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腑."这里明白指出奇恒之腑数为"六者".但对其中的"女子胞",一般多认为系指女子的内生殖器官子宫,或"包括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简明中医辞典》),而子宫又为男子所无,故男子的奇恒之腑即不符"六"之数.  相似文献   

2.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3.
从奇恒之腑初探狂病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伤杂证中的狂症,从目前临床上的动向来看,据报道,今后十年以至下一个世纪初,在国际上仍是突破项目之一、笔者在本文中,拟于通过对中医的奇恒之腑的探讨和个人在临床上的体会,来探寻其机理。 一、对奇恒之腑一条经文的新解 《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相似文献   

4.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之腑之“其气象  相似文献   

5.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医学的赃象学说中,论奇恒之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内经》不仅提出了这一概念,还讨论了奇恒之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内经》以后,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在注释《内经》中的  相似文献   

7.
“胞络者系于肾”出自《素问·奇病论》,“胞”即胞宫,又名女子胞或子宫。《素问·五脏别论篇》谓之“奇恒之府”。它是女性的特有器官,位于小腹正中,直肠之前,膀胱之后,下连阴道。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月经和孕育胎儿。胞宫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是因为胞宫有络脉上连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通过络脉不断把精气输送于胞宫,以供胞宫的需要。所以,肾中精气的盛衰,对女性生殖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肾与经月经为胞宫周期性的排血现象。又名“月信”  相似文献   

8.
子宫是重要的生殖器官 ,是胚胎凝聚和生长发育之所。《本草经》称为子宫、子藏。《内经》称为女子胞、子处。后世医家又称为胞藏、血脏、胎宫、胎脏、胞宫、子肠、元室、子户、胞户、胞室等。今人多称为子宫 ,更确切地概括了其生理功能。子宫属“奇恒之府” ,为地气之所生 ,皆藏于阴 ,而象于地 ,位居下焦 ,少腹之中 ,通过阴门和外界相通 ,有脉络直接和心肾相系。其本身发出三条重要经脉 ,即一源而三岐的冲任督 ,并有带脉相维系 ,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子宫与五脏六腑有异 ,非脏非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有藏有泻 ,既不是单纯的“藏而不泻”…  相似文献   

9.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藏象学说以脏腑理论为基础,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子宫腺肌病病变部位属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女子胞为女性特有,藏精,主生殖,是冲、任、督脉的起源且与三脉关系密切,临床中以调补冲任、振奋督带阳气等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常可取效;奇恒之腑具有能藏能泻的生理特性,故藏泻功能失调是子宫腺肌病突出的临床表现,恢复其藏泻功能成为治疗的目的与前提。  相似文献   

11.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略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王劲松查安生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年级研究生210029关键词精室奇恒之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3.13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名曰奇恒之腑。”奇...  相似文献   

12.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3.
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宫、子脏、子处、血室、胞室、胞脏等,为女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官。胞宫不与脏腑相表里,兼有脏和腑的功能特性,亦泄亦藏,藏泄分明,故又称奇恒之府。然而古代的胞宫与现在的子宫有所区别,其范畴包含了现在医学的子宫,根据现在医学的知识,卵巢与子宫各自互为重要的器官。具体来说,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梨形,壁厚而中空,形态中空似六腑,功能上周期性的生成与排出月经,藏泄有时,但其多以排出月经、恶露,分娩胎儿为多,其偏于六腑的功能居多,可称为“奇恒之‘腑’”。  相似文献   

14.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15.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16.
1指导思想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贵乎充盈。血生之于脾,藏之于肝,统领于心,此3脏的功能协调,则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则经水按期而至,血尽复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由此可见,月经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因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或不定期,人以为气血虚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气机的调达对月…  相似文献   

17.
一、命名含义何谓奇经?古今针灸文献关于“奇”字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一云八脉别道奇行,不拘于十二正经;二云奇为单数,有不偶主义;三云八脉仅与奇恒之腑相连,而与六脏六腑无关。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简言之,奇者,异也,异于常者谓之奇。  相似文献   

18.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9.
杨旭光  陈媛  王琼芬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76-276,279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夭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文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诸家解释各异。有曰:“有阳趋向于旺盛,则阳气生发,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