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抗结核药对肝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勇  李志丕  张俊峰  易明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53-54,57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诱发肝损害(即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L)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669例结核病在使用抗结核药中诱发的69例(10.3%)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观察与分析肝损害情况。结果该组肝损治愈缓解率这98.6%(68/69)、死亡率1.4%(1/69),结论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对HBVM阳性者选用抗结核药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板式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决根据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2009—01-2009—12陕西省lO个县级DOTS实施单位,在采用免费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饲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蚌果接受抗结核治疗760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占13.2%,其中肝功能异常61例(56%),轻度肝损害22例(22%),中度肝损害13例(13%),重度肝损害5例(5%),肝衰竭2例(2%),其中死亡1例(1%);在76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24例出现肝损害,占35.3%,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结论板式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及老年患者是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何首乌致肝损害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祥  江南  林建梅 《四川医学》2008,29(12):1619-1620
目的回顾性分析何首鸟所致肝损害13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07年7月收治的何首鸟所致的肝损害13例,详细记录每倒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肝炎标志物检查、自身免疫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何首乌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潜伏期为7-30d,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2例伴有皮肤瘙痒,肝大5例,脾大3例,腹水1例;肝功能酶学明显升高,以ALT升高为主,92.3%(12/13)伴有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重症药物性肝损害2例。结论何首鸟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服药史较隐蔽,多数伴有黄疸,临床分型为混合型,本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甘利欣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榆林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2000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66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谷胱甘肽、甘利欣组34例及对照组32例,抗结核药物两组均使用利福啶0.3g每日1次,异烟肼0.6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每日3次,乙酰丁醇0.25g每日3次。治疗组:5%葡萄糖250ml+甘利欣150mg(甘草二胺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5%葡萄糖250ml+谷胱甘肽(阿拓莫兰)1.2g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能量合剂、维生素C、维生素B6、肌酐、肝泰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谷胱甘肽+甘利欣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恢复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谷胱甘肽、甘利欣联合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具有良好的治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37.5%),其次为中药(26.1%);临床以急性肝炎最常见(83.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2%);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其次为黄疸,临床治愈54例(67.5%),好转23例(28.8%),死亡3例(3.7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6%,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11例诱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2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的诱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57例(50.9%),医源性因素(包括手术,利尿,药物,输血,放腹水)48例(42.7%),感染44例(39.3%),电解质紊乱42例(37.5%),肾功能不全21例(18.8%),腹泻5例(4.5%),饮食不节4例(3.6%),诱因的多少,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水飞蓟宾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1)预防治疗比较:选择住院及经门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18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预防组与未预防组,每组各90例,未预防组只进行抗结核治疗,预防组在抗痨基础上加服水飞蓟宾;(2)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比较: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20例抗结核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水飞蓟宾,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 (1)预防治疗比较:预防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未预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比较:治疗组ALT、AST和TBIL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水飞蓟宾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疗效,降酶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少且易于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93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门冬酸钾镁、肝泰乐等保护性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用药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结果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69.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道荣  陶小红  王丕龙 《医学争鸣》2009,(17):1607-1609
目的:探讨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病原因、诱因及临床指标变化,以提高对该病的整体认知水平.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2000-01/2008-08收治1型HRS住院患者29例,分析其基础疾病;病因;诱因;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像;Child—Pugh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肝功能分级;尿量及生存率等.结果:1型HRS主要发生于晚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Child—pugh评分均在B级以上,以C级为主(82.8%).B级与C级间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白蛋白(ALB),MELD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患者更易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和感染.MELD评分加分以上27例(93.1%),多数在20~40分之间.不同MELD组间TB,INR,Cre,Child—pugh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MELD评分越高越易发生肝性脑病.29例患者随访1mo全部死亡.结论:1型HRS患者死亡率极高,应根据临床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综合判断其预后,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所致重型肝炎(简称药物性重肝)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药物性重肝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男女之比2:3,早期出现ALT和AST升高,继而黄疸进行性加深,部分病人中后期出现乏力,纳差,腹胀,厌油。主要并发症为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等,病死率达70%。结论:选择恰当,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服药后定期动态观察肝功能变化。一旦肝功能异常。及时调整用药或停止抗结核治疗。给予保肝和营养支持等治疗,有利于药物性重肝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7例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2457例初治结核患者中,267例(10.9%)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其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6%,148/1085)显著高于男性(8.7%,119/1372,P〈0.05);未接受保肝药物治疗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8%,80/581)显著高于接受保肝药物治疗者(10.0%,187/1876,P〈0.05);接受含HRZ方案的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13.2%,139/1050)显著高于接受含HR方案治疗者(9.1%,128/1407,P〈0.05)。结论女性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患因素;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有可能减低易患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HRZ联用较HR联用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 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患者中60%以上有乏力、纳差及黄疸,肝功能损伤以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变化为主.有肝细胞损伤型185例(80.4%),胆汁淤积型27例(11.7%),混合型18例(7.8%).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多见的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55.2%)、抗结核药(9.6%)和其他抗细菌药(5.2%).218例(94.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12例(5.3%),包括加重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8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易误诊漏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注意中草药、抗结核药、其他抗微生物药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数预后良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其中由中草药导致的31例(34.4%),抗生素22例(24.4%),抗结核药14例(15.6%),抗肿瘤药15例(16.7%),其他8例(8.9%)。按类型分为肝细胞型25例,胆汁郁积型36例,混合型29例。胆汁郁积型组总胆红素值和结合胆红素值均明显高于肝细胞型组和混合型组(均<0.05);而胆汁郁积型组总蛋白值和白蛋白值均明显低于肝细胞型组和混合型组(均<0.05)。5例药物性肝损,经过积极的住院治疗,治疗无效。结论容易引起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升杰 《农垦医学》1999,21(5):365-365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主要是大脑功能紊乱,临床特点为意识障碍,重者昏迷。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炎死亡原因之一。死亡者多合并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及腹水感染。死亡率的高低与正确护理与否,有着重要关系,现将我院近7年来收治的肝性脑病31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我院传染科自1990年~1997年,共收治病毒性重症肝炎肝性脑病31例,其中Ⅰ~Ⅲ度昏迷21例一死亡7例(33.3%);Ⅲ~Ⅳ度昏迷10例.死亡7例(70%);总死亡率45.1%。死亡14例中,合并肾功能衰竭6例,…  相似文献   

15.
杨杰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60-61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肝病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询问既往肝病史,对相关症状、体征和血常规、肝功能、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TORCH标志物,肝胆B超,角膜K-F环检查,治疗用药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发急性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大环内酯类20例(47.62%),β-内酰胺类抗生素8例(18.9%),解热镇痛药6例(14.21%),抗病毒药4例(9.5%),草药2例(4.7%),抗结核和抗癫痫药各1例。42例均有肝功能损害,ALT增高达90~900U/L,其中AST增高达80~180U/L 29例,发热8例,纳差22例,皮疹5例,腹痛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肝大6例,黄疸6例。结论药物对儿童肝脏损害不少见,应引起儿科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及其处理(附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及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孕肝中心17年来收治的15例妊娠急性脂肪肝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FLP死亡率为20.0%,86.6%的病人有临床症状。体征为黄疸(93.3%)、水肿(53.3%)和腹水(40.0%)。产科并发症为产后出血(26.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6%),肾功能衰竭(93.3%),肝性脑病(53.3%),胎儿窘迫(40.0%)。死胎(20.0%).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和白细胞升高,血小板降低。12例剖官产终止妊娠,占80.0%.结论AFLP是一种妊娠后期特有的急危重病,早期诊断、积极有效的治疗与及时合理的产科处理,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李志丕  易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5):2392-2392,2395
目的 提高对抗结核药物诱发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简称药肝)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457例肺结核诱发药肝的临床资料。结果 457例中有33例(7.2%)诱发药肝。其中急性药肝26例(78.8%),慢性药肝7例(21.2%)。15例肝损害较轻无症状和10例转氨酶在200u/L内轻症者,在严密监测肝功能,护肝保护治疗下,继续抗结核治疗;8例重症者调整药物种类、剂量和/或暂停药,积极护肝、保肝治疗,药肝治愈率97%(32/33),死亡1例(3%)。结论 抗结核药物诱发的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大部分药肝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肺结核病用药后肝损害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90例门诊健康体者和85例确诊为肺结核的病人服药前后血清前白蛋白(PA)、谷丙转氨酶(AIJ)、谷草转氨酶(AST)进行检测。结果: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清PA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血清PA水平结果降低(P〈0.05)。在早期(2周)抗结核治疗中PA的异常率为84.7%,明显高于ALT、AST异常率的25.8%和31.8%。结论:将血清前白蛋白作为肺结核病人服药前后肝功能检测常规能及时发现肝脏的早期损害,比ALT、AST更灵敏。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为一项安慰剂对照、随机、多中心试验,比较甲氨蝶呤(MTX)和熊脱氧胆酸(UDCA)联用与UDCA单用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病程的影响。265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不伴腹水、静脉曲张出血或肝性脑病、血清胆红素〈30mg/L、血清白蛋白230g/L的患服用UDCA15mg/(kg·d)≥6个月后。按Ludwig组织学分期分层,之后在继续服用UDCA的同时随机给予MTX15mg/m^2体表面积(最大剂量20mg)。1次/周。从随机到试验结束的中位时间为7.6年(4.6~8.8年)。治疗失败定义为未行肝移植的死亡、肝移植、静脉曲张出血、腹水发生、肝性脑病或静脉曲张、血清胆红素倍增至25mg/L以上、血清白蛋白≤25g/L、组织学进展至少2期或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