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应用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3组:双C组、单纯CSII组、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双C组行CGMS连续监测血糖,后两组均采用指尖血糖仪监测血糖。比较3组治疗3d时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各组强化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1)空腹血糖:强化治疗后3组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餐后2h血糖:强化治疗后3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CSII组、MDI组相比,双C组下降更明显(P〈0.01),CSII组、MDI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血糖漂移:双C组MAGE显著低于CSII组及MDI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糖达标时间:双C组和CSII组明显短于MD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双C组少于CSII组及MDI组(P〈0.01),CSII组与MDI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6)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双C组少于CSII组与MDI组(P〈0.01)。结论3组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短期应用CSII治疗效果好于MDI治疗,在CGMS监测下的CSII降糖治疗效果更好,达标所需时间短,胰岛素需用量少,低血糖事件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在合并感染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合并感染的T2DM患者,CSII组157例,MDI组150例,均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两组血糖水平、血糖漂移幅度、血糖达标时间、单位体质量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73±2.73)d,MDI组为(7.51±2.38)d(P<0.05);血糖稳定于靶目标值的比例CSII组比MDI高(P<0.05);且达标时胰岛素用量CSII组偏低(P<0.05);两组前5天的治疗比较,CSII组总体血糖水平低(P<0.05),单位体质量的胰岛素用量较少(P<0.05);两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T2DM患者中用CSII治疗能在单位胰岛素用量较低的情况下,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CSII是糖尿病合并感染急性期的一种理想的胰岛素输注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种胰岛素降糖治疗方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时间、临床缓解率、低血糖发生率研究,指导新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13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胰岛素泵( CSII)强化治疗14天,患者入组时开始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总时间达到3月。另一组入组时饮食控制、运动基础上以门冬胰岛素30多次胰岛素注射( MDI)强化治疗,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剂量。治疗2月后停用胰岛素,仅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总时间为3个月。分别统计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临床缓解率、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胰岛素泵(CSII)治疗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3.5天,胰岛素注射(MDI)组血糖达标时间7.8天,两组比较进行u检验,P<0.01,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MDI组强化治疗组和(CSII)强化治疗组临床糖尿病缓解率分别为54%、58%,两组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统计( CSII)强化治疗组、MDI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5%、11%,两组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较高临床缓解率,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胰岛素泵降糖更快,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两组间有显著差异。胰岛素泵治疗组更加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将24例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SII与CGMS联合为联合治疗组,CSII与血糖仪监测为对照(MDI)组、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组。联合治疗组行CGMS连续监测血糖,后两组均采用指尖血糖仪监测血糖。比较三组治疗3d时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各组强化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①空腹血糖:强化治疗后三组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餐后2h血糖:强化治疗后三组均明显下降(P〈0.01),与CSII组、MDI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CSII组、MD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低血糖发生的次数:联合治疗组少于CSII组与MDI组(P〈0.01)。结论三组对1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短期应用CSII治疗效果好于MDI治疗,在CGMS监测下的CSII降糖治疗效果更好,达标所需时间短,低血糖事件少。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泵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在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方法:CSII组206例,MDI组180例,均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结果:CSII组较MDI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P<0.05),且胰岛素用量较低(P<0.05),血糖漂移幅度较小(P<0.05),两组低血糖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MDI组比较,CSII能在单位胰岛素用量更少的情况下,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从而降低了体质量的增加和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对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20例患者随机分成CSII和MDI两组,CSII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MDI患者采用胰岛素笔治疗。经强化治疗后两组相差指标比较。结果:CSII组与MDI组相比,在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3.56±0.72)天vs(5.61±0.46)天,胰岛素用量(32.7±5.6)U/d vs(40.3±7.8)U/d,低血糖发生率2.3次/例vs 8.6次/例。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II组和MDI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且CSII更能有效的控制血糖,节省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控制血糖的疗效。方法:对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CSII组28例)和常规胰岛素治疗组(诺和锐30组24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及控制达标时间。结果:两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CSII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短于诺和锐30组,而低血糖发生率相似。结论:CSII组较诺和锐30组更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孙伟  朱江  徐勉 《实用全科医学》2009,7(3):256-256,275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门冬胰岛素与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采用CSII治疗,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B组于早、晚餐前30min注射预混人胰岛素30R,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CSII组和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1),治疗后A、B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餐后2h血糖A组控制优于B组(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P〈0.05),尤其是夜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差异。方法: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皮下输注组(CSII组,30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IVI组,30例),观察2组患者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的变化、尿酮体转阴时间、平均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较IVI组明显缩短(P〈0.01);平均胰岛素用量少于IV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IVI组(P〈0.01)。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较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短期疗效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咏瑶  兰军  林少虹 《河北医学》2010,16(2):190-191
目的:探讨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控制血糖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FBG〉11.1mmol/L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组(CSⅡ组)30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水平、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量。结果:两组血糖均明显降低,但CSII组降低更为明显,达标时间缩短,低血糖反应更小。结论: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可快速稳定控制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显著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使病情得到长期缓解,减轻病人多次注射的痛苦,是治疗糖尿病强化治疗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皮下注射在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中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随机分成两组,持续皮下注射组(CSII)采用诺和灵R胰岛素泵治疗,多次皮下注射组(MSII)采用三餐前诺和灵R和睡前诺和灵N治疗。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天血糖谱的变化,比较血糖达标所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糖(P〈0.05)。CSII组与MSII组相比,在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3.6±1.2d)VS(9.4±3.2)d,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35.2±8.5)UVS(43.2±10.1)U,P〈0.01)]及低血糖发生率(2.1%VS9.7%,P〈0.01)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均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CSII怏涑、寄伞、胰岛素用量少.优于MSII。  相似文献   

12.
钟莉  黎珂 《西部医学》2012,24(9):1735-1737
目的对比持续胰岛素泵强化皮下输注(CSII)和胰岛素多点皮下注射(MDI)在Ⅱ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和MDI两组,每组各50例,CSII组使用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Lispro Injection)强化治疗;MDI组使用赖脯胰岛素联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中效型(Humulin NPH)多点皮下注射强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血糖改善情况。结果 CSII组比MDI组控制血糖更理想,血糖波动更小,达标更快,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单位体重胰岛素用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能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Ⅱ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意义。方法: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与CGMS联合为联合治疗组;CSII与血糖仪监测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先佩戴CGMS3d,对照组进行血糖监测,3d后两组均植入胰岛素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快,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能有效降糖,但联合治疗组有快速、平稳、精细降糖的优点,不仅可使血糖达标,而且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郭郁郁  龚静  陆颖理  朱慧  翟华玲  施超  林东平 《西部医学》2011,23(11):2109-2111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7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88例)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88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7%,显著低于MSII组的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SII治疗新诊断的T2DM患者,可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凤燕  马付坚  杨斌  黄艳 《广西医学》2013,(9):1230-1232
目的比较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MDII)方式与短效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方式在糖尿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成本。方法87例2型糖尿病围术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II组45例和CSII组42例。MDII组采用长效甘精胰岛素晚睡前皮下注射联合短效门冬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CSII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及三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三餐前和三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用量、达标时间、胰岛素成本、耗材费用、总费用、胰岛素成本比、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SII组与MSII组三餐前、三餐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三餐前、三餐后2h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无差异(P>0.05);MDII组胰岛素成本高,耗材费用、血糖达标总费用少(P<0.01)。结论 MDII与CSII对2型糖尿病围术期的血糖强化治疗均有效,但MDII耗材费用、血糖达标总费用少,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正规饮食、运动治疗及卫生宣教,观察组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照组实施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结果CSII组血糖控制达到预期血糖控制值时间(7.4±2.8)d,每日胰岛素用量(35.9±4.2)IU,无低血糖现象及黎明现象发生;对照组分别为(14.6±4.7)d、(47.8±6.2)IU、8例(20.5%)。CSII组患者胰岛素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比MSII减少(P〈0.01或P〈0.05)。结论CSII比MSII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梁瑞勇 《广西医学》2009,31(6):813-814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CSII)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CSII(n=32)和MSII(n=31)进行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全天血糖波动值、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治疗2周时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情况。结果治疗后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FPG、2hPG、全天血糖波动值、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及治疗2周时胰岛素用量均低于MSII组(P〈0.05)。CSII组低血糖例次明显少于MSII组(P〈0.01)。结论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均能有效控制口服药物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与MSII对比,CSII治疗控制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更少,全天血糖波动值更小,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短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与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强化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6例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的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CSII和MDI进行短期强化达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血糖达标天数、达标时胰岛素日用量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CSII组Homa IR及Homaβ、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与MD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的血糖,促进短期血糖达标。但与MDI相比,CSII治疗可显著恢复胰岛细胞功能,并能够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围手术期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9例骨折合并T2DM患者按胰岛素治疗方式分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组81例和和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组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所需胰岛素剂量、血糖达标时间、血栓、感染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解影响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⑴两种方案均能使术前血糖降至理想水平,但CSII组的术前血糖达标时间为2.5天,明显短于MSII组(P=0.000);CSII组的胰岛素用量为0.66IU/Kg/d,明显少于MSII组(P=0.005);⑵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低于MSII组。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糖达标时间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和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相关,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与体重指数(BMI)、糖尿病(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β-羟丁酸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CSII在骨折合并T2DM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MSII,是骨折合并T2DM围手术期控制血糖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使血糖达标,但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组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达标时间短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比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治疗1型糖尿病有更好的疗效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