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声在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嗜铬细胞瘤的超声诊断资料。结果:肿瘤位于右侧肾上腺12例,左侧肾上腺9例,双侧肾上腺4例,异位4例。B超术前诊断符合率89.6%(26/29),定位符合率96.5%(28/29)。结论:超声在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超声定位定性诊断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23例,术前均行经腹部超声检查,将术前的超声定位定性诊断与手术进路的选择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5.7%(22/23),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19例手术进路选择肋缘下切口,4例选择经腹“人”字形切口。结论:肾上腺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在手术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嗜铬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手术麻醉及管理方法。结果 3例术前确诊嗜铬细胞瘤者术前降压有效,术中静脉泵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另1例术中诊断嗜铬细胞瘤者,及时给予控制性降压和输血、输液扩容治疗;4例术中肿瘤切除前收缩压均控制在100~160mm Hg,肿瘤切除后维持收缩压60~80mm Hg;麻醉期间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及体温正常;4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3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肾上腺外纵隔嗜铬细胞瘤。结论术前、术中控制性降压及扩充血容量是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术中及时判断和麻醉正确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指发生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PHEO)。由于发病部位广泛,定位诊断、治疗、预后各具其特殊性,临床诊断困难。故结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系住院病例,临床上均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并发头痛、头晕病史。其中两例膀胱的PHEO其症状与排尿有关系。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1岁(42~53)。术前彩超均已行定位诊断,后经手术病理证实有膀胱内PHEO 2例,前列腺内PHEO 1例,盆腔内PHEO 1例,腹主动脉旁和下腔静脉旁各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并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2例术前诊断均不能明确,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纠正低血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出现低血压时应想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并探索敏感的儿茶酚胺类药物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附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不同部位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本组均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左上纵隔内1例,左侧腰椎旁1例,膀胱内及两侧髂内血管旁多发肿瘤1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和生化诊断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似,但定位诊断较困难。定位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配合同位素间碘变甲胍(^131I-MIGB)和血管造影。外科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董文瑞  马晋  廖凯  范地兵 《华西医学》2009,(8):1973-1974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3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方法。结果:3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2例术后血压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多种内分泌激素的测定及B超、CT的定位检查,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的降压、扩容和术后的补液升压等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部良性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良性嗜铬细胞瘤患者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行CT检查13例,MRI检查8例,CT和MRI均检查者2例;23例嗜铬细胞瘤均为单发;与手术组织病理进行对照,CT术前诊断嗜铬细胞瘤12例,诊断符合率为80%;行MRI检查10例均明确嗜铬细胞瘤诊断,诊断符合率100%。结论CT及MRI均有助于良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B型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 ,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用 B型超声诊断的 31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9例肿瘤起源于右侧肾上腺 ,13例起源于左侧肾上腺 ,5例为双侧肾上腺 ,另外 4例为异位。超声诊断符合率 94% ( 2 9/31) ,超声定位符合率 97% ( 30 /31)。结论 :B型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尤其在指导手术切除方面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89-03~2004-05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胃嗜酸性肉芽肿(GEG)43例,术前确诊16例,误诊率为67%。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彩超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五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1例。结果:11例中7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左3,右4),4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例位于肾上腺内,另2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外(下腔静脉旁1例,主动脉旁1例)。静止型嗜铬细胞瘤2例。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10/11)。结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生化测定,对钙化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持谨慎态度,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采用“肿瘤激惹征”协助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附11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112例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96例(85.7%),105例接受尿VMA检查,阳性者90例(85.7%)。B超,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5%,100%。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00例(90%),恶性12例(10%),肿瘤位于肾上腺者91例(86%),异位嗜铬细胞瘤11例(14%)。结论:术前必须充分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出现高血压危象的死亡率高达25%~50%。199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实施此类手术72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术中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72例,男23例,女49例,36~67岁。术前CT检查示占位性病变,67例位于肾上腺区,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为单侧病变;另有3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肠管壁,1例位于胃壁,诊断为腹腔占位性病变。72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方法术中均监测心电图、经皮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67例术前已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者,穿刺桡动脉置管监测直接动脉压(AP),穿刺颈内静脉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手术治疗的37例嗜铬细胞瘤(嗜铬瘤)和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讨论了有关诊断和处理中的若干问题.注意进行鉴别诊断,特别是非典型临床类型的表现。测定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及儿茶酚胺(CA)十分重要。药理试验可提高诊断率。腹膜后充气造影是本组病例的主要定位手段,超声显象检查对诊断很有价值。强调术前合理使用α及β受体阻滞剂.讨论了三种手术切口的适应证,介绍了术中及术后处理血压的经验。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的超声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1例嗜铬细胞瘤的超声显像诊断结果,其中包括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经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超声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6.8%。结果表明,超声既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观察肿瘤内有无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同时尚可观察肿瘤与周围脏器尤其是与大血管的关系,从而于术前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与定位。本文就嗜铬细胞瘤的超声鉴别诊断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敖金文  刘成洪  王佳 《华西医学》2004,19(2):255-256
目的 :提高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 7年来收治的 5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疗过程。结果 :5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 ,最大 6cm× 5cm× 4cm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 ,手术顺利 ,术后血压降至正常。结论 :排尿时典型发作、血尿、高血压为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临床表现 ,B超、CT、MRI、13 1I-MIBG为主要的定位诊断方法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醒临床充分的术前治疗对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4月~2006年8月行肾上腺髓质内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均给予补充血容量、控制血压及心率、治疗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控制高代谢症状等对症治疗,6例麻醉、手术均顺利,且术后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危险性极大,充分的术前治疗可明显降低麻醉危险.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诊断的45例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左侧肾上腺单发17例,右侧肾上腺单发15例,双侧肾上腺单发2例,右侧肾上腺多发1例,异位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USG、CT、MRI、131I-MIBG SPECT检查定位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6%,95%,100%。结论:应用综合影像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嗜铬细胞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左侧腹部肿物4年,伴头晕、头痛、心悸、血压升高1年,近日加重入院.结合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CT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并巨大嗜铬细胞瘤.术前控制血压、心率,后成功实施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转入心内科行进一步治疗.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并嗜铬细胞瘤患者应尽早积极手术治疗,以阻断过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同时,术前应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大部分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另有10%左右发生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目前公认CT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方法,结合临床和化验可达到定位、定性的目的。本文收集我院1987年7月—1989年8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就其CT表现及某些病理基础做一探讨分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