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为临床实施整体护理培养实用型人才。方法将高护1班69人设为观察班,高护2班71人设为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观察班采用角色内化教学法,即首先确立学习主题,认定目标,将《护理学基础》编写成短剧,教师导演、学生演练,同时有计划安排社会实践。结果观察班理论成绩及沟通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班(均P〈0.01),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优良率94.48%。结论角色内化教学法可使护生在角色内化学习过程中得到体验、感悟、内化、收获,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兰华  章志红  何琴 《护理学杂志》2012,27(17):62-64
目的 探讨CDIO模式用于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09级2个本科班护生按班别分为实验班(41人)和对照班(42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班引入CDIO模式教学,即实行情景导入、角色互换、服务学习、朋辈带教、Blog互动等方式教学.课程授毕评价效果.结果 实验班理论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实验班护生均认同CDIO模式可提高其综合能力.结论 CDIO模式用于本科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护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护理大专三年制10个班400名护生中的1~5班200名分为对照班,6~10班200名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Microsim医学模拟自主学习系统进行教学,具体包括课前准备和实验教学的方法 ,后者包括护生分组训练,自行设置病例,进行分析、判断、团队合作,开展实验教学等。结果两班护生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96.0%护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提高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12名教师中10名认为该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护理诊断能力,6名认为能增强护生的"爱伤"观念。结论运用Microsim医学模拟教学系统教学仿真性强,能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应变能力与判断能力、充分突出以护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护理大专三年制10个班400名护生中的1~5班200名分为对照班,6~10班200名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Microsim医学模拟自主学习系统进行教学,具体包括课前准备和实验教学的方法 ,后者包括护生分组训练,自行设置病例,进行分析、判断、团队合作,开展实验教学等。结果两班护生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96.0%护生认为该教学法能提高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12名教师中10名认为该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护理诊断能力,6名认为能增强护生的"爱伤"观念。结论运用Microsim医学模拟教学系统教学仿真性强,能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应变能力与判断能力、充分突出以护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与式教学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护理学院2013级三年制大专护生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班(43人)作为观察班;2班(40人)作为对照班。对照班实验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班利用实验课第1学时50min时间,选择8个重点章节采用参与式教学应用于病例分析中的教学模式,其余2学时同对照班。比较两班护生的期末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并了解观察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班理论考试成绩(88.73±6.49)分及操作考试成绩(85.33±8.51)分均高于对照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3.7%以上的护生认为参与式教学应用于病例分析中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结论参与式教学应用于病例分析中,能有效提高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将98级6个班(300人)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3个班(150人),以实验班为对象,将护理程序贯穿于护理教学全过程,并与对照班(进行常规护理教学)比较学生的能力。结果①实验班学生分析、判断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②实验班学生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对病人的解释、关心、尊重及个性化操作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学生的沟通、表达、观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提示应用护理程序教学法对学生素质提高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年级大专护生见习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护理专业2个班级设为对照班与观察班。观察班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见习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见习模式。结果观察班见习后考核成绩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见习质量评价10个条目中5个条目显著优于对照班(P≤0.01)。结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年级大专护生见习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培养临床思维并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可提高见习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分制在中专护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尝试在护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引入学分制,探索护生素质培养方法.方法 以90名普通中专护理专业入学新生为对象,对照班(47人)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改班(43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及操行评定方面实施学分制.结果 教改班各单项比赛获奖率及普通话测试得优率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英语及护理技术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结论 在护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良好操行养成方面,学分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最佳模式,提高本科护生社区护理综合素质。方法将2002、2003级86名护生设为对照组,社区护理实践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将2004、2005级110名护生设为实验组,缩短理论授课时数,实施模拟实践、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的三阶段改革教学法。结果实验组实践成绩、护生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三阶段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可提高护生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长责任制在《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三年制护理专业10班(对照班,50人)、16班(实验班,49人)护生99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课后辅导→分组练习),实验班采取组长责任制的教学方法(讲解→课后辅导组长→组长辅导护生→分组练习)。结果教学结束实验班操作考试成绩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班,医院带教老师对实验班护生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结论将组长责任制应用到《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操作教学中,可有效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护生的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等能力,提高总体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