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行64层心脏CTA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变异患者45例,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重组,分析各型冠状动脉变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例:1例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窦,2例右冠状动脉源于左冠状窦,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2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主动脉壁(其中1例伴肌桥),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冠状动脉瘘2例:1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伴左回旋支发育不良),1例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32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5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例左回旋支未发育.结论 64层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变异的解剖细节,对其形态学评价具有突出优势,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对冠状动脉变异(CAA)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 收集我院行64-MSCT心脏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变异患者44例,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立体重建(VR)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重建,分析各型冠状动脉变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例:1例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窦,2例有冠状动脉源于左冠状窦,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后冠状窦,2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主动脉壁,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32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其中1例同时有冠状动脉高位开口);5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例左回旋支未发育.结论 64-MSCT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变异的解剖细节,对其形态学评价具有突出优势,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客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容积CT对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 030例成人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 结果 3 030例冠脉CTA中,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0例,检出率为2.3%,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及窦外27例(38.5%);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3例(32.8%);前降支、回旋支均开口于左冠状窦17例(24.3%);单一冠脉2例(均为单一左冠,其中1例合并左主干高开口,2.8%),回旋支开口于对角支及窦房结支开口于右冠状窦各1例(1.4%).结论 64排容积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准确、经济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曹茂盛  陈爱华  孟瑜  张红敏   《放射学实践》2012,27(3):309-31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320排CT、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19例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组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情况及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差异.结果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或窦上嵴为较常见的具有潜在危险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CT冠状动脉成像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可较直观地显示右冠状动脉起源变异;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P=0.000).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准确、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手段,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小儿患者行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6例同时行DSA检查.结果 21例行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2例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双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主干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1例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但所有冠状动脉均匀性迂曲增粗,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右冠状动脉迂曲增粗并伴有多发侧枝循环.6例患者为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单发或多发瘤样扩张.3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同时行DSA检查的患者,除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主干的1例患者DSA诊断左冠状动脉缺如外,其余5例其诊断结果与64-SCT诊断结果相吻合.结论 64-SCT是一种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CT及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CAPA)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6月-2015年9月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超声心动图及MSCT对5例ACAPA诊断明确。MSCT显示右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右窦1例,左侧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共干起源于肺动脉1例,左副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左窦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及MSCT可明确诊断ACAPA,在临床上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529例临床疑为心肌缺血患者及常规体查者冠状动脉CTA影像检查结果并对发现的变异冠状动脉进行分类。结果3529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42例(1.19%,42/3529),MIP、VRT、CPR重建图像均明确显示其开口及走行;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左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窦1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壁者6例.并行左主干3例(前降支、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左主干开口于肺动脉伴右冠状动脉瘤1例,左旋支-冠状静脉瘘者2例,副冠状动脉9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l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8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滨  李英  李海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294-1296
目的:总结大样本病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现的冠状动脉变异类型及数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积累冠状动脉活体形态学资料,提高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方法:对694例受检者进行心脏冠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受检者中,44例发现4种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占总数6.34%。其中副冠状动脉33例,RCA起源于左窦2例,LCX起源于右窦7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无创观察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及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认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