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口臭与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胃肠道疾病及口腔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9280例健康体检者,第1组2876例有胃肠道疾病无口腔疾病组,第2组2615例有胃肠道疾病有口腔疾病组,第3组1210例有口腔疾病无胃肠道疾病组,第4组2579例无胃肠道疾病无口腔疾病组,分别比较口臭的发生率与胃Hp阳性检出率,口臭者记录失眠、便秘等生活习惯。研究其相关性。结果:在9280例中口臭阳性率为9.84%,胃Hp感染阳性率为47.83%;口臭者913例中胃Hp感染阳性率为65.52%,口臭阳性率与胃Hp感染阳性率、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相关,且第1、2、3组口臭和胃Hp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第4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与第2组差异无显著性。口臭者中失眠、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1.52%、33.57%。结论:口臭与Hp感染、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密切相关,Hp与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Hp与口腔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口臭者失眠、便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选择胃Hp阳性并伴菌斑Hp阳性患者(6例)的胃黏膜、菌斑样本共10份(胃黏膜4份,菌斑6份)。对比分析其中5位患者和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相同者1例,可能相同者1例,有1~4个碱基不同者2例。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两者的序列有3个不同。结论: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口腔Hp与胃黏膜Hp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探讨Hp与OS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7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和3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Hp核酸,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 结果37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p核酸阳性9例(24.32%),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均为阴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935,P= 0.008)。在9例Hp核酸阳性的OSCC患者样本中,有8例癌旁组织检出Hp核酸,2例癌组织检出Hp核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 结论部分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存在Hp感染,是否与OSCC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妊娠期女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的协同感染情况和牙周炎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36例患慢性牙周炎(妊娠期慢性牙周炎组)的妊娠期女性和36例牙周健康(妊娠期牙周健康组)的妊娠期女性唾液样本,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EBV感染率,应用16S 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Pg感染率,结合口腔临床检查收集的牙周临床指标,对EBV和Pg的协同感染与牙周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加以分析。结果妊娠期慢性牙周炎组和妊娠期牙周健康组EBV、Pg感染率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BV和Pg协同感染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EBV和Pg协同感染与探诊出血指数相关(t=3.058,P=0.003),与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无关(P>0.05)。结论 EBV和Pg协同感染与妊娠期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在牙髓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人牙髓标本中Hp的存在情况,探计Hp与牙髓病变的相关性以及Hp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方法:本实验分为5组,共计79例标本,前4组取根髓,第5组取龈下牙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Hp快速诊断试剂盒两种方法检测不同病情下人牙髓和牙石标本中的Hp。结果:经x^2检验各牙髓组间Hp检出率无明显性差异;而牙髓组与龈下牙石组间Hp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现在人牙髓中存在Hp,牙髓中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可能是Hp不易清除和相关疾病易于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位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mm的部位(P〈0.05)。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 ,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 方法 :选择 5 6例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分为 2组。提取所有口腔样本中的DNA ,PCR扩增 ,比较药物治疗组与药物治疗加牙周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 2组口腔Hp检出率的差别。对比分析其中 5位患者和 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 :2组患者不同的治疗后口腔Hp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 ( 3 .0 %vs 2 6.1% ,P <0 .0 5 )。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 ,相同者 1例 ,可能相同者 1例 ,有 1~ 4个碱基不同者 2例。 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 ,两者的序列有 3个不同。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 ,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EB病毒1型(EBV-1)、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率及其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PCR检测并比较59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56例牙周健康者龈下样本中的EBV-1和HHV-6阳性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EBV-1和HHV-6阳性者为病例组,EBV-1和HHV-6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BV-1和HHV-6在牙周组织的感染与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牙周袋深度、慢性牙周炎、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是否相关。结果慢性牙周炎(CP)样本中EBV-1的阳性感染率是71.2%,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的EBV-1阳性感染率17.9%(P〈0.01)。CP样本中HHV-6的阳性感染率是47.5%,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的HHV-6阳性感染率10.7%(P〈0.01)。EBV-1感染与年龄、牙周袋深度、CP有相关性(均P〈0.05,OR值分别为11.374,7.695,4.498,95%可信区间均不包含1),HHV-6感染与年龄、CP有相关性(均P〈0.05,OR值分别为6.909,5.193,95%可信区间不包含1)。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具有EBV-1和HHV-6的高感染率,且EBV-1的感染危险因素可能与年龄、牙周袋深度和慢性牙周炎有关;HHV-6的感染危险因素可能与年龄、慢性牙周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牙菌斑和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联合治疗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8例牙菌斑标本Hp-PCR检测阳性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胃镜检查无胃病的ROU患者(A组)仅接受针对ROU的治疗;伴有胃病的患者随机分成B、C组,B组接受抗Hp治疗,C组在清除牙菌斑的同时接受A、B组的联合治疗。观察根除Hp对口腔溃疡疗效及复发的影响。结果:198例ROU中,130例(65.66%)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对口腔溃疡和胃病的疗效以及Hp的清除效果均以C组最佳(P<0.05),C组ROU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B组(P<0.01)。结论:牙菌斑和胃粘膜联合治疗Hp可以提高ROU的疗效,减少其复发;ROU的发病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PCR技术同时检测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同时测定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幽门螺杆菌(Hp)以了解口腔中Hp的状态及其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同时测定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结果:47例胃粘膜Hp阳性的胃窦炎患者中17例(36.2%)牙菌斑中检出Hp;31例(65.9%)唾液标本Hp阳性。而13例胃粘膜Hp阴性者中仍有2例牙菌斑中检出的Hp,1例呼液中检出Hp。胃粘膜Hp阳性和阴性者之间牙菌斑及唾液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腔中的Hp可能与胃粘膜中的Hp存在着一定的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腔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方法 通过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法和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法对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胃内和口腔内Hp的检测,并对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分析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关系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结果 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胃Hp阳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87. 7%,胃Hp阴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42. 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7. 715,P<0. 001);牙周正常者、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和重度牙周炎患者中口腔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5. 5%、55. 3%、81. 5%和82.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711,P<0. 01). 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密切相关,可能是胃Hp感染的来源;口腔Hp感染也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的常见致病菌。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低氧环境利于Hp的定植,并会随唾液的吞咽进入胃内,使牙周炎患者成为胃Hp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加胃Hp感染的概率;同时胃Hp可能通过胃食管返流的途径进入口腔,增加牙周炎发生、发展的风险。有学者认为,牙周基础治疗可使胃Hp感染率显著下降,对消化道疾病及牙周炎的防治产生积极的作用。文章就胃Hp与牙周炎的相关关系及二者之间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颗粒与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糜烂型OLP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4例糜烂型OLP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局部黏膜下注射,观察组曲安奈德局部黏膜下注射同时口服贞芪扶正颗粒剂,观察两组病变1、3、6个月后病损愈合情况和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在1、3、6月病损愈合及临床效果上均优于对照组,第1个月后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328,P>0.05),在第3个月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30,P<0.05),第6个月后两组差异显著(x2=0.001,P <0.01);观察组有3例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5例复发病例。结论:治疗糜烂型OLP,局部曲安奈德黏膜下注射同时口服贞芪扶正颗粒剂比单纯局部曲安奈德黏膜下注射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较关节腔注射治疗、超短波物理治疗、药物口服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初期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关节上腔注射法、超短波物理治疗法、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口服法进行治疗。利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 variables,VAS)对比各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疗效无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注射组及超短波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注射组疗效显著优于短波组及药物组(P<0.05)。结论:药物口服及超短波物理治疗疗效稳定性较差。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法的疗效稳定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口腔幽门螺杆菌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明确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 10 2例有上腹部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用二氧化硅微粒法提取所有样本中的DNA ,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胃Hp阳性组的口腔Hp检出率 (n =5 8,4 3.1% )高于胃Hp阴性组(n =4 4 ,2 2 .7%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5 8例胃Hp阳性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4周进行胃Hp的复查 ,其中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6 4 0 % ,16 / 2 5 )低于口腔Hp阴性者 (72 .7% ,2 4 / 33) ;治疗后 1年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36 .0 % )与Hp阴性者的根除率 (6 3.6 %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冠颈缘的不同位置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收集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后牙(包括磨牙和前磨牙)患者50例,69个牙齿,按全冠颈缘位置分为龈上组34例和龈下组35例,修复后1年检查各基牙的牙龈指数,并对发生牙龈炎症的基牙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下组基牙的牙龈指数高于龈上组(P〈0.05),龈下组中发生龈炎有20个牙(发病率57%),是龈上组的10倍(2个牙)。结论:后牙烤瓷全冠修复颈缘位于龈上更有利于基牙的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的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9例非糜烂型OLP、16例充血糜烂型OLP损害中STAT3的表达。结果:STAT3阳性表达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正常口腔黏膜、非糜烂型OLP、糜烂型OLP上皮层中STAT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10)、75.86%(22/29)、93.75%(15/16);固有层中分别为0%(0/10)、65.52%(19/29)、100.00%(16/16);三种类型上皮层两两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有层两两之间相比,只有非糜烂型OLP和糜烂型OLP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OLP上皮层的炎症进程密切相关,对STAT3表达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OLP的发病机制和早期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唾液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肠疾病的关联性,探讨幽门螺杆菌唾液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分别对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实验组)和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对照组)进行检测,并测定阳性样本的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及菌液pH值。结果 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24例(14.72%)检测出Hp,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18例(66.67%)检测出Hp。实验组24例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高于对照组18例Hp分离菌株,pH值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唾液中幽门螺杆菌致病性可能存在差异,唾液中尿素酶活性较高、菌液pH值较低的幽门螺杆菌可能与部分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Hp的唾液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的检测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尹林  孙凯莹  许扬  张继生  蒋理 《口腔医学》2011,31(6):334-33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及癌胚抗原(CE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5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36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液,分别检测血清中TSGF、SCC-Ag和CEA含量。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含量明显高于口腔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P< 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阳性率分别为74.14%、55.17%、24.1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6.21%。结论 血清TSGF、SCC-Ag、CEA分别检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