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顽固性心力衰竭又称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经各种常规治疗不见好转甚至有进展者,但并非指心脏情况已至终末期不可逆转者。其病情严重,治疗困难。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1月对34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静脉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硝普钠合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经常规药物治疗6~72h疗效不佳者50例分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继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治疗观察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2%,治疗组有效率达96%。结论硝普钠合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其中肺结核并发肺心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相当高〔1〕,在接受正规传统治疗后,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加重。根据肺结核并发肺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笔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9例。A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强心、利尿、ACEI、镇静及病因治疗等;B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和多巴酚丁胺,测定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心电图以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A组29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23例;B组29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7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严格控制剂量、滴速的前提下,硝普钠合用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治疗左心衰竭疗效好,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配伍,可作为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叶胜 《现代保健》2010,(34):56-57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24h尿量、左室射血分数。结果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总有效率91.9%。治疗前后24h尿量、左室射血分数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霞  王忠红 《工企医刊》1995,8(4):24-24
顽固性心衰亦称难治性心衰,一般是指经休息、限制水纳摄入、经利尿剂、强心剂治疗后心衰仍难以控制者。而新的概念是经强心、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几方面治疗无效的心衰定为顽固性心衰。临床上对该类病人的处理常觉棘手。我院内科于1989年1月至1993年5月用硝普那加多巴酚丁胺治疗该类病人4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李雅杰 《职业与健康》2003,19(12):146-147
目的 探讨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硝普钠、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统计学中百分构成法,对68例患者用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有效率89.71%。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入硝普钠、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恒量、恒速、安全、疗效确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冠脉支架、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移植)创造了机会。且观察护理方便,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多巴胺、硝普钠、托拉塞米注射液联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将9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巴胺、硝普钠、托拉塞米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5.71%,对照组有效率61.22%.结论 多巴胺、硝普钠、托拉塞米注射液联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曾召海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47-2648
目的对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十年来我科对114例顽固性心力衰竭(CHF)在用洋地黄、利尿剂后心衰未能纠正或纠正后再发时,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微泵持续静脉注射24-72小时,应用过程中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结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用持续静脉注射,总有效率86.9%,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未见出现心律失常等,2例注射过程中出现血管外渗局部注射酚妥拉明后未发生软组织换死。结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用可持续作用于心脏,使心衰得到彻底纠正。而以上两药物仅能改善CHF患儿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脏舒张功能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凌珊 《中国卫生产业》2013,(25):133-133,135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顽固性心衰患者48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强心、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去除诱因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无效或疗效差基础上予硝普钠加多巴胺。1次/d,疗程7~10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同时观察心电图及血压、心率等。结果硝普钠联合多巴胺疗效明显优于观察组。结论硝普钠加多巴胺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代敏 《工企医刊》1995,8(3):55-56
心力衰竭常是心脏病的最终结局。心衰的当今治疗由于血液动力学的发展而产生了重大的创新和改变。特别是伴随着血管扩张剂与大量间接扩张血管药物和非强心甙类心肌正性药物的应用,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应用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治疗  相似文献   

14.
马靖 《中国保健》2010,(10):5-6
目的探讨硝普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给予休息、吸氧、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常规处理,存在心律失常,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硝普钠10mg+多巴胺20mg+多巴酚丁胺20mg,以10~15滴/min静脉滴注,3~5天后症状缓解停用硝普钠,继续使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疗程15天。结果15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硝普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16.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硝普钠与多巴胺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常规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的心力衰竭患者,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及多巴胺。结果硝普钠与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59例,有效率为8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能有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正>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经常规治疗,包括去除诱因、休息、氧疗、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效果仍较差,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存在的情况。对洋地黄效果不佳或不适宜使用洋地黄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应用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酊胺可起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爱花  高廷孝 《工企医刊》1996,9(4):107-107
多巴酚丁胺是以兴奋β_1受体为主的正性肌力药物,可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明显提高心排量、心脏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用常取得满意效果。但治疗中常出现副作用,应密切观察与护理。我们对1992年6月至1995年11月收住院的1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多巴酚丁胺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硝普钠、多巴胺合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科近一年收治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 6例 ,观察常规加硝普钠、多巴胺治疗的疗效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 2例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心力衰竭 ,全部病例都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控制加重因素包括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给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利尿、A CEI、足量洋地黄治疗无效即确诊为难治性心力衰竭。本组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 32~ 78岁 ,平均 6 2 0岁。其中 ,冠心病 18例 ,扩张型心肌病 10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9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1例 ,酒精性心脏病 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对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8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单双号方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均为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硝普钠联合多巴胺进行治疗,比对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5.45%和75%,同时两组患者间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经对比统计学意义因P<0.05产生。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入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此治疗方法疗效良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