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身或局部的病变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液微循环障碍和血管通透性改变,进一步引起视网膜缺氧,乃至水肿,随之视网膜组织对缺氧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反应,在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内外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新生血管,目的是补偿缺血缺氧的视网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本文对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促造血糖蛋白激素,具有促造血、神经保护与神经再生、促血管生长、促视网膜生存、促进肿瘤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可以促进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临床治疗试验中也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ROP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多种因子在其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纯抑制EPO并不能完全抑制ROP的发生;EPO是多效应因子,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也可发挥其抗凋亡保护血管和视网膜神经元的作用,过度抑制会加重遭受缺氧刺激的不成熟视网膜血管和神经元的凋亡。尽管如此,进一步加强EPO与ROP相互关系研究,仍然可能会为ROP的治疗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对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变化的氧浓 度诱导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以及Western blotting 检测COX-2、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并研究COX-2或iNOS抑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MMP-2及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 COX-2或iNOS抑制显著下调了VEG F和MMP-2的表达并减少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iNOS抑制减少了COX-2的表达,而COX-2抑制也同样下调了iNOS 的表达.结论 在OIR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COX-2 及iNOS的作用,它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可能通过调节VEGF和MMP-2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3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h,玻璃体腔内注射ES1μL。另将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的18只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提取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通过RT-PCR方法定量检测VEGF在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氧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ES作用后VEGF的表达减少,与给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ES治疗组与高氧组比较P<0.05)。结论:ES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 mRNA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眼底新生血管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唐仕波  罗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49-451
长期以来 ,由于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病机理未明 ,故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较多应用激光光凝来抑制其发展 ,有一定的疗效。其原理是用激光破坏高耗氧的病变视网膜 ,降低或消除缺氧刺激所产生的血管生长因子 ,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或使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不过 ,临床观察表明 ,激光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 ,有的甚至会加重或诱发病变的发展。通过近年的研究 ,多数理论认为缺氧刺激产生的各种新生血管生长因子是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故去除病因 ,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纠正缺氧状态等措施都是防治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 对氧致视网膜病变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7日龄C57BL/6J幼鼠9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1 组15只,为正常对照组;2组15只,为给氧对照组;3组30只,为大剂量Bevacizumab治疗组 ;4组30只,为小剂量Bevacizumab治疗组。其中,2、3、4组置于氧浓度(75±2)%的容器内连续饲养至12日龄,再置于正常空气下饲养。第12天3、4组幼鼠玻璃体腔分别注射Bevacizumab 2、1 μ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作为对照。二磷酸腺苷酶染色法进行 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切片染色,计数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给氧对照组比较, Bevacizumab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01),但不同剂量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给氧组无论是否采用Bevacizumab治疗,也不论Bevacizumab剂量大小,其VEGF的mRNA表达 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能有效抑制氧致视网膜病变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成为治疗氧致视网膜病变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新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84-188)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它具有良好的增生潜能.EPC不仅参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而且参与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因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角膜新生血管等.通过研究EPC与常见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它具有良好的增生潜能.EPC不仅参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而且参与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因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角膜新生血管等.通过研究EPC与常见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它具有良好的增生潜能.EPC不仅参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而且参与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因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角膜新生血管等.通过研究EPC与常见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致盲性眼病,均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过程,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新生血管形成起着关键性调节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MPK、AMPK/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成酶、AM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多种信号通路可通过AMPK介导的各种途径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现就AMPK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E-941(CARTCELL卡特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天的Wistar幼鼠置于75%浓度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天,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给氧对照组及治疗组(幼鼠玻璃体腔内注射AE-9410.25mg,0.5μl,1mg/m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行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观察卡特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给氧对照组(鼠龄17天)可见视网膜血管分布紊乱、密度增高,大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切片上可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E-941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长因子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因子与视网膜增殖性疾患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与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关的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生长因子是一类多功能的分子信号,其化学性质是一类多肽或蛋白质。正常眼视网膜和玻璃体中存在数种生长因子。刺激增殖性因子与抑制性因子的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或加重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本文述及生长因子的特点,新生血管发生过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生长因子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亚群抑制剂PTK787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和10%氧浓度24h反复交替)诱导的SD大鼠ROP模型。67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2只)、模型组(22只)、治疗组(23只,腹腔注射PTK78750mg.kg-1);分别于第12天和第17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一侧眼球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另一侧眼球视网膜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波动氧可成功诱导SD新生大鼠ROP模型,PTK787可抑制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第12天和第17天时,模型组视网膜ADP酶组织化学铺片,均较对照组血管分布、密度改变明显;而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第17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给氧模型组31.360±4.543与正常对照组1.700±1.21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6.414,P<0.001)。治疗组6.800±2.107与模型组相比,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减少(t=-43.869,P<0.001)。结论 PTK787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ROP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缺血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等常伴有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可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视网膜缺氧产生的VEGFmRNA表达升高,在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VEGF的作用,以及VEGF与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继发于视网膜缺血、缺氧,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其病因之一。NVG以新生血管自虹膜瞳孔缘向房角生长为特征。其检查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为主,可发现虹膜表面的新生血管病变,但不易于发现被深棕色虹膜所遮盖的新生血管病变,从而延缓早期NVG的发现和治疗。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是诊断虹膜新生血管的金标准,但单纯IFA检查仅能间接反映视网膜病变情况。FFA有助于发现缺血型CRVO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但不能观察虹膜病变。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缺氧是引起新生血管的公认原因,以往大多采用高浓度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较少进行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视网膜血管发育影响的比较。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视网膜血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不同给氧浓度,旨在探讨高浓度氧与低浓度氧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鼠模型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调节规律,阐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7 d 龄C57BL/6J幼鼠暴露在(75±2)% 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 d,随后在正常氧环境下5 d,作为氧诱导模型组;另24只同日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PCR)观察各组VEGF mRNA的变化。结果氧诱导模型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为高氧状态下表层和深层血管的中心区出现无灌注,相对低氧状态下2 d后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其部位在中周部。RF-PCR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与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存在明确的时空对应关系,即高氧状态下,VEGF mRNA转录下降,相对低氧状态下,VEGF mRNA过度转录。结论缺氧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氧之后的相对低氧使VEGF表达增加,可能会降低ROP新生血管的发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92-295)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存在VEGF高亲和受体,而且受体数目较其它组织内皮细胞多。VEGF的特点是它的表达受局部氧浓度的调节。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周皮细胞、Müler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VEGF,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VEGF既可刺激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移行,也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玻璃体VEGF含量增高。组织学定位表明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RPE细胞及Müler细胞。阻断VEGF的产生及生物活性,有助于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 d的32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给氧组(12只)、ES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8只)。将给氧组和ES治疗组小鼠置于浓度为(75±5)%高氧环境中生活5 d,然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 h,一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ES,另一只眼注射1 μ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作为对照。对照组小鼠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右旋糖苷-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视网膜造影整装铺片了解视网膜新生血管改变;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给氧组相比,ES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见视网膜血管分支走行正常,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ES治疗眼平均每个视网膜切面可见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减少,为(5.39±1.52)个,与给氧组[(22.56±2.13)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新途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14-317)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眼新生血管及增生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悦  宋跃  徐杰 《眼科研究》2002,20(2):179-18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是最直接的血管内皮细胞促分裂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各项功能。在视网膜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表皮细胞、M(?)ller细胞内均有VEGFR表达。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直接造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对VEGFR结构、功能、与新生血管的关系,VEGFR表达增高所导致的病理变化,VEGFR高表达的调节因素,如何抑制VEGFR阻断VEGF/VEGFR信号传导途径抑制VEGF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