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PT)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44例脑卒中合并SHS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20例和运动组24例.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运动组患者配合PT训练.结果运动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早期采用PT训练能阻止脑卒中后SHS的病情进展,并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SHS组(35例)和非SHS组(25例),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肌电图检查,并对自发电位进行评分。结果:SHS组30例均检出插入电位延长,自发电位出现率为100%,而非SHS组为46%(P<0.01),SHS组自发电位评分(135分)明显高于非SHS组评分(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SHS患者上肢周围神经远端存在部分轴突变性,原因可能与继发的周围神经损伤有关,对早期诊断SHS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患者有肩部疼痛、患肢运动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软组织肿胀及手指关节挛缩畸形等表现。随着康复治疗工作的开展,发现康复训练辅助针刺治疗可以提升脑卒中后SHS患者的康复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讨普通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康复训练对SHS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HS一般发生于卒中后1-4mo,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作者对5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了康复护理,旨在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生率在12%~74.1%[1]。据临  相似文献   

7.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或Sudeck综合征,常发生在脑卒中后1-3个月。笔者于2010年—2012年采用中药熏蒸结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级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预防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86例首次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93例,给予三级治疗包括:一级预防加强护理;二级治疗减轻缓解症状;三级康复提高质量;二级治疗后4周行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法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估;三级治疗后1年随访评定。结果康复组经一级预防加强护理后发生肩-手综合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出现SHS的时间也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S1、S2期SHS患者经二级综合治疗后4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上肢被动运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和水肿程度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经三级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结论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SHS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伴有不同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损伤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调查随访,采用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SHS的诊断标准[1]筛选并发肩手综合征者,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31例(34.1%),肌力Ⅰ~Ⅱ级14例,Ⅲ~Ⅳ级13例,Ⅴ~Ⅵ级43例;肌张力减退13例,正常3例,Ⅰ~Ⅱ级4例,Ⅲ~Ⅳ级11例;肩关节脱位20例。非SHS组肌力Ⅰ~Ⅱ级15例,Ⅲ~Ⅳ级21例,Ⅴ~Ⅵ级24例;肌力减退11例,正常16例,Ⅰ~Ⅱ级24例,Ⅲ~Ⅳ级9例;肩关节脱位12例。结论:脑卒中后合并肩关节半脱位、肌力明显减退、有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减退或肌张力异常增高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肩手综合征(SHS)发生率于治疗前及治疗30、60d后评定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和传统治疗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0、60d后两组比较,康复组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1),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卡方检验发现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与ADI的提高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介入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能提高ADI能力、减少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抽选150例,其中患有SHS的患者有11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采用联合方法,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FMA评分、VAS评分及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SHS治疗效果,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运动功能,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直至挛缩畸形,最终导致上肢功能受限。常规康复训练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仍欠理想,本研究对脑卒中所致的SHS患者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陶文彪 《吉林医学》2012,(10):2060-206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及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确诊的83例SHS患者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疗法,康复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主动-被动运动训练法、冷-温水交替浸泡法及针灸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康复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3.68%。康复组Fugl-Meyer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是我国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而肩手综合征(SHS)又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32%,约74.1%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最早在发病后第3天,迟至6个月后发生。本文对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康复训练)各40例,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程度、手肿胀程度、X线片上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肩痛的视觉类比评分(VAS)、手肿胀程度、AHI、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1),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穴位埋线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SHS早期的疗效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动静脉泵对脑卒中后合并肩手综合征(SHS)的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岁以下脑卒中后合并SHS的偏瘫患者6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动静脉泵治疗。5个月后评定上肢疼痛、水肿及综合性运动功能,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肘正中静脉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约85%的患者患肢局部水肿、疼痛及运动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后肘正中静脉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加。结论 对于脑卒中合并SHS的偏瘫患者,动静脉泵可以有效改善上肢淤血和水肿,有利于患肢的神经营养和功能活动恢复。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9.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血管病后常见后遗症[1~3],目前针对这一后遗症的治疗手段较少.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增强神经功能,促进肌肉收缩,对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有益[4].2008年1月本院康复科在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以肩手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基于Brunnstrom理论探讨SHS不同时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BrunnstromⅠ期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建立,Brunnstrom Ⅱ~Ⅲ期平衡肌群间肌张力,Brunnstrom Ⅳ~Ⅵ期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强化运动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