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疑难病杂志》2016,(12)
目的分析糖代谢异常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6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者33例作为糖尿病前期组(IGR).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90例作为2型糖尿病组(T2DM),比较各组间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压(DBP、SBP)水平的差异,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GR组和T2DM组的TG、Hcy、UA、FPG、HbA_(1c)、SBP、DBP值均高于NGT组(F=15.224、2.785、5.501、28.392、45.617、6.770、4.397,P<0.05),HDL-C低于NGT组(F=7.102,P=0.001),但IGR组与T2DM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性别、年龄TC、L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情况的分布在3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9.604,P=0.000)。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cy水平与UA呈正相关(r=0.220,P=0.015),同时UA水平与HDL-C、HbA_(1c)呈负相关(r=-0.234、P=0.009、-0.181,P=0.045),与TG呈正相关(r=0.262,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G(OR=4.193,95%CI1.504~11.693)及HbA_(1c)(OR=0.247,95%CI 0.085~0.722)水平升高是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G、HbA_(1c)是糖代谢异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Hcy、UA水平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明显升高,同时关注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血脂、血压、血糖及Hcy、UA水平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曹观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29(4):33-3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即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4例)和无斑块组(36例),检测所有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酐(Cr),同时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结果斑块组年龄、吸烟、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病率、TC、TG、LDL、FIB浓度、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两组间性别、HD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和TC、TG、LDL、FIB、hs-CRP指标升高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珐:对120例维吾尔族患者的颈动脉系统进行超声检测.检测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IMT分为内中膜厚度正常组和内中膜增厚组(即IMT<0.9mm组和IMT≥0.9mm组),并抽血化验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详细记录血压、体重指数。结果:内中膜增厚组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有关(P<0.05)。IM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高龄、高收缩压和脉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是维吾尔族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
2017 年12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 238 例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
体检人群分为CAS 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脂(TG)进行检测,以及对相
关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6 238 例体检者检出1595 例CAS,患病率为25.57%。CAS 患病率随年
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33.31% vs 14.16%)。CAS 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SBP、TG、
TC、LDL-C、HDL-C、吸烟史及运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LDL-C[Ol ^
R=8.797(95% CI:5.211,19.467)]、性别[Ol ^
R=1.241(95% CI:1.045,0.985)]、年龄[Ol ^
R=5.235(95%
CI :2.321,15.675)] 及SBP[Ol ^
R=4.845(95% CI :2.156,10.954)] 为CAS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正常人
群CAS 患病率较高,应常规筛查CAS 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IB、HCY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要求的120例患者,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并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检测其FIB、HCY水平。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患者FIB、HCY水平、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嗜烟、嗜酒史比例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IB、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HCY水平、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 FIB、HCY的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3例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A组即CAS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因子产生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中血脂代谢紊乱、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原(FIB)较B组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男性、LDL-C、IL-6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AS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17-7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纳入的患者全面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行颈部血管B超检查,收集相关观测指标。结果:1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有318例(28.2%)存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其中狭窄≥50%的发生率为10.1%;有453例(40.2%)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IMT)>1.0mm。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颈动脉狭窄≥50%的影响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CCA-IMT>1.0mm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很常见,控制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危险因素将可能通过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筛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筛查北京市大屯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3-1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社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和自行设计的风险筛查问卷筛选出脑卒中高危者1 200人,收集其既往史、生活方式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等.结果 本组1 200例脑卒中高危者中,男性的平均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检出率、吸烟率、饮酒率、超重或肥胖率高于女性,缺乏体育锻炼率低于女性(P<0.05).≥65岁男性斑块形成及狭窄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65岁男性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检出率高于女性(P<0.01).有内膜增厚者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吸烟率、饮酒率高于无内膜增厚者(P<0.05);有斑块形成者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吸烟率、饮酒率低于无狭窄者,缺乏体育锻炼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形成者(P<0.05);有狭窄者高血压及糖尿病检出率、饮酒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狭窄者(P<0.05);不同狭窄程度脑卒中高危者高血压检出率及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年龄、高血压、吸烟、饮酒、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尤其是男性高危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58-161
目的 探讨社区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9月社区40岁以上脑卒中筛查高危人群档案53例,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无斑块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比较三组的BMI、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情况。结果 三组比较可以发现,斑块组年龄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增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126,P0.001);斑块组男性比例、FBG高于正常组和增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832;F=0.143,P=0.867);斑块组和增厚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5,P=0.286;χ~2=2.186,P=0.335)。吸烟、BMI、SBP、DBP、FBG、HbA1c、TG、TC、LDL、HDL、HCY三组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三组BMI、TG均高于正常值。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降低BMI、TG、FBG等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危险性,强化控制血糖可能降低高危人群中颈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2-94,9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62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29例,占24.6%,无颈动脉粥样患者4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例,占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大剪切率、最小剪切率均小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造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6例(71处病变)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71例次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流动力学损害发生率为32.4%(23/71),其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距离颈动脉分叉的距离(P=0.002 0)、斑块分布(P=0.000 2)、斑块性质(P=0.001 9)和后扩张(P=0.002 6)与血流动力学损害有关,然而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偏心斑块(P=0.015 3)和钙化斑块(P=0.009 7)与血流动力学损害相关。所有病例在术中通过药物治疗即能达到循环稳定,无围手术期短暂性脑缺血事件及卒中事件,无围手术期心血管缺血事件。结论:病变与分叉部的距离、偏心斑块、钙化斑块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表达及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23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UA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病例组按照不同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期分别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血UA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中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例数及血UA水平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及血U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P<0.05).>60岁年龄组与<45岁及45 ~60岁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45.73 ±40.09)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期<1 d组与1~<4 d及4~7 d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51.08±52.41)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U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血UA水平增高;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血U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24h尿白蛋白。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关系。结果 血尿酸四分位组分析显示,随分位数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血尿酸与斑块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及24h尿白蛋白的自然对数。结论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血肌酐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肾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者共18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血压水平和一般资料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A组)68例,IMT增厚组(B组)64例,IMT斑块组(C组)56例。均检测血UA,分析血uA水平与IMT的关系。结果①血UA水平C组和B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O.01)。②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UA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已存在血管损害,颈动脉粥样硬化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