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生儿脐血S-100蛋白浓度与窒息Apgar评分高度相关性。方法在新生儿娩出后1mi内抽取脐静脉血测得S100蛋白浓度,同时进行Apgar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窒息组脐血S-100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γ=0.85,P<0.05)。结论新生儿脐血S-100蛋白浓度与窒息Apgar评分高度相关。可作为新生儿窒息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对预后判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1例窒息新生儿脐血中内皮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轻度窒息21例,重度窒息10例,并与3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对照,结果,窒息组血浆内皮素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重度窒息组的测定值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的测定值(P〈0.001),提示内皮素参与围生期窒息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脐血中内皮素的含量与窒息的程度有关,可作为窒息新生儿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井和  朱璐卡 《河北医学》2000,6(6):576-576,F003
Apgar评分是反映新生儿出生时有无窒息及严重程度,指导抢救与治疗的重要临床指标。而血清胆汁酸(TBA)对于肝功能的轻微变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1],本文通过对80全新生儿窒息患儿的Apagr评分及TBA的测定,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以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间收住本院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窒息患儿共80例为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30例,平均胎龄38.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5kg,入院时最大日龄为72h,最小日龄为1/2h,平均为16.8h,均为围产期患儿。出生1minA pgar评分4~7分度窒息46例,0~3分重度窒息34例。全部病例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生后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窒息后最易引起不同程度脑损伤,严重窒息常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从而影响患儿的远期生存质量。产后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有较大的关系。现通过分析我院收治160例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情况来探讨其与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对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10minApgar评分<7分者进行头颅CT扫描。结果Apgar评分<7分者脑损伤发生率1min(p>0.05)与5min(p<0.05)比较存在差异,但无显著性,1min与10min(p<0.01)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与Apagr评分的高低划分与窒息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与窒息时间长短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的1分钟Apgar评分值在评分的五项指标中递减扣分的基本规律。方法 对874例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值的综合及分析。结果 评分值具有一定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意义。结论 运用这一基本规律有助于衡量及判断临床运用Apgar评分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产科护理水平,特别是提示和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为提高窒息儿的Apgar评分值,要特别注重呼吸的复苏。  相似文献   

7.
Apgar 评分的高低受母、胎双方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影响的各种临床因素,有利于预防,减少和控制新生儿窒息的发生。1 对象与方法1989~1990年我院分娩活产儿1794例,其中足月儿1696例,小样儿13例,早产儿68例,双胎儿体重大于2500g 的17例。以 Apgar评分标准评0~3分者为重度窒息;评4~7分为轻度窒息;评8~10分者为无窒息。  相似文献   

8.
Apgar评分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新生儿临床状况的方法,然而它的滥用或误用,导致了对新生儿窒息的错误诊断,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为此,有必要对其认真评价,以便将Apgar评分置于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自息后脑损伤与Apgar's评分关系。方法:选取2002~2004年住院的窒息新生儿56例,1min、5min、10min脑损伤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min、5min Apgar's评分≤3分者与评分4~7分者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10min Apgar's评分≤7分者脑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评分〉7分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有6例1min Apgar's评分〉3分,而5min却≤3分(即倒评分),结果均出现了脑损伤。结论:Apgar's评分对正确、真实反映窒息程度及预测窒息后脑损伤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窒息和缺氧缺血持续时间长短,有无脑性惊厥和持续肌张力异常等予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以指导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对115例新生儿生后1分钟内脐动脉血进行血气测定,并与Apgar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组Apgar评分越低,脐动脉血pH值,PaO2值也越低PaCO2值越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脐动脉血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窒息新生儿组低Apgar评分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甲亢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 ,酶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了 88例甲亢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和甲状腺素 ,同时测定对照组 46例健康者 ,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甲亢组血浆内皮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并与甲状腺素含量呈正相关 ,而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则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与甲状腺素含量呈负相关 ,甲亢组的内皮素与一氧化氮两者含量呈负相关 (r=- 0 40 8,P <0 0 5 )。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发生了改变 ,该变化对病情的观察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分别通过镉还原层析加显色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12例健康人血浆NO及ET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轻度浅表性胃炎组NO、E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重度浅表性胃炎组与萎缩性胃炎组NO、ET水平均显著高于前两组,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组二者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P相关胃炎组及正常对照组,非HP相关胃炎组NO水平虽高于正常组但无显著性差异,而ET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NO和ET参与了慢性胃炎特别是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其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63只SD大鼠分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组、卡托普利干预组3组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仅作胃窦切开再缝合术;急性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急性胰腺炎模型;卡托普利干预组在胰腺炎模型制备后立即腹腔注射卡托普利针(5mg/kg),在病程不同时点测定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急性胰腺炎组随病变的进展,胰腺炎病理由水肿向出血坏死发展,而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从两者平行升高逐渐转向内皮素单一升高,致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上升;卡托普利干预组则胰腺炎病理改变减轻,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且血浆内皮素水平低于急性胰腺炎组,而一氧化氮总体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基本与对照组一致。结论 早期应用卡托普利可维持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病变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与血压的关系。方法:以放免法测血浆ET,硝酸还原酶法测血清NO,检测30例正常人及67例不同程度及临床分期的EH患者。结果:EH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E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种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平行。平均血压与ET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变化,血ET、NO的失衡参与EH的发生发展,测定血ET、NO水平对了解EH病情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CO2气腹对血浆内皮素和NO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CO2气腹对血浆NO和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分别于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3min及结束气腹后5min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ET和NO的含量。结果:气腹后平均动脉压(MAP)和ET含量显著高于诱导和气腹前,NO含量较气腹前明显降低。结论:LC患者CO2气腹后MAP升高,NO,ET分泌失衡,并参与了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患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升锦  张和生 《四川医学》2002,23(4):343-34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1(ET- 1)与肺结核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受试对象分为三组 :肺结核组、非结核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分别检测其血清 NO和血浆 ET- 1水平 ,并将两者作相关分析。结果 肺结核组和非结核良性肺疾病组血清 NO和血浆 ET- 1均高于正常组 (P<0 .0 1) ,肺结核组血浆 ET- 1亦高于非结核良性肺疾病组 (P<0 .0 5 ) ,但两组之间血清 NO无差异 (P>0 .0 5 ) ;肺结核患者血 NO与 ET- 1之间无相关性 (r=0 .13、P>0 .0 5 )。结论 肺结核患者 NO水平升高是肺部炎症的标志 ;肺结核患者高水平 ET- 1在肺结核纤维化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PNS患儿血、尿ET和NO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血ET分别与血NO、尿ET、尿NO、血白蛋白、尿蛋白及血NO分别与尿NO、尿ET、血白蛋白、尿蛋白等进行比较。结果 PNS患儿极期血、尿E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缓解期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血、尿NO在极期也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缓解期亦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血ET与血NO、尿EF、尿NO、血白蛋白、尿蛋白均无相关性 ;血NO与尿NO呈显著正相关 (r =0 .4 99,P <0 .0 5 ) ,与尿ET、血白蛋白、尿蛋白均无相关性。结论 ET、NO均参与PNS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钟平  路长东  岳磊 《安徽医学》2003,24(1):18-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 0例健康对照组及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的血浆内皮素 (ET1)、血管紧张素Ⅱ (ATⅡ)、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ET1、ATⅡ 、NO均开始明显升高 ,第 3~ 4天仍维持于高水平 ,一周后开始下降 ,NO一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 ,ET1、ATⅡ二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浆ET1、ATⅡ 、NO均发生动态变化 ,并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循环内以细胞(CEC),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在创伤大白兔外周血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创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中CEC,ET及NO的变化及伤情。结果 (1)创伤组外周血中ET,NO含量早期急剧升高,后期又急剧下降,变化波动极大,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的前期或早期,即在ET,NO  相似文献   

20.
郑宁  贲晓明 《上海医学》1999,22(11):667-668
目的 探讨缺氧性脑水肿豚鼠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其高压氧(HBO)干预治疗机制。方法 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检测豚鼠在急性缺氧性脑水肿及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 急性缺氧后脑组织含水量、血浆ET与NO水平均有所上升,尤以NO为著。HBO治疗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血浆NO水平,但ET水平明显增设。结论 急性缺氧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中有NO过量生成,HBO能减轻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