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1800多年前张仲景崛起南阳的必然性及产生仲景圣医思想的唯一性和仲景圣医圣药的道地性。方法:对南阳当地民俗风情、天文气象、地质地貌、人文物候及仲景时代南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结果:仲景其人、其事、其术、其业及其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是有其一定根脉渊薮的。结论:仲景一生之所以能够折射出亦善亦美、亦医亦药、亦儒亦佛、亦哲亦博、亦吏亦黎、亦破亦立等诸多文化元素,无不得益于南阳区域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4.
5.
6.
李春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74-74
张仲景学术研究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于1981年12月12~17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到会代表272人,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给大会题词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和中医学会副会长任应秋教授向大会致了贺词。医史学会副会长耿鉴庭研究员等出席了大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秘书长陈可冀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中心位置。是我国东汉伟大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的墓及祠的所在地。是中医药界祭祖朝圣、民众谒医祈福的圣地。属国家3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04,(14)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朱音 《现代中医药(北京)》2006,(3):32-35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大约生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西元150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其故里可能在东汉南阳郡涅阳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稂东镇的张寨村。 相似文献
19.
下法,即通过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使病邪从下窍而出的一种治法。我国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下法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伤寒论》(本文指《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伤寒》)398条原文之中,论及下法者则有110余条;《金匮要略》(本文指《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金匮》)二十二篇之中,论及下法者则有十四篇计五十余条原文。这些论述,迄今对指导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价值。兹据笔者学习之粗浅体会,从下法的运用与禁忌两方面,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汤剂的煎煮 ,属于临床施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施治过程中 ,辨证准确 ,用药精当 ,固属重要 ,但不能如法煎服 ,亦会影响疗效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或引起副作用。历代医家对药物的煎煮法 ,都十分讲究。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 ,失其调度 ,尚能损人 ,况药专以治病而不可讲乎。”观《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 ,方后皆明示煎服方法及禁忌 ,不但法度严谨 ,且灵活变化 ,皆取之其用。可见读仲景书 ,与治疗有关的每一个环节 ,都应认真研索 ,才能继承发扬。本人不揣浅陋 ,谈点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