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素-1(ET-1)的水平变化及其在HSP发病与肾损害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及同位素放免法分别检测38例HSP患儿、4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HSPN)及16例正常儿童血浆VEGF、ET-1水平。结果(1)HSP、HSPN患儿血浆VEGF、ET-1浓度均高于正常儿童(p〈0.01)。(2)HSPN患儿其血浆VEGF、ET-1浓度高于HSP组(P〈0.01)。(3)HSPN患儿其血浆VEGF、ET-1浓度与肾脏病理损害及血管损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和ET-1在儿童HSP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血浆VEGF和ET-1浓度动态变化可用于评价HSPN患儿肾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阳  李兵 《哈尔滨医药》2006,26(5):73-7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渗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其中一些因子还在淋巴管生成中起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特征、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女比例1.45∶1;9月份至次年3月份发病高峰期;有呼吸道感染诱因40例(62.5%);均有皮肤症状,消化道症状48例(75%),关节症状30例(46.9%),肾脏症状10例(15.6%)。结论本病临床特点为紫瘢,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于2-8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季居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女比例1.45∶1;9月份至次年3月份发病高峰期;有呼吸道感染诱因40例(62.5%);均有皮肤症状,消化道症状48例(75%),关节症状30例(46.9%),肾脏症状10例(15.6%)。结论本病临床特点为紫瘢,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于2~8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季居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卫生院儿科住院的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均有皮肤紫癜,41.7%有关节症状,38.3%有消化道症状,继发肾脏损害者占25%.结论 儿童过敏性紫癜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应予提高认识,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45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临床观察的护理,认为患儿在住院期间,通过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60例HSP患儿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发病年龄在3~14岁,多见于5~10岁,女性多于男性(比率为2:1),冬春季好发;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2)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皮肤紫癜,累及双下肢(100%),其次是臀部(30%)、双上肢(13%)、颜面(7%);80%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30%皮肤紫癜于病程中反复出现;少数以胃肠道及关节症状首发.(3)60%患儿关节受累;胃肠道症状发生率47%;肾损害发生率13%.结论 HSP皮肤紫癜的发生率100%,关节症状和胃肠症状在大多患儿均可发现,紫癜性肾炎(HSPN)是其严重的并发症,肾脏受损程度直接影响HSP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病因、诱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45例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男25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25∶1。单纯性18例,占40%、腹型10例,占22.2%、关节型9例,占20%、肾型2例占4%、混合型5例,占11%。治疗后44例有效,占97.7%。仅1例转到上级医院治疗。结论 HSP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消化道、关节和肾脏。上呼吸道感染是过敏性紫癜的最常见诱因。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阻断VEGF与VEGFR-2的结合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介绍VEGF/VEGFR-2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靶向VEGF/VEGFR-2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 EHSA)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30例转移,30例未转移)血清VEGF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和30例结直肠良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结直肠良性肿瘤组(分别P=0.000,P=0.000);有肿瘤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肿瘤转移的患者(P=0.001);结直肠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VEGF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而用于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并可能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进展的动态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RA患者活动组 (30例 )、缓解组 (30例 )及正常对照组 (30名 )的血清VEGF ,并分析血清VEGF与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活动组RA患者血清VEGF(183± 5 6 )ng L显著高于缓解组 (84± 8)ng L及正常对照组 (82± 8)ng L (P <0 0 1) ;活动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RA病情活动指标C反应蛋白 (CRP) (r=0 711,P <0 0 0 1)及Stoke指数 (r=0 6 38,P <0 0 0 1)呈显著正相关 ,与类风湿因子 (RF) (r=0 16 1,P >0 0 5 )、血沉 (ESR) (r=0 12 8,P >0 0 5 )、双足双手X线狭窄侵蚀积分 (r=- 0 0 11,P >0 0 5 ;r=0 0 2 4 ,P >0 0 0 5 )无相关性。与反应RA活动期指标血清透明质酸 (H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2 (IL 2 )相比 ,VEGF判断RA活动期的敏感性为 93 3% ,特异性为 93 3%。结论 血清VEGF与RA的病情活动性有关 ,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RA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VEGF、bFGF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VEGF、bFGF阳性细胞均主要位于基底层,呈弱阳性表达.结论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基底层是表达VEGF、bFGF的主要细胞,在维持真皮微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守刚  程秀菊  刘兰霞 《中国医药》2012,7(9):1160-1161
目的 探讨银杏叶片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紫癜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79例,就诊时均无肾脏损害.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另加用①西咪替丁8 ~ 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10~14 d;②口服银杏叶片:年龄≤5岁者1片/次,2次/d,年龄>5岁者1片/次,3次/d,连续服用3个月.对比2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36/39)和67.5%(27/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尿液免疫球蛋白G、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结果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球蛋白G:(6.9±2.7) mg/L比(10.2±7.6) mg/L,微量白蛋白:(17±7) mg/L比(23±13) mg/L,β2微球蛋白:(0.59±0.10) mg/L比(0.68±0.17) mg/L,均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银杏叶片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及预防紫癜性肾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9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VEGFR-3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VEGF—C、VEGFRG和P5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67.4%(60/89)、55.1%(49/89)和66.3%(59/89),癌旁组织:22.6%(12/53)、20.8%(11/53)、11.3%(6/53),正常组织:13.2%(7/53)、11.3%(6/53)、0,P〈0.05]。DukesB、C和D期的大肠癌P53阳性率[分别为:61.1%(11/18)、76.2%(16/21)、87.1%(27/31)]均高于DukesA期[26.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ukesD期高于DukesB期(P〈0.05)。大肠高分化腺癌P53阳性率低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7%(16/35)比78.3%(18/23)、81.1%(25/31),P〈0.05],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P53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大肠癌中60例有淋巴结转移,VEGF—C和VEGFR-3阳性率分别为76.7%(46例)和63.3%(3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9例,VEGF-C和VEGFRG阳性率分别为48.3%(14例)和37.9%(11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VEGF—C和VEGFR-3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VEGF—C在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2/24)、67.6%(25/37)和82.1%(23/28),黏膜下层阳性率与浆膜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的阳性率分别为29.2%(7/24)、54.1%(20/37)和78.6%(22/28),浆膜层阳性表达率高于黏膜下层和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肠低、中、高分化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3.9%(26/31)、69.6%(16/23)、51.4%(18/35),VEGFR-3阳性率分别为77.4%(24/31)、56.5%(13/23)、34.3%(12/35),VEGF-C和VEGFR-3在低分化程度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P53的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预后、评价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迁移依赖于血管新生.因此,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为目标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这一病理性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使它们成为研发肿瘤疫苗的靶点.此文就疫苗的研发基础、免疫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EGF- 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88例胃癌手术病例,分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胃癌标本VEGF- D表达.结果 在胃癌组织中,VEGF- 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2.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 VEGF-D阳性表达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有VEGF- D阳性高表达,VEGF- D的表达可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8.
梁栋  赵翰林 《江苏医药》2005,31(12):883-885,F0002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1例胆管癌标本和6例正常胆管标本中COX-2和VEGF的表达。结果 COX-2及VEGF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51%和82.35%,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0%和50.0%(P〈0.01)。COX-2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19,P〈0.01)。结论 COX-2与VEGF均与胆管癌的转移有关,COX-2表达与VEGF表达可能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胆管癌的生长、浸润与转移。  相似文献   

19.
张亚  王晓东  刘新晖  王明海  张锡庆 《江苏医药》2006,32(8):740-742,i0001
目的 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肾血管内皮细胞(MVECs)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采用三步梯度筛网法,获得纯度较高的肾血管球,0.5%胶原酶Ⅳ37℃消化15~20min,离心沉淀获取血管内皮细胞,分加与不加VEGF培养。对培养的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常规形态,用免疫组化法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浆Weibel-Palade小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CD34及CD44的表达。结果加VEGF的MVECs原代3d铺满瓶底,3~4d传一代;不加VEGF的MVECs原代7~12d铺满瓶底,7~8d传一代。鉴定时两种培养的MVECs表达是一致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铺满瓶底时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免疫组化法第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浆中的Weibel-Palade小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CD34表达阳性,CD44阴性。结论VEGF对MVECs体外培养的影响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