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对缺氧诱发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株RGC-5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因素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 G1)、缺氧组( G2)、缺氧+激动剂( BzATP )组( G3)、缺氧+拮抗剂(BBG)组(G4);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用Ann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leave-caspase-3和cleave-PAR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RGC-5细胞经缺氧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内 cleave-caspase-3和cleave-PARP蛋白表达增加;P2X7受体激动剂BzATP能明显加重缺氧诱发的细胞凋亡,而BBG预处理可以显著拮抗缺氧所致的细胞凋亡。结论:缺氧能激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嘌呤受体P2X7,并参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泌型糖蛋白Reelin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大鼠RGC-5分为对照组、NMDA组、Reelin类似物组、Reelin阴性对照组和Reelin抑制物组.对照组细胞用含双抗的氨基酸双抗培养基培养,NMDA组在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  相似文献   

3.
程钰  王亮  田莹  赵俊宏  曹燕  郭建强 《眼科新进展》2019,(12):1120-1124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RGC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组,NMDA+1 μmol·L-1、10 μmol·L-1、100 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槲皮素处理组,NMDA+槲皮素+茴香霉素(anisomycin,ANISO)处理组,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NMDA组细胞加入100 μmol·L-1的NMDA作用24 h,NMDA+1 μmol·L-1、10 μmol·L-1、100 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则在NMDA作用前分别加入相应浓度槲皮素预处理2 h,槲皮素处理组只加入10 μmol·L-1槲皮素处理,NMDA+槲皮素+ANISO处理组和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在NMDA和槲皮素处理后分别加入25 μg·L-1的ANISO和50 μmol·L-1的P79350处理。随后利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Bax、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hosphorylated p38 MAPK,p-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MDA组细胞活性、SOD、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LDH,ROS,MDA,NO,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p-JNK蛋白表达水平,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为P<0.05)。相比于NMDA组,NMDA+槲皮素处理组则提高细胞活性和SOD水平,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LDH、ROS、MDA和NO,下调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p-JNK蛋白以及p-p38 MAPK蛋白表达,并降低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为P<0.05)。ANISO和P79350抵消槲皮素的作用。结论 槲皮素通过JNK/p38 MAPK信号通路防止NMDA诱导的RGC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喹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模型小鼠RG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4只,随机分为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PBS对照组,每组均为18只。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小鼠分别按体重10、1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氯喹;PBS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PBS。腹腔注射1次/d,连续2d后,氯喹低浓度组、氯喹高浓度组小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5 nmol/L NMDA,对侧眼注射等体积PBS。建模后7d,视网膜铺片RGC染色,计数RGC存活数目;建模后9、10d,分别行视动反应和ERG检查;建模后11 d,行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表达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GFAP、TNF-α、IL-6 mRNA表达。各组间RGC密度、视敏度、光负性反应(PhNR)波振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建模后7d,与PBS对照组小鼠RGC密度比较,氯喹低浓度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41,P<0.01);氯喹高浓度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P>0.05)。氯喹低浓度组小鼠视敏度、PhNR波振幅均高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0、17.60,P<0.05、<0.01)。氯喹低浓度组小鼠视网膜GFAP绿色荧光表达明显少于PBS对照组、氯喹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0.05)。低浓度氯喹组小鼠视网膜GFAP(F=110.20)、IL-6(F=167.60)、TNF-α(F=17.78)mRNA表达较高浓度氯喹组、PBS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10)。结论:低浓度氯喹对NMDA损伤所致RGC丢失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与炎症反应有关;高浓度氯喹会加重RGC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豚鼠行形觉剥夺建立近视动物模型,观察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在近视豚鼠视网膜上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0只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未遮盖组(Ⅰ)、单眼遮盖2周组(Ⅱ)、单眼遮盖3周组(Ⅲ),其中右眼遮盖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眼。对各组进行视网膜检影和A超测眼轴。分别运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NMDAR1蛋白表达。结果Ⅰ组双眼呈轻度远视状态.双眼眼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实验眼呈轻度近视(-1.583±1.478)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2.500±1.017)D:实验眼眼轴较自身对照眼轻度延长(P〈0.05);Ⅲ组实验眼呈中度近视(-3.417±l.169)D,自身对照眼呈轻度远视(1.813±1.072)D;实验眼眼轴较自身对照眼明显延长(P〈0.05)。免疫组化显示NMDAR1主要表达在豚鼠视网膜的内核层细胞及神经节细胞。Ⅰ组实验眼视网膜上NMDAR1蛋白含量为0.338±0.314.Ⅱ组实验眼NMDAB1蛋白含量升高为0.464±0.280.Ⅲ组实验眼视网膜NMDAR1蛋白含量明显上调为0.635±0.037;实验眼视网膜上NMDAR1蛋白含量随遮盖时间延长明显上调.与自身对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形觉剥夺可明显上调豚鼠视网膜NMDAR1的蛋白表达,形觉剥夺产生的异常视觉信号可能通过刺激谷氨酸的释放、NMDAR1过度生成,参与近视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培养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腺苷/腺苷酸受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体外培养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上腺苷/腺苷酸受体的存在,方法 先进行兔视网膜Mueller细胞培养,而后依此细胞作基质培养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应用自由钙指示剂Fura-2AM及ARGUS-100系统,监测不同条件下细胞内自由钙的变化,从而确定腺苷/腺苷酸受体的存在。结果 1.0μmol/LATP可引起多量神经细胞内自由钙的变化,A2,P2x,P2y受体激动剂在不同浓度下也各自具有类似的作用。此作用不能被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阻滞剂所抑制。结论 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上具有A2,P2x,P2y的受体,表明ATP及去磷酸代谢物可能在视网膜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介质功能。  相似文献   

7.
Liu H  Ge J  Yang Z  Zhuo Y  Lin M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48-150
目的 探讨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 methyl D aspartate,NMDA)及其非竞争性受体阻滞剂(MK80 1)和Ca2 + 对培养的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取生后 1~ 3d鼠龄的Sprague Dawley(SD)乳鼠视网膜作为原代视网膜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 ,对培养 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经抗神经丝蛋白 (neurofilamentprotein ,NF)、Thy1 1及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 ,同时在培养 7d的神经细胞中单独及联合加入NMDA、MK80 1和Ca2 + ,锥虫蓝拒染 ,计算细胞活性。结果  2 0 0 μmol/L的NMDA及 10mmol/L的Ca2 + 所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失活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F =2 6 0 91;P =0 0 2 5 ,P <0 0 0 1) ,2 0 μmol/L的MK80 1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不明显 ,对Ca2 + 所致细胞毒性无保护作用 ,但可阻断NMDA的作用。结论NMDA、一定浓度的Ca2 + 对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MK80 1可阻断NMDA的毒性作用 ,但对Ca2 + 的毒性无阻断作用 ,Ca2 + 致神经元死亡可能还有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含嗅鞘细胞(OEC)或(和)体外溃变的周围神经移植对成年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大鼠:A组(周围神经对照组):将取出的一段自体坐骨神经与眶内切断的左侧视神经近侧断端吻合;B组(OEC注入周围神经组):自取出的坐骨神经两端注入10 μl OEC悬液后移植于视神经断端。C组(周围神经体外溃变组):将取出的坐骨神经在体外单独培养5 d后植于视神经断端;D组(OEC-周围神经共培养组):将取出的坐骨神经与OEC共培养5d后植于视神经断端。移植术后4周处死动物,计数各组以5%荧光金逆行标记的再生RGC数量。结果B、C、D三组RGC均数1481±268、1235±266和1464±285显著高于A组799±109(P值分别为0.0002、0.0010和0.0003);B、C、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644、0.9167和0.4344)。结论OEC具有促进RGC轴突在新鲜周围神经移植物中再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与体外溃变的周围神经相比无明显差异,二者亦无协同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30-13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对高压条件下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RGC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单纯加压组、加压联合不同浓度α-硫辛酸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加压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仅接受200 μmol/Lα-硫辛酸预处理;加压联合不同浓度的α-硫辛酸干预组分别用50、100、200 μmol/L等3种不同浓度的α-硫辛酸对其进行干预.α-硫辛酸预处理1h后,单纯加压组和各干预组置于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培养24 h;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置于常压下培养24 h.分别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核形态改变;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单纯加压组细胞活性为(65.6±3.4)%,50、100、200 μmol/L3种浓度的α-硫辛酸干预组细胞活性分别为(75.1±3.3)%、(81.8±2.9)%、(87.9±3.1)%,均较单纯加压组显著增高(t=5.108、10.007、12.513,P<0.05).DAPI染色显示,加压后RGC-5细胞核可见空泡、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等典型的凋亡特征,而α-硫辛酸干预组仅有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表现出浓缩现象.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加压培养后细胞内MnSOD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22.045、26.979,P<0.01);与单纯加压组相比,α-硫辛酸干预组细胞内MnSOD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1、12.267、23.567、7.723、12.009、28.198,P<0.05);不同浓度的α-硫辛酸干预组之间,随α-硫辛酸浓度增加,MnSOD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呈升高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273、194.597,P<0.01).结论 应用α-硫辛酸可以显著提高高压条件下大鼠RGC的细胞活性及细胞内MnSOD的表达水平,增强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杜改萍  张世杰  王竫华 《眼科》2003,12(3):170-174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功能亚单位NMDAR1、NM-DAR2A在Wister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8只健康成年Wister大鼠分成6组,每组3只,都取其右眼行视神经周围血管结扎手术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左眼作为对照组不行手术。60分钟后去除结扎缝线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即刻、3、12、24、72、168小时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做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R1、NR2A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的变化并进行图象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2)除即刻组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及各实验组间NMDAR2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再灌注后3小时至168小时NMDR2A表达缓慢上升。结论:(1)NMDAR1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关,不参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2)NMDAR2A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参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微波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兔神经节细胞,以平均功率为80 mW/cm2的微波进行辐照,辐照时间分别为15、30、45min。辐照后立即于倒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羟胺法和改良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分别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 结果 微波辐照后,细胞轴突消失,电镜可见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随辐照时间延长,细胞逐渐趋向于坏死,细胞MDA含量增高,45min辐照组MDA含量为对照组的5.11倍。SOD则逐渐降低。 结论 微波可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微波视网膜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2-3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EGCG组(B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C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D组)等4组,每组各18只。B、D组在视神经钳夹或假手术前2 d起给予腹腔注射EGCG  25 mg/(kg·d),直至手术后2 d,共5 d;随后改为口服2 mg/(kg·d)。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EGCG。每次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3%荧光金经上丘逆行标记RGC方法,比较各组视神经钳夹伤后7、14、28 d RGC的存活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视神经组织神经丝蛋白(NF-L)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钳夹伤后7 d,C、D组RGC存活数量分别为(943.61±85.06)、(1 134.45±117.85) 个/mm2;14 d时分别为(812.76±172.07)、(1 021.67±94.02) 个/mm2;28 d时分别为(766.94±171.45)、(1 009.72±126.40)个/mm2。各时间点D组RGC存活数量均显著高于C组(t=3.216,2.609,2.792;P=0.009,0.026,0.019)。各时间点A、B组间RGC存活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9,0.403,0.254;P值均>0.05);视神经钳夹后7、14、28 d,D组视神经组织NFL表达均高于C组(t=9.847,5.731,2.868;P=0.001,0.005,0.045)。结论 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RG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培养幼年大鼠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建立用荧光金逆行上丘标记鉴定体外培养大鼠RGC的方法。方法 12只鼠龄20 d Sprague-Dawley大鼠用荧光金行双侧上丘注射,标记RGC。6 d后摘除眼球,其中一只眼球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另一只眼球摘除后分离视网膜,制成细胞悬液,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着染的RGC形态。将细胞悬液分为对照组及浓度分别为0.03%、0.10%、0.30%、1.00%、3.00%的EGb761组,接种后3 h,1、3、5、7 d锥虫蓝染料排斥 法检测RGC的存活情况,同时记录细胞存活率。结果 逆行上丘标记后观察到RGC标记良好,视网膜细胞悬液中大RGC特征明显,离体后迅速死亡,荧光消失。锥虫蓝染料排斥法观察到在视网膜细胞悬液中,这种大RGC死亡迅速。加入不同浓度的EGb761后大RGC存活率明显增加,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大RGC存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1)。结论 EGb761对体外培养的RGC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荧光金逆行上丘标记鉴定体外培养的RGC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prague-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玻璃体腔单独注射美金胺组(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加超声微泡组(E组)5个组,每组8只大鼠,再将各组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后1、2周2个亚组,各亚组4只大鼠.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只暴露视神经,不进行钳夹,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C~E组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后,处理方式分别为C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E组玻璃体腔注射超声微泡造影剂及美金胺,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视神经损伤1、2周时,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并计数;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记录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逆行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视网膜定向铺片上均可见金黄色着染的RGC.A、B组RGC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18,0.011;P=0.986,0.873);C~E组RGC数均较A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944,P=0.012);D组RGC数多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721,1.924;P=0.043,0.037);E组RGC数明显高于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128,1.482,P=0.027,0.008;q=1.453,1.855,P=0.031,0.010).F-VEP检测发现,A、B组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08,0.019,P=0.981,0.946;q=0.072,0.052,P=0.737,0.851) ;C~E组P100波潜伏期较A组延长,振幅较A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312,106.312;P=0.017,0.009).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排列整齐,RGC排列紧密整齐,细胞核均匀深染,胞核大小一致.C~E组大鼠的视网膜不同程度水肿变厚,RGC有不同程度的排列紊乱,空泡化及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大鼠RGC的丢失,促进其视功能的恢复,对视神经损伤大鼠的RGC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眼转染组(D组)、单纯脑转染组(E组)、联合转染组(F组);A组8只大鼠,B~F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钳夹视神经损伤模型,将B~F组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B、C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BDNF质粒(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F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同时注射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D~F组注射pBDNF微泡微泡造影剂悬液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相应转染部位。视神经损伤后1、2周,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计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检测,记录N95振幅。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组均可见金黄色荧光散布于视网膜定向铺片上。A~F组间RG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0,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RGC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518,P<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C~F组均可见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的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PERG检测发现,A~F组间N95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6,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N95振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8238,P<0.01)。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BDNF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提高RGC存活数,保护其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otch-1对视网膜前体细胞(RPC)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培养胚胎14 d龄Sprague-Dawley大鼠的RPC,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含有Notch-1反义寡核苷酸链和无关序列寡核苷酸链的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14 d,倒置相差显微镜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情况,Thy1.1标记RGC并进行计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PC都能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Thy1.1阳性的RGC,但两组RPC向RGC分化的百分比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RGC的百分比分别为(16.57±4.31)%和(31.19±6.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P<0.001)。结论Notch-1对RPC的分化具有负向调控作用,阻断Notch-1能促进RPC向RGC分化。(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7, 23: 101-103)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研究表明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和自噬均是影响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重要因素,但压力是否引发RGCs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和自噬尚未阐明. 目的 探讨压力对体外培养的RGCs线粒体途径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方法 将培养的RGC-5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及0、20、40和6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组,根据分组使用自制加压装置对离体培养的RGC-5细胞密闭加压处理4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采用JC-1荧光染料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Cyt-c)、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0 mmHg压力组培养的RGC-5细胞呈梭形,可见较多的树突,而20、40和60 mmHg压力组随着压力的增大,细胞密度变小,部分细胞树突缩短且变少,死亡细胞增多.正常对照组及0、20、40和60 mmHg压力组总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分别为(15.69±0.77)%、(15.77±1.14)%、(18.30±1.07)%、(23.28±1.33)%和(34.47±1.1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90,P<0.001),其中40 mmHg压力组和60 mmHg压力组总凋亡和坏死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橙色荧光,20 mmHg压力组和40 mmHg压力组细胞荧光强度减弱,橙色变淡,60 mmHg压力组细胞呈绿色荧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Cyt-c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40 mmHg压力组和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LC3-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20、40和60 mmHg压力组细胞中Beclin-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压力升高可诱导体外培养的RGC-5细胞形态异常,导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通过线粒体途径发生凋亡和自噬.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物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药物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影响, 为进行视网膜神经细胞药物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新生小牛8只眼视网膜细胞培养,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检测这些细胞在分别加入阿魏酸 (FA)、精氨酸、 甘氨酸、牛磺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维生素E前后, 罗丹明123(dye rhodamine 123,Rh123)标记的线粒体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500μg/ml FA可使线粒体荧光强度呈双相变化。扫描60.772 s首次给药后,荧光强度迅速下降(45.425±4.153→22.135±5.293), 但112.774 s再次给药后, 曲线上扬(19.655±4.383→28.247±4.764), 在168.773s第三次给药后, 曲线仍上扬。12.5mg/ml维生素E能增强线粒体荧光强度, 扫描56.457s给药后,荧光强度曲线立即上扬(88.255±5.039→111.2 73±4.529)。50 ng/ml BDNF可使荧光强度升高, 在58.147、134.148s两次给药后, 荧光强度曲线均上扬,尤以首次作用明显(69.115±5.038→77.225±5.131)。2.5 mg/ml甘氨酸和30 mg/ml精氨酸作用对线粒体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6.25mg/ml牛磺酸可使线粒体荧光强度轻度减弱。 结论 FA、BDNF、维生素E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代谢,氨基酸类则可能通过非线粒体途径调节视网膜神经细胞活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9-2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源营养神经活性物质 (SC derived neurotrophic activity,SCNA)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存活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日龄3~5 d SD乳鼠SC,收集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经超滤浓缩后制成冻干粉。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夹伤对照组,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视神经夹伤SCNA 治疗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球后视神经夹伤,SCNA治疗组将100 ng SCNA注入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视神经夹伤后第5、7、14、21、28 d 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行RGC计数。 结果 视神经夹伤后第7 d RGC开始减少,14 d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 d时降至40.5%。SCNA治疗组7 d时RGC数开始减少,但14、21、28 d RGC数均明显多于视神经夹伤对照组及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P<0.01)。 结论 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SCNA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