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未经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us,ARVs)治疗的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对HIV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64例未经治疗的HIV患者根据HCV IgG、HCV IgM检测的结果,分为HCV IgG阴性和阳性及HCV IgM阴性和阳性组,对阴性和阳性组HIV病毒载量的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以HCV IgG分组,两组患者病毒载量(VL)对数值(LogVL)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1±0.97 vs 4.81±0.54,P<0.05).若以HCV IgM进行分组,则两组LogVL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0.98 vs 4.10±0.97,P>0.05).结论 未使用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情况下,HIV/HCV共感染者的HIV病毒载量低于HIV单独感染者,但有无活动性HCV感染对HIV病毒载量不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院检出首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感染艾滋病是目前受血者、临床医疗单位、采供血机构面临的问题,已成为输血这一抢救生命及治疗生命重要医学手段发展的影响因素。目前公民法制意识增强,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由输血引发的医患纠纷显得越来越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当医患纠纷的矛盾诉诸于法律诉讼的形式,事故责任的认定、法院的判决,必然是以双方的举证为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手术时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概率,而探讨防护措施。方法对13例HIV阳性患者进行手术时实行了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HIV阳性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参加手术人员均未被HIV感染。结论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是减少医源性感染HI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莉  卢洪洲 《检验医学》2009,24(9):638-641
自1987年至今经过了30年的临床应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在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疾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上显示了巨大疗效,截止到2009年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六大类32种药物用于治疗HIV感染,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融合抑制剂(EI)、HIV进入抑制剂-CCR5联合受体拮抗剂、HIV整合酶抑制剂以及含有2种或3种药物固定剂量的复合药物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疾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10年12月-2012年7月收治的36例神经系统疾病合并HIV感染患者,在加强头痛、高热、颅内高压护理基础上,还针对HIV感染的病症特点,从日常生活、饮食、安全、心理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予以护理干预。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在住院期间并发脑疝死亡,2例患者转入感染科继续治疗,33例患者好转出院。医院内无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感染发生。结论对神经系统疾病合并HIV感染患者护理的关键是预见性的护理评估,HIV的筛查与医务人员的全面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脊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载量(以下简称“HIV RNA载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诊断HIV-1感染的住院患者。将纳入患者分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高病毒负荷组与低病毒负荷组。观察比较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CD4+T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常规检测和脑脊液及血浆的HIV RNA载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36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10例(57.22%),隐球菌感染最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较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的脑脊液细胞数升高比例、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HIV RNA阳性比例和脑脊液HIV RNA载量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HIV RNA载量≥100 0...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情况,为该地区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5年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就诊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初筛,初筛阳性者送零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对确证阳性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6-2015年检测标本97 522例,初筛阳性206例,经免疫印迹法确证阳性197例,确证阳性率0.20%。结论应重视对住院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职业暴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初筛有一定的假阳性率,临床要以确证试验为准。  相似文献   

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呈球形或卵形双层结构,核心由2个相同拷贝的RNA及蛋白质、反转录酶、核糖核酸及整合酶组成.  相似文献   

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主要侵犯CD4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自从人类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后,HIV感染者越来越多,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球有四千万人感染HIV,其中有280~350万人死于艾滋病。最严重的是南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常可引起各种血液学异常。作者对102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AIDS相关综合征(ARC)和无症状男性同性恋高危人群进行有关血液学检查,发现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随感染HIV相关临床疾病的严重性而增加,AIDS的红细胞压积、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ARC和无症状高危人群。骨髓检查34例,其中59%呈增生明显活跃,35%增生正常,6%呈增生低下。半数呈增生异常(细胞巨幼样变,成熟障碍,尤其是粒细胞),大多数有浆细胞增多,非典型淋巴细胞浸润和聚集,部分可见嗜酸细胞或组织细胞增多,网硬蛋白呈灶性和弥散性增加。少数可见非干酪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立力  赖章丽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625-362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全球的严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也呈加速发展趋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到2010年我国HIV感染者预计将达1000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防治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HIV检测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HIV诊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就近年来HIV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风险管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手术过程进行感染控制。方法通过识别和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HIV阳性患者手术过程进行环节管理,降低感染风险。进行控制风险成因,正确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强化风险意识。结果通过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及职业暴露后等4个环节管理,规范了手术人员责任和行为,加强了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手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切断了医源性感染传播。结论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感染隐患,确保了具有严重感染风险的手术过程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掌握南宁市HIV感染特征,为切实有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B)试验对南宁市传染病医院送检的20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确认。结果 HIV-1抗体阳性202例,HIV抗体不确定3例。其中男150例,女55例,男女比例2.73∶1.00;年龄分布20~30岁20例,占9.76%;30~40岁48例,占23.41%;40~50岁48例,占23.41%;≥50岁89例,占43.42%。传播方式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占69.2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例最大,占85.85%,职业涉及退休人员、司机、无固定职业者、农民等,其中农民的比例最大,占48.78%。结论南宁市HIV感染者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大,以性传播为主,中老年农民居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加强对农村人口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1岁,在工作时不慎被硫酸烧伤面、躯干及四肢,2008年5月在当地医院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阳性.6 d后转入我科,入院时诊断为:全身化学烧伤36%TBSA(Ⅲ度15%TBSA,深Ⅱ度21%TBSA).入院见创面大部分都被黄色痂壳覆盖,质硬,部分痂壳已经开始液化脱落,基底较苍白,创面边缘稍红肿.  相似文献   

15.
16.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艾滋病的发病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HIV不但攻击外周免疫系统,而且会入侵中枢神经系统(CNS)引起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相应的疾病临床上统称  相似文献   

17.
输血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的多数报导局限在血友病患者或因手术和外伤而多次输血者。作者对1978-1986年间所见273例(多次输血者211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本组病例不包括同性恋者及静脉注毒癖。结果:经多次输血并治疗过的211例各种成人白血病患者中,有18例HIV抗体阳性。血清HIV抗体阳性者与白血病类型及性别无关联。所有阳性病例在用HIV抗体筛选供血者之前均用过血制品。12/182例已死亡者HIV抗体阳性,6/29例完全缓解并存活者HIV抗体阳性,5/6例血清阳性的存活者中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1/6)、消瘦(3/6)、腹泻(1/6)、淋巴结病(2/6)、念珠菌病(1/6)和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3/6),只1例无症状。7/8例有HIV阳性病人性接触史者HIV抗体阴性,1例HIV血清阳性病  相似文献   

18.
1型及2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被认为是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由于血循环中游离病毒出现率低以及被感染细胞数量少,直接测定血中HIV 是较困难的。一种称为聚合酶链反应的体外DNA 扩增技术已被用于感染者的HIV 前病毒序列的检测。本文介绍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及其在检测这些病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型的HIV-1疫苗主要包括HIV-1DNA疫苗、HIV-1活病毒载体,以及基于这两种疫苗发展起来的异源的致敏-强化疫苗策略.本文就HIV-1DNA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原理,疫苗设计中所采用的抗病毒靶点以及提升其免疫效果的策略作了介绍.同时介绍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几种HIV-1活病毒载体,以及基于HIV-1DNA疫苗和HIV-1活病毒载体这两种疫苗发展起来的异源的致敏强化疫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型的HIV-1疫苗主要包括HIV-1 DNA疫苗、HIV-1活病毒载体,以及基于这两种疫苗发展起来的异源的致敏强化疫苗策略。本文就HIV-1 DNA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原理,疫苗设计中所采用的抗病毒靶点以及提升其免疫效果的策略作了介绍。同时介绍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几种HIV-1活病毒载体,以及基于HIV-1 DNA疫苗和HIV-1活病毒载体这两种疫苗发展起来的异源的致敏强化疫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