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T)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12日-2017年3月27日经临床证实的19例HHTT患者(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岁)的临床与CT影像学资料,2位高级职称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读片。结果:CT平扫所有患者的肝实质密度未见异常。CT多期增强特征征象为动脉期肝内弥漫性血管异常,包括:①肝动静脉畸形15例(78.95%),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实质染色明显不均,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及小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提前显影;②肝动脉-肝静脉瘘8例(42.11%),动脉期图像上可见肝动脉增粗、纡曲,肝静脉增粗并提前显影,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点状、结节状强化灶;③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68.42%),表现为肝动脉增粗纡曲,门静脉提前显影,12例(92.3%)伴有门静脉扩张(平均直径约14.92mm);④混合型动静脉瘘6例(31.58%),兼有肝动脉-肝静脉瘘和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特点;⑤门静脉-肝静脉瘘2例(10.53%),门静脉期图像上可见门静脉及其分支增粗,肝静脉汇合支早显;⑥毛细血管扩张14例(73.68%),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小结节状明显强化灶,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上呈等密度。肝总动脉直径5.1~13.5mm,平均直径约7.37mm,>5mm者16例(84.21%);门静脉扩张17例(89.47%);肝局灶性病变13例(68.42%),表现为动脉期图像上肝实质内有少量或弥漫分布的斑片状明显强化灶、边界模糊,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9例呈等密度,延迟期均呈等密度。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认识并熟知其影像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累及肝脏病变的M DC 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累及肝脏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①肝动脉‐肝静脉分流4例:动脉期见增粗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肝静脉;肝实质弥漫性分布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其中3例肝门区胆管轻度扩张;②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见扩张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扩张门静脉;肝实质少量小斑片状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③肝动脉‐肝静脉分流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3例,动脉期肝动脉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提前显影;肝实质弥漫性分布小斑片状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④门静脉‐肝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未见扩张肝动脉,门脉期见扩张门静脉及其远端分支旁小斑片状强化灶,延迟期呈稍高密度。结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肝脏的CT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充分认识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2例做MR检查。11例病例中病灶CT平扫及MRT1WI图像表现正常,T2WI图像上表现为斑片云雾状略高信号灶。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上,11例病例或出现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或出现肝脏大血管畸形,或两者同时存在;其中大血管畸形包括肝动脉畸形3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肝动脉-门静脉瘘2例,肝门脉-肝静脉瘘1例。4例病例同时肺部CT检查发现肺内动静脉畸形(AVM),其中2例单发,2例多发。结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影像上表现为动脉期肝实质雪花样或棉絮状异常灌注及血管畸形,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肺、肝脏时的CT表现。方法:应用螺旋CT扫描观察3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肺及肝脏动静脉瘘表现。结果:3例患者肺内均发现肺动静脉瘘,其中1例同时合并肝内动脉-门脉瘘。结论: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瘘影像特征-供血动脉、动脉瘤瘘及引流静脉;肝内受累表现为肝动脉、静脉及门脉迂曲扩张、肝内动脉静脉瘘,而且CT是首选的非侵袭性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6 8岁。因活动后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 2 0d来院就诊。体检 :见颈部及胸部散在多发直径 5~ 10mm红斑 ,压之褪色。彩色超声检查可见肝右前段主要由蜂窝状迂曲扩张的血管组成 ,心包大量积液。CT平扫可见肝右叶前段呈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 ,无明显占位(图 1) ;在动脉期CT增强图像上可见上述低密度影明显强化 ,肝中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肝脏DSA可见肝右动脉扩张 ,肝中静脉提前显影 ,同时可见约9cm× 14cm大小的相互迂曲盘绕的异常毛细血管影 (图 3)。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所见 ,诊断为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her…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因右上腹隐痛半年,呕吐伴双下肢浮肿2周。体检:反应迟钝,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无饮酒及肝炎史。胸片:心脏明显扩大(图1)。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动脉蛇行纡曲扩张,肝实质内见团片状血管瘤样偏强回声结节。CT平扫见全肝分布多个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又名Osler-Weber-Rendu综合征,是一种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鼻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尤以鼻出血常见。常见受累器官有肺、肝脏、脑等。介绍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CE-MRA)对合并肺动静脉畸形(AVM)、脑AVM、肝AVM等的HHT的筛查、诊断及其在随访中的价值,尤其是应用于肺AVM的筛查及随访,重点介绍肺AVM的检查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比较增强MR血管成像、增强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及超声对本病诊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脏HHT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图像后处理,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等.结果 13例HHT患者中7例动脉期可见肝静脉显影;4例动脉期可见门静脉显影;2例动脉期可见肝静脉...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又名Osler-Weber-Rendu综合征,是一种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鼻出血和胃肠道出血,尤以鼻出血常见.常见受累器官有肺、肝脏、脑等.介绍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CE-MRA)对合并肺动静脉畸形(AVM)、脑AVM、肝AVM等的HHT的筛查、诊断及其在随访中的价值,尤其是应用于肺AVM的筛查及随访,重点介绍肺AVM的检查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比较增强MR血管成像、增强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及超声对本病诊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61岁男性。因“咳嗽、咳痰八年,胸闷、气短三年,加重一年”人院干2001年12月5日,近一年间断出现鼻衄。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常规给予扩血管、降肺动脉压、营养心肌治疗,无明显效果。人院查体:慢性病容,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鼻腔、软腭、咽部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桶状胸、肋问隙增宽,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湿罗音,心尖部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剑突下5厘米可触及肝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9例肝细胞腺瘤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后9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始终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呈环状强化.1例病灶较大(171 mm×109 mm),内见片状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囊变坏死及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实质部分持续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另外1例有乙肝病史,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结论 多排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诊断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成像质量高,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于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血管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血管成像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机械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其中2例仅做平扫,29例先平扫,然后行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双期扫描.结果 31例机械性肠梗阻均见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积液积气.肠梗阻病因包括:结肠癌9例,直肠癌2例,回肠远端腺癌2例,小肠淋巴瘤1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克罗恩病3例,左腹股沟疝嵌顿2例,回肠远端柿石3例,粪块2例,肠粘连1例,肠系膜上动脉远端闭塞1例,肠系膜扭转1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回肠远段梅克尔憩室伴感染1例,十二指肠球后膜性闭锁1例.术前26例肠梗病因CT诊断正确,诊断率为83.9%.结论 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多样,CT表现复杂,少见病容易误诊.多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术前机械性肠梗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脉性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性肺隔离症(AS)的MS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S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5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3D图像重组,分析异常体循环动脉(ASA)、肺动静脉、支气管和肺实质的影像特征.结果 5例均可见单支粗大的ASA从降主动脉发出,迂曲扩张,先向下随即朝上朝前外,供血左下叶基底段,ASA供血区正好与肺动脉供血缺如区一致,肺静脉明显增粗.4例为典型AS,有典型的ASA,与左下肺静脉(IPV)紧贴,2支跨过IPV前方下行,至前内基底段,2支在IPV后方下行,至外后基底段;受累肺体积缩小,血管断面增多、增粗.在肺动脉供血与ASA供血移行区有一个特征性的乏血管带,其内支气管缺乏血管伴行.1例为不典型AS,受累肺合并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结论 AS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典型表现可以直接诊断,不典型表现需要结合3D后处理图像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脾脏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上少见,术前定性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收集2003年9月以来9例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资料,探讨MS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多排螺旋CT在胸部主动脉血管成像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2002年10月~2005年12月所做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A血管成像共50例,病人年龄27~83岁,平均55·4岁。1.2设备所有CT扫描均用Siemens Somatom Volume Zoom多排螺旋CT机。对比剂用量为75~150ml,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含碘350mg/ml),注射速率3ml/sec。1.3方法扫描延迟时间确定方法为,利用对比剂跟踪软件即Siemens公司的Bolus tracking,选择主动脉弓层面,确定对比剂的峰值为180~200HU,当达到此峰值时,CT扫描自动开始。数据重建为Siemens的三维工作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技术(CTA)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经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灶而不能定性诊断的患者实施CTA检查,应用导管技术将5F导管插至肝动脉后,以2ml/s的速率注射造影剂5 s后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CTA检出小肝癌48例,共74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高密度强化,可分为均匀强化及不均匀强化两种类型,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供血动脉的显示及门脉期环状强化则是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CTA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及供血特征。结论:通过与B超、血管造影、普通CT等常规影像技术相比较,CTA对肝内直径≤3 cm的小肝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价值明显提高,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应用Aquilion1.42软件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病变均为单发。CT平扫病变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39~48HU,边缘清晰;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且较均匀,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其中3例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9例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或前内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以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