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 1995年 12月~ 1999年 12月行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植骨手术 34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 ,男 19例 ,女 15例。年龄最小 2 9岁 ,最大 68岁 ,平均 4 8.1岁。1.2 分型与节段分布 脊髓型 18例 ,神经根型 10例 ,椎动脉型 4例 ,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2例。单节段突出 12例 ,C3~ 4 1例 ,C4~52例 ,C5~ 6 8例 ,C6~ 71例。 2节段突出 15例 ,C3~ 4 C4~ 52例 ,C4~ 5C5~ 6 8例 ,C5~ 6C6~ 75例。 3节段突出 7例 ,C3~ 4 C4~5C5~ 6 3例 ,C4~ 5C5~ 6 C6~ 74例。1.3 病程与确…  相似文献   

2.
朱国太  谢跃 《海南医学》2006,17(11):121-121,36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41例,均采用前路减压后植骨内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均或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年,按Odom评分,优11例,良24例满意6例,优良率85%.结论 颈前路减压术是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5年11月至今,对36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取得较好效果,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5~70岁。自身机体骨质改变7例.坠落伤8例,机动车事故伤16例,摔伤5例。病变部位:颈3.44例,颈4.516例,颈59例,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2例颈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9.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好,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3±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0±0.3)分(P〈0.05)。结论颈前路环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3-2006年对40例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及神经压迫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一种有效方法[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38例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是由于颈椎受到某种急性、慢性或反复轻微损伤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突出 ,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的症状[1] 。临床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患侧肢体麻木无力 ,严重者行走不稳、下肢痉挛性瘫痪。对症状严重、反复发作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采取手术治疗。本组病人经过手术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 ,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了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术的患者 2 5例 ,其中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3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的护理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12月53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而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呼吸系统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恢复良好,经过6~24个月的回访,无一例因手术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实施呼吸系统的护理是对手术成功和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自1992年5月~1997年5月采用颈椎间盘摘除、颈脊髓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经MRI证实合并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前方受压所致截瘫30例,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5~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治疗,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结果治疗效果优1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1%。其中脊髓型优12例,良2例,优良率占92.31%。神经根型良2例,优良率占40%,可2例,差1例。混合型优1例,良1例,优良率占100%。结论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较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好。对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一种颈前路减压及植骨的新方法张英泽潘进社彭阿钦第三临床医学院骨科(050051)关键词颈椎脱位;颈椎间盘突出;外伤;外科手术;方法学1992年3月~1995年10月,我院应用颈前路减压的方法治疗颈椎骨脱位与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髓损伤30例,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5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发生。2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根据JO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是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 1993~ 1998年我科采用该术式治疗这类疾病 138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 138例 ,其中男 85例 ,女 53例 ,年龄34~ 78岁。其中 10 8例术后症状体征消失 ,30例症状、体征减轻 ,治疗有效率达 10 0 %。手术一般采用仰卧位 ,肩胛下垫一软枕 ,使颈部轻度后伸 ,颈部一侧切口暴露病变椎间隙 ,切除骨赘及变性的椎间盘组织 ,解除其对脊髓的压迫 ,再取髂骨植入椎间隙 ,保持颈椎的稳定性。2 术前护理2 1 血管、气管训练 病人手术前在病区护士指导下按压…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88年1月至93年9月为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认为选择该手术的适应证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并从手术切口入路到手术经验进行了探讨.此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对增强脊椎稳定性好,局部、全身创伤反应轻微,减压彻底,疗程短,见效快,符合当代外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治疗效果。方法: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环钻减压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结果:颈椎间盘前路减压的手术效果较后路好。对颈腰段同时或先后发生者,除非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很明显,一般先行颈段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病程超过2年者疗效差;MRI可了解脊髓变性情况,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大部分非手术治疗可缓解或痊愈,但少部分脊髓型颈椎病缓解困难,多数呈进行性加重,甚至发生完全性截瘫。颈椎前路减压能够直接去除病灶,远期效果好。但因手术条件的限制及手术技术的不良.出现并发症也屡见不鲜,给临床护理带来很多困难。现将该病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CSM)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去除致压物,由于致压多来自脊髓的前方,因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合理的.我院从1996年3月至2002年3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78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鸣  张秋洋 《吉林医学》2002,23(6):367-368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本院1999年5月收治因油桶爆炸致颈3前缘骨折,颈3~4间盘突出手术1例,现就诊断方法、手术适应证及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撑开植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疗效。方法 颈前入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撑开,髂骨取骨植骨融合。结果 平均随访2年,术前症状消失,JOA评分提高4分,椎间隙高度存在,颈椎生理曲度保持,植骨融合。结论 颈前撑植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保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疗效.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42例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42例获得随访间6~42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骨性融合率100%,按Odom分类系统评估:(1)优秀14例,良好23例,满意5例,优良率8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