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 I)就是指通过输入骨髓移植提供者的淋巴细胞来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防止或治疗白血病的复发 ,是一种过继免疫疗法。白血病的传统治疗首先是采用化疗来杀死肿瘤细胞 ,以求完全缓解 (CR) ,如果能够进行骨髓移植 ,大约可使 5 0 %的患者得到长期无病存活。然而许多患者在骨髓移植后过一段时间复发 ,主要是由于微量残留病灶 (MRD)所致。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适应症1.1 预防 骨髓移植前…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的表达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不同供者来源和不同传代次数的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端粒酶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9-08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泰达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材料:成人脂肪组织来源于天津怡丽医学美容整形门诊接受抽脂术的5例健康供者,Hela细胞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细胞中心提供.方法:分别从每例健康供者抽取20 mL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以Hela细胞作为对照,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表型、分化潜能,RT-PCR法检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基因的表达,TRAP-ELISA法检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实验分离得到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显微镜下呈梭形,当细胞密度较大时表现出漩涡状生长:CD19,CD34,CD11b,CD45,HLA-DR呈阴性表达,CD73,CD90,CD105呈阳性表达: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明显红色油滴,成骨诱导后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颗粒,提示有钙沉积.P1,P4,P7代人脂肪间充质于细胞均不表达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5例不同供者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亦均不表达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Hela细胞具有端粒酶活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结论:不同供者来源和不同传代次数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均不表达端粒酶mRNA,也无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产品纯度高,对供者造成的痛苦小,现干细胞移植大多使用血细胞分离机来采集.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人们通常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采集效率,而忽略了供者血小板损失对整个移植过程的影响.血小板的降低不但危害供者生命安全,还会直接影响干细胞的采集量及采集次数,这是关系到患者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将本院造血干细胞采集所用的3种血细胞分离机对供者血小板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亲缘供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5例造血干细胞亲缘供者进行健康教育,从供者进行干细胞动员至采集前期间,由负责采集的工作人员与供者面谈、发放相关的宣教资料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采集的过程、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采集后的注意事项等.85例供者健康教育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得分为53分,健康教育后为170分.所有供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基本了解.认为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对供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干细胞的捐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一种特殊的成分输血——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淋巴细胞可能引起淋巴细胞毒抗体的产生,导致输血后相关的同种免疫反应,故供者淋巴细胞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多余的、只引起副作用的成分.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淋巴细胞输注是一种有效的成分输血.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取自原移植供体具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注,可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患者再次缓解,并且疗效好、毒性小.提示这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能成为新的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郝群珍 《家庭护士》2009,7(5):414-4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系统及其他恶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多种遗传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唯一的根治方法[1].  相似文献   

7.
赵芳  赵洁  黄松彬  姚晶晶 《护理学报》2005,12(11):92-92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由于肺动脉高压、血氧饱和度偏低,在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加重心脏负荷,易导致病人死亡。2004年12月本科收治1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供者,并成功进行干细胞采集术。因考虑到采集效果和病人的耐受能力差,分两种采集方式进行,即局麻下行骨髓采集术、用美国Baxtar公司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collection,PBSCC),两次共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3.8×108/kg,达到受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阈值要求,保证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供者,女,32岁,1998年诊断为“…  相似文献   

8.
对85例造血干细胞亲缘供者进行健康教育,从供者进行干细胞动员至采集前期间,由负责采集的工作人员与供者面谈、发放相关的宣教资料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采集的过程、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采集后的注意事项等。85例供者健康教育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了解的得分为53分,健康教育后为170分。所有供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基本了解。认为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对供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干细胞的捐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方法 对健康供者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进行全程护理。结果 22例健康供者均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不良反应较少,采集物单个核细胞数(MNC)和CD34+细胞数均达到移植要求。结论 正确的护理可以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相似文献   

10.
经血来源干细胞是一种经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无创获取、易分离培养、增殖率高、传代次数较多、低免疫原性、无伦理争议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在经血来源干细胞成为临床常规治疗前,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将经血来源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的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数量是骨髓的10倍以上。提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功能,但脂肪组织是一个更有应用前景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寻找最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细胞表型及多项分化功能方面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1]实验材料:脐带血30份及正常骨髓30份均取自正常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及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0.20自体血清,1m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三四天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经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并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别.结果:[1]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形态即成长梭形,第3代后与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2]培养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检测与脐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166、CD29、CD54表达增高,CD13、CD34、CD45表达降低.[3]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成功率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快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后期培养过程中脐带血来源问充质干细胞增殖慢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且分化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速度、培养成功率上虽然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在细胞表型及分化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干细胞采集具有方便、创伤小、短期内可重复采集等独特的优点,在临床的应用日见广泛,也逐渐被志愿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无关供者所接受。为了保证干细胞采集的顺利进行,做好无关供者的身心护理,使其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8月共接待无关供者14例,在通过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后,所有供者均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满足了临床上移植的需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无关供者动员采集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干细胞采集具有方便、创伤小、短期内可重复采集等独特的优点,在临床的应用日见广泛,也逐渐被志愿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无关供者所接受。为了保证干细胞采集的顺利进行,做好无关供者的身心护理,使其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8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某些实体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llo-HSCT须经过组织配型选择合适的供者,供者可为有亲缘关系的亲属和无亲缘关系的志愿者。对供者进行安全有效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是保障Allo-HSCT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将我科完成的28例Allo-HSCT亲缘供者干细胞采集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y,AFM)观测胚鼠前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及成鼠骨髓诱导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表面的形貌结构,并比较两者的异同。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分别取怀孕10.5~14.5d胚鼠行前脑来源神经干细胞和成鼠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培养,神经干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μg/L)维甲酸(300μg/L)持续诱导培养10d,以平板克隆法测定两种来源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进行观测。结果:光学显微镜下两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均表现为大圆形细胞,直径6~12μm,细胞形貌相似;但神经来源神经干细胞显示更强的增殖能力,其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大于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χ2=4.444,P<0.05);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观测到神经来源干细胞表面有较多颗粒样隆起,其表面粗糙,平均粗糙度为(18.5±2.0)nm,均方根粗糙度为(20.7±2.5)nm,而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表面相对光滑,其表面平均粗糙度为(10.2±1.2)nm,均方根粗糙度为(12.9±1.3)nm,两者经t检验统计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来源神经干细胞较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表面有更多颗粒样隆起,表面更粗糙,可能与其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9-01/2006-12和Embase1986-01/2006-12期间有关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的文献,检索词“hematopoietic stem cells,stem 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6-04期间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包括造血干细胞来源、细胞表面标志及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相关文献,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32篇关于研究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及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的随机和未随机实验研究,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篇实验是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成年人血液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约占骨髓细胞的0.05%。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不断分化产生各系造血祖细胞,终生为造血系统提供新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群体存在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但血液干/祖细胞与其后续阶段的血细胞相比缺乏直接的形态学特征,所以对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规律的研究,将为造血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打下重要的基础。造血干细胞的应用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结论:人体内可能存在CD34 和CD34-两种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功能的重建,并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9.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近40年新兴的临床应用科学,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1]。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复发率小,采集的干细胞浓度高等优势,因此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为了避免移植被排斥或移植成功后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不同种属来源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特性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未定论。目的:观察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人与家兔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的异同。方法:体外分离人腹部取皮植皮术来源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家兔背部皮下脂肪来源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并传代,观察各自生长形态,取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比较二者生长及增殖能力、表面CD分子鉴定情况及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人和家兔皮下脂肪均能在体外分离出"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的细胞;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一般6~8d可传代,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则需要四五天传代。四唑盐结果显示兔、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别在第4,6天达到生长高峰。表面标记流式鉴定二者均显示CD29+CD31-。体外分离培养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和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均具有干细胞的培养特性。与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相比,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诱导成脂能力,但诱导成骨能力较差,家兔是做脂肪移植研究实验动物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