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个别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等检查,确诊为中心凹下CNV29例(30只眼)进行Plyr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视力、FFA、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DT对中心凹下CNV的治疗效果.结果 末诊视力提高10只眼占33%,稳定或不变者17只眼占57%,视力下降3只眼占10%.影像检查:FFA显示11只眼CNV无明显渗遍,OCT表现视网膜水肿吸收或减少,CNV反光团缩小并瘢痕化,16只眼渗遍减少,OCT检查强反射带变窄.3只眼渗遍增加,OCT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强反光团扩大,神经上皮再次水肿增厚,伴有视网膜层间出血.30只眼其中28只眼进行1次治疗,2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结论 PDT治疗中心凹下CNV对早期,病灶范围小的患者大多数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 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PM继发CNV并接受PDT治疗的66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进行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记录,对比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治疗后52只眼保存完整的FFA检查记录,根据其CNV渗漏或出血以及CNV扩大或缩小设定为治疗效果良好、中等、较差.治疗后11只眼保存完整的OCT检查记录,根据其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4±0.5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27).其中,视力改善18只眼,占24.7%;稳定43只眼,占58.9%;下降12只眼,占16.4%.保存完整FFA检查记录的52只眼中,治疗效果良好39只眼,占75.0%;中等9只眼,占17.3%;较差4只眼,占7.7%.保存完整OCT检查记录的11只跟中,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7只眼,占63.6%;稳定2只眼,占18.2%;增厚2只眼,占18.2%.结论 PDT能有效治疗PM继发CNV,改善或稳定大部分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
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50例正常对照者以及47例54只经直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黄斑水肿的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值,根据形态学特点对黄斑水肿者的OCT图像进行分类并将其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黄斑水肿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黄斑水肿患眼的OCT图像表现为3种特征,20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海绵样肿胀,占37.1%;26只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占48.1%;8只眼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占14.8%。黄斑水肿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569, P=0.000)。 结论 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厚,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52-15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1例2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PDT治疗前后频域OCT图像中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及外层高反射厚度,观察不同时期OCT的形态变化.结果 26眼CNV生长方式均属于Ⅱ型.PDT治疗后6个月18眼视网膜层间厚度恢复,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反光团逐渐缩小或纤维化,中心凹形态恢复.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治疗后1周(339.96±74.40)μm增加,治疗后1个月(267.78±33.39)μm开始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层高反射厚度与术前(247.33±49.31)μm相比,从治疗后1个月(226.73±83.15)μm开始明显减少,但仅治疗后6个月(165.15±22.90)μ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频域OCT对病理性近视CNV行PDT治疗前后视网膜形态结构的连续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 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V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t=-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 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光动力学治疗(PDT)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前后CNV的组织形态变化,以评价PD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PDT治疗的各类CNV患者34例38眼,对治疗前后CNV的OCT形态特征进行评估和分类。结果PDT治疗后的OCT形态特征可分为5型。I型:急性炎症反应,有4眼,平均出现于PDT后26h;II型:黄斑中心凹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有38眼,平均出现于PDT后2.8w;III型:视网膜下积液重新出现伴纤维化,根据积液与纤维化程度又可分为IIIa/IIIb。IIIa:视网膜下积液为主,有8眼,平均出现时间为PDT后1.7m;IIIb:视网膜下纤维化30眼,平均出现时间PDT后1.9m;IV型:黄斑囊样水肿伴视网膜下纤维化有3眼,于PDT后平均4.9m出现。V型视网膜下纤维化伴萎缩有8眼,于PDT后平均8.1m出现。结论OCT可用于动态观察PDT后CNV的形态变化,根据分型可协助制订治疗方案,IIIa型代表CNV复发,可能需再次PDT治疗,而IIIb和IV型则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exudativ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图像特征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渗出型AMD 患者22例23只眼,CEC患者19例20只眼进行OCT检测,应用OCT软件进行CNV大小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测量并分析两者与视力的关系。结果CNV的OCT 图像主要表现有:单纯性CNV、CNV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和CNV伴脉络膜视网膜渗出(可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及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渗出型AMD的CNV以CNV伴脉络膜视网膜渗出为主,有13只眼,占56.52%,其CNV累及范围较大;CEC的CNV以单纯性CNV为主,有18只眼,占90.00 %,其CNV累及范围相对较小。两组患者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负相关( γ=-0.521,P=0.001)。结论渗出型AMD与CEC其CNV具有不同的OCT 形态特征,CNV累及范围也有差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99-302)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脉络膜骨瘤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及与视力的关联.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脉络膜骨瘤的14例18只眼的频域O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型超声和(或)CT检查后确诊.频域OCT检查时,所有患眼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和垂直扫描以及瘤体的最大横径和垂直径扫描共4条扫描线进行扫描.对视网膜细微结构及脉络膜瘤体形态进行观察,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和脉络膜骨瘤的频域OCT图像特征,分析脉络膜骨瘤的频域OCT图像特征与视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6只患眼肿瘤病灶表现为强反射,占33.3%;5只患眼肿瘤病灶表现为中反射,占27.8%;3只患眼肿瘤病灶表现为弱反射,占16.7%;4只患眼肿瘤病灶表现为混合反射,占22.2%.患眼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为50.2~245.1 μm,平均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为(130.2±58.3)μm.肿瘤横径为5.6~15.8 mm,平均横径为(7.8±2.9) mm;垂直径为4.6~12.8 mm,平均垂直径为(6.5±2.5) mm.肿瘤的横径、垂直径、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与视力无相关性(r=0.262、0.229、0.137,P=0.284、0.294、0.362).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的完整性与视力相关(r=-3.838、-4.559,P=0.001 5、0.000 3).是否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与视力无相关性(r=-0.144、0.411,P=0.684、0.687).结论 脉络膜骨瘤病灶的频域OCT图像可表现为强、中、弱及混合反射,以强、中反射为主.肿瘤的横径、垂直径、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是否合并CNV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与视力无相关性,是否累及中心凹、IS/OS的完整性和视力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只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者5.3%(2只眼)。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339.2±1010.8)μm、(230.8±111.5)μm。结论OCT检查可以发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下CNV的存在,是对FFA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方法 经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或(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21例渗出型AMD 患者的21只眼纳入治疗。 患者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86岁。矫正视力:数 指/10 cm~0.9,logMAR视力为0.89±0.21。病程10 d~2年。平均眼压(14.96±2.65 )mm Hg(1 mm Hg=0.133 kPa)。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FFA或(和)ICGA检查均 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28.45±18.54) μm。PDT治疗按照 PDT治疗AMD(TAP)研究组和维替泊芬PDT治疗(VIP)研究组的方法进行。3 d后在表面麻醉下给予1.5 mg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第1、3、6、12个月随访。 结果 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数指/10 cm~1.5,logMAR视力为0.42±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视力提高4行以上者6只眼,占 28.57%;提高2~4行者9只眼, 占42.86%;视力稳定或波动在1行以内者6只眼,占28.57% ;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后平均眼压(15.20±2.41)mm Hg,与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或(和)ICGA检查CNV完全闭合13只眼,占61.90%;大部分闭合8只眼,占38.10%。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57.67±19.32)μm,与手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的CNV疗效较好,能较明显提高视力 ,促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促使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安全性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4-167)  相似文献   

11.
赵婕  孙晓东  陆豪  严良  秦洁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765-1767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眼底改变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方法:对42例43眼病理性近视(PM)黄斑出血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表现分为两类:新生血管型:24例24眼,其眼底特征表现为出血灶呈类圆形,不超过1PD,周围少见渗出及水肿,部分可见新生血管膜;其FFA特征表现为典型性CNV17眼(71%),隐匿性CNV7眼(29%);其OCT特征表现为21眼(87.5%)CNV呈纺锤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3眼(12.5%)CNV呈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单纯型:18例19眼;其眼底特征表现为出血灶扁平,大小不等,边界欠整齐,周围无渗出及水肿,其FFA特征表现为出血遮蔽荧光,无CNV性高荧光征象,部分患眼可见漆裂纹样透见荧光;其OCT特征表现为色素上皮层下隆起低反射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连续。结论:病理性近视新生血管型黄斑出血绝大部分由典型性CNV引起,OCT的典型图像为色素上皮层局限的纺锤状或类圆形的强反射光团,边界较清,视网膜向上隆起,下方可有脉络膜遮蔽;单纯型黄斑出血表现为局限性色素上皮层出血性脱离,O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病变性质和病因,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总结4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以评价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的9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的变化。73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10 cm~1.0。95只眼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39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1.1%;51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3.7%;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5.3% 。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5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完全停止,转为瘢痕期,占61.05%;6只眼CNV部分闭合, 占6.32%;22只眼CNV小部分闭合,占23.16%;9只眼CNV复发,占9.47%。早期AMD患者12只眼经过1次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6~1.5,CNV完全闭合,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未见有复发,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渗出型AMD长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对于早期渗出型AMD患者微小典型性CNV,单次PDT治疗可以使其完全封闭,使患者视力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5-279)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曲安奈德(TA)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CNV患者的16只患眼进行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治疗。其中,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14例14只眼,病理性近视2例2只眼。16只眼中,12只眼在PDT治疗后72 h行玻璃体腔TA注射,4只眼在PDT 3个月~1年(平均9个月)后行玻璃体腔TA注射。第1年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1次。联合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条件和检查方法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16只眼中,7只眼视力提高,占43.8%;9只眼视力稳定,占56.2%。FFA显示CNV病灶在联合治疗后渗漏停止或减轻,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1只眼暂时性眼压升高,占6.3%。经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延缓视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和FFA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婕  陆豪  严良  秦洁 《眼科》2005,14(4):267-269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设计临床病例研究。研究对象23例(25眼)伴有黄斑部CNV的PM患者。方法对上述患眼行OCT和FF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主要指标黄斑部CNV的OCT和FFA图像。结果OCT检查,18眼(72%)CNV呈纺锤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7眼(28%)CNV呈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9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出血性脱离,6眼伴视网膜前膜形成,2眼伴黄斑裂孔形成,15眼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水肿。FFA检查中有19眼显示造影早期黄斑部的盘状或不规则荧光渗漏,6眼仅显示病灶处荧光遮蔽和/或透见荧光。结论PM黄斑部CNV的OCT图像以在色素上皮层增生的类圆形和纺锤形纤维血管膜为特征,其范围较局限,常伴有色素上皮层出血性脱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病理性近视所致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1眼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固视性质,FFA/ICGA和OCT等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PDT治疗后随访6mo,1例患者PDT治疗后3mo因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未继续随访。其余患者BCVA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治疗前中心固视3眼,中心外固视18眼,随访期间固视性质未发生改变。FFA/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3mo,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8眼(86%),持续渗漏2眼(10%),1眼出现玻璃体积血。PDT治疗后6mo,CNV病灶渗漏停止或渗漏减少者19眼(90%),持续渗漏1眼(5%),OCT显示CNV缩小,组织水肿减轻。结论: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病理性近视所致脉络膜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erapy 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CEC患者45例(46只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根据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明确CNV位置、范围和大小.PDT治疗按维替泊芬PDT治疗(VIP)研究组的方法 进行.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3只眼,占28.26%;视力稳定不变者22只眼,占47.82%;视力下降者11只眼,占23.92%.OCT复查结果 为14只眼(3044%)黄斑水肿消失;18只眼(39.13%)黄斑水肿减轻;10只眼(21.73%)无变化;4只眼(8.7%)黄斑冰肿加重.CNV消失15只眼(32.61%),CNV缩小24只眼(52.17%),CNV无变化4只眼(8.7%),CNV增大3只眼(6.52%).治疗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963,P<0.01).结论 OCT可客观、精确地显示CNV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视网膜水肿的变化程度,对指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applicable significanc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for 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Methods Forty-five cases (46 eyes) of 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 were managed with PDT. Before and post-treatment, all cases underwent OCT, fi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PDT treatment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DT verteporfin therapy (VIP) Study Group methods. Results The visual acuities of last visi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visual acuity was improved in 13eyes (28.26%), unchanged in 22 eyes (47.82%), and declined in 11 eyes (23.92%). OCT was re-done and compared with OCT images before PDT treatment. The macular edema was disappeared in 14 eyes (30.44%), decreased in 18 eyes (39.13%), unchanged in 10 eyes (21.73%), and increased in 4 eyes (8.7%). CNV was disappeared or decreased in 39 eyes (84.78%), unchanged in 4 eyes (8.7%),and progressed in 3 eyes (6.52%). The retinal thickness was decreased obviously (P <0.001).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fovea and visual acuity (r =0.4963, P =0.001). Conclusions OCT can precisely show the location, size and changes of retinal thickness and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DT treatment for CEC.  相似文献   

18.
Yu XB  Dai H  Lu YY  Lo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6):505-508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激光照射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25例(27只眼)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进行PDT治疗,激光光斑直径1.8—4.3mm(平均2.9mm),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和3mm激光照射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比较PDT治疗前和后24h、1周、1和3个月的视网膜厚度。结果PDT治疗前和后24h、1周、1和3个月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8.07±85.31)、(324.52±96.08)、(242.74±67.40)、(234.26±51.04)μm和(239.73±52.81)μm;3mm激光照射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6.71±60.82)、(309.25±82.69)、(257.48±52.48)、(245.44±47.54)μm及(244.88±44.22)μm。PDT治疗前与治疗后24h、1和3个月比较,PDT治疗后24h与1周、1和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激光照射区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后24h明显增厚,治疗后1周即恢复治疗前水平。提示PDT治疗后激光照射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可能与CNV渗透、激光照射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暂时性功能失代偿有关。(中华聪群杂志.2007.43:505—5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