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行手术治疗的IA2-IB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期、肿瘤直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数值,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浸润情况、宫旁转移情况等,对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8例IA2-IB1期宫颈癌患者中9例发生宫旁转移,宫旁转移率为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血清SCC值显著升高、肿瘤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脉管浸润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宫旁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与宫旁转移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IA2-IB1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率低,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易发生宫旁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宫旁转移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9-2015年经手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宫旁浸润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旁转移率为4.92%.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浸润深度(OR:3.095,95% CI:1.324~7.235,P=0.009)、淋巴结转移(OR:3.929,95% CI:1.863~8.290,P=0.000),肿瘤大小(OR:2.446,95% CI:1.167~5.129,P=0.018)是宫旁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直径≤2 cm且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宫旁浸润率为0.89%.结论 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率较低,肿块直径≤2 cm,宫颈浸润深度<1/2并且淋巴结阴性患者可考虑实施损伤较小的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但仍待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于宫颈癌分期、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4名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MRI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手术病理分期来判断MRI分期在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以及判断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MRI对于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为82.1%;MRI对于判断宫旁转移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0.5%;MRI对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 3.3%,特异度为97.0%,准确率为82.1%。结论 MRI宫颈癌分期优于临床分期,且在判断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Viment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的关系,以探讨Vimentin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微阵列芯片78例组织标本Vimentin表达,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8例宫颈癌组织中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为30/78(38.5%),Vimentin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转移和宫旁浸润相关,淋巴转移组Vimentin表达率为15/31(48.4%),显著高于淋巴转移阴性组的15/47(31.9%);(2)宫旁浸润组Vimentin表达率为17/32(53.1%),显著高于宫旁无浸润组15/46(32.6%)的表达率(P<0.05).结论 Viment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之间存在相关性,检测宫颈癌组织Vimentin可有效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16,(2)
目的探讨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06例,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B超组和CT组,各53例。将两种方法对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Youden指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CT组与B超组比较,采用B超方式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价值较高,采用CT方式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实践价值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对于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的宫颈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淋巴结转移检查效果有限,建议结合CT检查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扩大性宫旁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78例。将这些患者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扩大性宫旁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根除性子宫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输血及手术时间和术后膀胱及直肠功能受损情况和复发率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45.2±20.3)mL和输血情况(3.1±2.0)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3.4±21.4)min和(4.5±1.0) U(P<0.05),但2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38.4±21.3)min和(234.5±1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残余尿量<100 mL和50 mL的改善时间分别为(12.5±1.5)d和(13.5±2.2)d及排气时间(2.5±0.9)d和排便时间(4.1±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2.2)d、(25.6±5.4)d、(3.7±1.1)d和(5.4±0.5)d(P<0.05);最后试验组病症复发率30.77%明显低于对照组58.97%(P<0.05)。结论宫颈癌应用扩大性宫旁切除术的效果较好,治疗较彻底,患者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宫颈癌宫旁浸润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2例无宫颈癌宫旁浸润和26例宫颈癌宫旁浸润患者的CT灌注参数;用视觉分析所选层面血流量(BF)灌注图并按不同灌注模式分组。对灌注参数、不同灌注模式与宫旁浸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宫旁浸润组和宫旁浸润组的BF值分别为(62.96±16.02)m L·100 m L-1·min-1、(84.56±30.41)m L·100m L-1·min-1,血流容量(BV)值分别为(89.10±16.10)m L/L、(111.31±34.98)m L/L,Patlak血流容量(PBV)值分别为(46.53±23.42)m L/L、(101.34±59.85)m L/L,达峰时间(TTP)值分别为(142.94±18.93)、(123.42±12.8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TP以12.96秒为临界值时诊断宫旁浸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0.8%和85.8%。视觉评价BF灌注图对宫旁浸润的诊断准确度为9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对宫颈癌宫旁浸润做出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核磁共振显像(MRI)在判断宫颈癌宫旁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搜集MRI判断宫颈癌宫旁侵犯的诊断性试验,检索时限从2010年1月—2018年10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性(Spe合并)、诊断比值比(DOR)等。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包括4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核磁共振显像(MRI)判断宫颈癌宫旁侵犯的Sen合并、Spe合并、DOR分别为0.74 [95%(0.59,0.85)]、0.93 [95%(0.89,0.96)]、10.8 [95%(6.6,17.8)]、0.28 [95%(0.17,0.46)]、39 [95%(16,91)]。结论 MRI诊断宫旁侵犯特异性较高而敏感度较低,单独应用时漏诊率较高,应与妇科查体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对宫颈癌宫旁浸润的CT灌注判别函数,用于提高宫颈癌宫旁浸润CT灌注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科100例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宫旁浸润组和非宫旁浸润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分别利用CT形态学和CT灌注判别参数对于宫旁浸润进行诊断,对比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宫旁浸润组的BV、BF和PBV均显著高于非宫旁浸润组,TTP、TTS、Permeability均显著低于非宫旁浸润组,P0.01。结论宫颈癌宫旁浸润的CT灌注判别函数术前诊断可提高对于宫旁浸润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患者(ⅠB~ⅡA期)术中失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892例, 分为两组,术中失血量≥500 mL组127例,失血量<500 mL组765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有无盆腹腔手术史、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否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NACT后手术时机选择、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及术中输血量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术中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分层。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次数、盆腔手术史占比、慢性盆腔炎史占比、子宫颈癌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否行NACT及NACT后手术时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0岁〔偏回归系数(B)=2.100)〕、BMI≥24 kg/m2(相对于18.5~23.9 kg/m2)(B=1.842)、临床分期为ⅡA期(相对于ⅠB期)(B=2.401)、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相对于腹腔镜)(B=1.347)、未行NACT(B=1.540)、于NACT后<2周及>3周手术(相对于2~3周内手术)(B=1.723)是术中失血量大(≥500 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临床分期和年龄等是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术中失血量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并随访5年后以死亡为结局,回顾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38例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8.2%,其中汉族和维族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73%,产次<3次与产次≥3次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和59.5%.维族和汉族宫颈癌患者在产次(x2=21.953,P=0.000)、病理类型(x2=5.353,P=0.021)、临床分期(u=1512,P=0.00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的产次、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和治疗方式对5年生存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式对5年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0、0.000和0.018).结论 维族腺癌发病率低于汉族,且肿瘤分期相对较早.产次、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治疗方式是维汉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其中产次、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方式为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维汉早期宫颈癌患者产次≥3次、临床分期越晚以及术后单纯放疗生存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与普通超声对不同分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及普通超声(ultrasound, US)在不同分期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超声造影在宫颈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优越性。【方法】对临床拟为宫颈癌患者采用普通超声(US)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对48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临床和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对不同分期的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8例患者中,普通超声诊断26例,符合率为54.12%,CEUS诊断40例,符合率为83.33%,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EUS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US,可为临床诊断和分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宫颈癌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期及病理等10项预后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类型、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癌周细胞反应及年龄等4项因素影响预后最显著。通过分析还建立了预测患者5年生存概率的数学模式,经检验表明。理论生存概率与实际生存率的符合率为83.63~99.55%。该方法对指导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APC基因在HPV16感染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将接受手术的33例宫颈癌患者和2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分为宫颈癌组和CINⅢ组,同期手术的31例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术前均行宫颈细胞凯普导流杂交人乳头瘤病毒DNA(HPV DNA)检测HPV16,计算HPV16 DNA阳性表达率;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C mRNA及APC蛋白的表达,分析宫颈癌及CINⅢ组中HPV16 DNA阳性率与APC mRNA及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与CIN Ⅲ组的HPV16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APC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Ⅲ组APC mRNA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及CINⅢ组中HPV16 DNA阳性率与APC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573,-0.616;r=-0.573,-0.654;P<0.05).结论:APC基因与HPV16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由正常至CIN进而发展为宫鳞癌的恶性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用细胞角蛋白_(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_(低分子量)检测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治疗,术中共收取经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阴性淋巴结370枚.结果 30例患者370枚淋巴结中,5例患者9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其病例总阳性率为16.67%,淋巴结总阳性率为2.43%.在有微转移的淋巴结中,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9%,5.68%,1.61%,以闭孔淋巴结的转移率最高.结论 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现象,随着淋巴结数目的 增多,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乳酸杆菌与常见阴道病原体在阴道黏膜上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检测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妇女总共387例阴道黏膜分泌物中乳酸杆菌的定植密度、霉菌、细菌性阴道病(BV)、支原体、衣原体、滴虫、淋菌、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18)的感染情况,了解宫颈癌患者阴道黏膜乳酸杆菌与常见病原体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宫颈癌发病中作用。[结果]:1、CIN、宫颈癌组阴道黏膜乳酸杆菌的定植密度逐渐减少(P<0.01);霉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BV、HPV的检出率逐渐增加(P<0.01)。除宫颈癌组外(P>0.05),其余各组乳酸杆菌阴性患者阴道霉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BV、HPV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乳酸杆菌阳性组(P<0.01)。2、宫颈癌、CIN感染组乳酸杆菌定植密度明显低于慢性宫颈炎组与正常宫颈组(P<0.01)。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CIN组内感染组乳酸杆菌定植密度明显少于非感染组(P<0.01);但在宫颈癌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3、宫颈癌组(66.9%)、CIN组(60.9%)中HPV感染患者阴道乳酸杆菌缺失率高于慢性宫颈炎(35.7%)、正常宫颈组(37.5%);宫颈癌组、CIN组中HPV感染患者阴道乳酸杆菌阳性组乳酸杆菌定植密度明显少于慢性宫颈炎、正常宫颈组(P<0.01)。4、在CIN组、宫颈癌组中HPV16/18、BV的感染率增加最明显,其次是衣原体、支原体、霉菌、滴虫;淋菌的检出率在各组中均很低。[结论]:乳酸杆菌抑制阴道常见病原体的繁殖与感染、抑制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与癌变。宫颈癌发生与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减少、阴道菌群失调相关。
关键词:乳酸杆菌;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1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