定影响,临床取材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多点取材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慢性胃炎HP感染及其分布情况,我们对100例胃镜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人分别在胃窦、胃体、胃底及病灶部位活检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内不同部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Lewis抗原表达的状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8位患者胃窦胃体部Hp菌株Lewis抗原的表达,用RAPD-PCR法测定Hp菌株类型。结果:105例患者中,58例(55.2%)胃窦胃体部位同时Hp阳性,其中55例(94.9%)为同一Hp菌株感染。55对Hp菌株中,21对(38.2%)表达不同的Lewis抗原(Le^x、Le^y、Le^a和Le^b)。结论:部分患者胃窦胃体部位相同Hp菌株表达不同的Lweis抗原。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由Marshall在1982年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发现的一种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关的病原菌。1 Hp的发现过程与临床意义1.1 Hp的发现过程197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arren在给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做组织切片时,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的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窦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联想到这种细菌可能和慢性胃炎有关系。由于胃内是强酸性,其他细菌在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息肉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慢性胃炎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每例息肉均作做检,记录病理类型,并取周围黏膜即胃窦大、小弯,前、后壁4个部位(距幽门约2~5cm处)做病理检查,观察黏膜炎症程度,并将息肉组织及周围黏膜组织分别作切片经改良吉姆萨(Giemsa)染色法镜检找Hp,观察息肉部位与周围黏膜Hp感染情况;对照组分别在胃窦大、小弯,前、后壁4个部位各取一块组织活检找Hp,并作病理,观察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结果观察组150例,Hp感染率58.0%(87/150),感染强度以中低强度为主,其中息肉部位HP感染率39.3%(59/150),非息肉部位HP感染率42.0%(63/150)。增生性息肉102例(68.0%),Hp感染率63.7%(65/102);胃底腺息肉31例(20.7%),Hp感染率38.7%(12/31);炎性息肉14例(9.3%),Hp感染率57.1%(8/14);腺瘤性息肉3例(2.0%),Hp感染率66.7%(2/3)。单发息肉93例(62.0%),多发息肉57例(38.0%),息肉以胃底体多见,其中增生性息肉在胃底体发生率94.1%(96/102),胃底腺息肉在胃底体发生率87.1%(27/31),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P<0.05),且以中高强度Hp感染为主,增生性息肉胃黏膜炎症活动性发生率较高,同时伴有黏膜肠化、萎缩。慢性胃炎对照组150例,Hp感染率52.0%(78/150),结果显示胃息肉发生与Hp感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息肉发生与Hp感染无显著相关性;但胃息肉类型与Hp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显著高于胃底腺息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探讨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226例,分别取胃体及胃窦黏膜各1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Hp检查。根据有无Hp感染及Hp定植部位分为四组:Hp阴性组、胃体Hp阳性组、胃窦Hp阳性组、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和雷贝拉唑抑酸治疗,Hp阳性者同时行Hp根除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226例RE患者中Hp阳性65例,阳性率28.76%,其中胃体Hp阳性组12例(占18.5%),胃窦Hp阳性组17例(占26.2%),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36例(占55.3%)。胃体Hp阳性组REⅠ级者较多;而胃窦Hp阳性组REⅢ级较多(P<0.01);胃体Hp阳性组的疗效较其他各组差(P<0.01)。结论胃内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作用不同。胃体部Hp阳性者RE程度较轻,而行抗Hp治疗可能影响RE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的关系,方法:所有病例均作胃镜检查,取粘膜组织活检,然后分别作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时作Hp-IgG血清学检查,诊断Hp相关性慢性胃炎27例,Hp阴性16例,采用便携式食管PH自动记录义,监测两组患儿的食管24h pH,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理性胃食管反应流发生率,Hp阳性组为22.22%,Hp阴性组为37.50%,两组差异无显性,结论:Hp感染与GER并非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总结1168例60岁以上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对其中消化性溃疡29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女之比为4.59∶1。胃溃疡184例,部位以胃角多见,其次为胃体、胃窦、幽门管等。十二指肠溃疡112例。胃镜与病理活检符合率为58.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病部位有一定特点,巨大溃疡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