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先前的系列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抑制其RPE细胞的增生,且在玻璃体内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潜在价值。目的探讨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对RPE细胞诱导的兔眼PVR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眼,所有兔眼玻璃体注射前先抽取0.2ml玻璃体液,然后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2×10^6)同种RPE细胞,每只兔随机选取1只眼立即注入1mg/L的姜黄素0.1ml作为姜黄素组(20只眼),对侧眼注入等量的含质量分数0.5‰DMSO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20只眼)。注药后1、3、7、14、21、2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的透明度及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和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情况。以视网膜脱离发生眼数作为检测指标,评价姜黄素对PVR的防治效果。结果玻璃体注药后1d、3d所有兔眼发生眼前节炎症反应,玻璃体轻中度混浊,但未见增生条带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药后7d,所有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基本消退,对照组14只眼(75%)玻璃体出现增生条带,姜黄素组2只眼(10%)玻璃体内出现增生条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注药后14d,对照组11只眼(5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2只眼(10%)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21d,对照组16只眼(80%)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注药后28d,对照组19只眼(9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有效预防RPE细胞诱导的兔眼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月明  魏文斌  田蓓  朱晓青  刘妍  李辽青 《眼科》2009,18(5):356-358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玻璃体内注射对兔视网膜的毒性。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28只青紫蓝兔。方法将28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4组动物中的3组右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入剂量为0.1ml、0.2ml、0.4ml的纤维蛋白胶,盔白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0.2ml生理盐水。注射后1天、7天、14天及28天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观察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波幅,最后一次检查后取眼球行病理切片光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排列。主要指标实验动物眼术后KP、闪光,视网膜皱褶的发生情况,ERG暗适应最大反应b波波幅,视网膜病理切片光镜下各层细胞的形态、排列情况。结果实验组眼术后未观察到明显的KP、闪光等炎性反应证据,未观察到视网膜皱褶形成、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的证据,ERGb波幅较对照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切片光镜下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排列未见异常。结论玻璃体内注射≤0.4ml的纤维蛋白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朱丹  赵明威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6,24(3):285-288
目的评价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dispase诱导的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20只,采用dispase诱导的PVR动物模型,右眼玻璃体腔注射100μmol/LGM60010.05ml,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共观察6周。采用PVR分级评分进行临床观察,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玻璃体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抗增生核抗原(PCNA),判断视网膜细胞增生状况。结果GM6001组与对照组的PVR分级评分分别是1.19和2.5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GM6001组的玻璃体增生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GM6001组PC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M6001玻璃体腔注射能抑制和延缓实验性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葛丽娜  吴雅臻 《眼科研究》2007,25(12):937-940
目的评价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兔制成PVR模型,将一定浓度的PDGF抗体、VEGF抗体及BSS液分别在当时及第7d注入兔眼的玻璃体腔,每日观察兔眼情况,处死兔子做眼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间接检眼镜观察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均出现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内注药后第21d、28dPVR分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制作动物模型时直接注入和第7d时注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所见与间接检眼镜所见相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亦得出相同结果。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入PDGF抗体、VEGF抗体均可预防PVR的进展,注药时间对于PVR的发展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羟基喜树碱 (hydroxycom ptothecine,HCPT)联合 Ver对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作用。方法 以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每眼 10 0 0 0 0个经兔眼睫状体扁平部注射到玻璃体腔内 ,制作成兔 PVR模型 ,共 12只兔 12眼。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每组 6只 ) ,治疗组以 5 m g· L- 1 HCPT联合 5 mg· L- 1 Ver进行每 3天 1次共 15 d的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照组以同法注入生理盐水。以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螺旋 CT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药物治疗组无论在玻璃体混浊程度进展上、在视网膜血管扩张程度上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发生发展上都较对照组缓和。进行此浓度药物治疗后未见任何可见的眼部毒副作用。螺旋 CT可以监测到治疗组 PVR较对照组PVR在增殖膜密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CPT联合 Ver经玻璃体腔内注射途径可以有效防治实验性兔眼 PVR。螺旋 CT可对兔眼 PVR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影响。方法 24只有色成年家兔,左眼为实验眼。兔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玻璃体腔注射建立兔眼PVR模型,同时随机将实验兔分为A、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只眼。建模后3 h 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1 U纤溶酶(0.05 ml)+20 U透明质酸酶(0.05 ml)共0.1 ml、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纤溶酶0.1 ml、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等量的平衡盐溶液。给药后1、7、28 d记录实验眼PVR级别,进行各组PVR等级评分,并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眼部B型超声检查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PVR模型成功建立,并在注药后7 d,A组发生完全性PVD 5只眼,不完全性PVD3只眼;B组不完全性PVD 5只眼,未见完全性PVD,另3只及对照组无PVD发生。A、B组在注药后28 d PVR等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75.6, 98.9;P=0.003,P=0.011);注药后7、28 d,A、B 两组F-ERG b 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产生PVD的眼中PVR级别均较无PVD的眼级别低,其中完全性PVD眼中PVR级别仅为0~1级。结论 在兔眼PVR建模后3 h,纤溶酶与透明质酸酶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完全性PV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兔眼PVR的发生和发展,纤溶酶单独或联合透明质酸酶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不完全 性PVD对PVR的发展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ecep toranti gonist,IL 1Ra)对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PVR)的抑制作用。方法 :32只兔眼分为对照组、IL 1Ra组、地塞米松组和联合用药组 (每组 8眼 ) ,将 2 .5× 10 5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lpigmentep ithelium ,RPE)注入玻璃体腔内建立PVR模型 ,各组分别给予IL 1Ra和地塞米松并联合用药 ,观察PVR的形成 ,计算各组PVR的发生率。结果 :第 4周末对照组 10 0 %发生视网膜脱离 ,IL 1Ra组 6 2 .5 %发生视网膜脱离 ,地塞米松组有 5 0 .0 %发生视网膜脱离 ,而联合用药组 2 5 .0 %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联合用药组比所有其他组的视网膜玻璃体病变轻 ,视网膜脱离的面积也较小。结论 :IL 1Ra可以降低兔实验性PVR的发生率 ,IL 1Ra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能够增加地塞米松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50眼,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用药组各10只20眼,另外设空白组5只兔10眼。所有兔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并向玻璃体腔注入兔结膜成纤维细胞悬液0.1mL(2×10^9个/LPBS)。用药组植入ADM、DEX巩膜塞各一枚。连续28d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检测玻璃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结果模型组和用药组术后第28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75%和30%,模型组与用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8.120,P=0.004)。用药组中bFGF和PDGF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M、DEX巩膜塞植入体能够明显降低玻璃体中bFGF和PDGF的浓度,抑制细胞过度增生,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从而防治PVR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切除术对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健  惠延年 《眼科研究》1996,14(2):92-94
对19只兔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动态观察了术后28天内ERGb波的变化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结果玻璃体切除后1、4天ERGb波明显降低(P<0.01),第7天较1.4天回升(P<0.05),14~28天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8天时光镜及电镜检查视网膜无明显结构损害。此结果为判断玻璃体手术后疗效、评价玻璃体手术后应用药物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发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玻璃体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活性。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量14只兔PVR眼及14只对照眼玻璃体中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含量。结果:巨噬细胞注入7天时玻璃体中PCⅢ平均含量是257.58μg/L(236.04~266.88μg/L;n=4),14天以后明显增加,28天时平均为912.23μg/L(881.36~943.10μg/L;n=2).14只对照眼未能检出。结论:实验性PVR玻璃体中可测得较高水平的PCⅢ,且含量随病程明显增加,与PVR的瘢痕化过程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 retinal de tachment,TRD)发生在时相上明显一致。(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43-44)  相似文献   

11.
双氯酚酸钠玻璃体内应用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双氯酚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S)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探索眼内应用DFS的安全剂量范围。方法 28只健康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每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4、5、6、7、8、9、10mg/ml的DFS溶液0.1ml,左眼为对照组。注药前及注药后1、3、7、14、21、28d分别行双眼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注药后10、28、30d分别摘除眼球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注药剂量0.4、0.5mg组ERG明、暗适应b波波幅比率与注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透射电镜及光学显微镜检查均未见组织结构有明显异常。0.6mg组在注药后1d ERG明适应b波波幅比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5),注药后3d开始恢复,至注药后14d已达注药前水平(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视网膜组织已出现水肿等可逆改变,部分仍维持正常结构。0.7-1.0mg组ERG b波波幅比率与注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且不能恢复,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损伤,在注药后10、30d均可见到细胞核染色质浓缩集聚、细胞坏死等不可逆改变。结论 DFS玻璃体内注射的最大安全剂量不得超过0.6mg。当注药剂量大于或等于0.7mg时,对视网膜各层结构产生毒性,主要表现为锥、杆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3.
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展性多器官疾病,属于成人眼眶黄色肉芽肿病的一个分型.典型表现是眼眶周围多发的硬化性黄褐色斑块或结节,可有萎缩、溃疡和毛细血管扩张.NXG主要影响皮肤和皮下组织,亦可累及身体其他系统和内脏器官,还可引起严重的眼部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882例PDR患者1000只患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随访观察资料,以暗室中一只眼完全遮盖,另一只眼不能辨别距眼前30 cm的烛光光亮为无光感的标准判断无光感眼的眼数,比较有无光感眼的临床资料,并使用χ2检验对导致无光感眼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1000只PDR患眼中,手术后22只眼视力为无光感,占2.2%;有光感眼978只,占97.8%。与有光感组患者比较,无光感眼患者病变严重,其中36.4%手术前即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50.0%为牵拉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5.5%为手术中需要联合晶状体切除,63.6%手术结束时需要硅油填充。手术后14只眼为NVG, 5只眼视网膜未复位(手术前均为PDRⅥ期),3只眼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这些情况的发生比例与有光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P<0.001)。但有无光感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及PDR分期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136,P=0.681,P=0.955)。 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光感发生率较低,导致手术后无光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后NVG、视神经萎缩伴视网膜血管闭锁、视网膜未复位;而患者性别、糖尿病类型,尤其是PDR分期在有无光感患眼中没有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44-247)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积血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DRⅣ期患者122只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后发生玻璃体积血25只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占本组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的20.5%。积血发生在手术后1周内者8只眼,1周至1个月者6只眼,1个月以上者11只眼。25只眼中C3 F8填充眼占31.1%,硅油填充眼占6.1%;空气填充眼占33.3%;灌注液填充眼占26.3%。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增生9只眼。3只硅油填充眼中2只眼积血自行吸收,1只眼局部形成视网膜前膜,在硅油取出同时行前膜剥除;22只非硅油填充眼中6只眼积血自行吸收;2只眼积血加重,但未及时处理,1只眼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只眼广泛玻璃体视网膜增生脱离,视力无光感;14只眼观察2周积血无吸收后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12只眼1次手术处理后未再积血。随访结束时,视力无光感者3只眼,手动者2只眼,数指~0.1者10只眼,0.3及以下者4只眼,0.3以上者6只眼。 结论 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多数有周边部新生血管增生,经过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41-243)  相似文献   

16.
应用闭角型青光眼新的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翔鸽 《眼科》2007,16(1):12-13
用国际上新的闭角型青光眼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简捷和可操作性的优点。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除了密切随访外,有选择性地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急性和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可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不同的临床处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根据视神经损害程度和靶眼压选择药物、激光或滤过性手术等治疗。(眼科,2007,16:12-1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病因,观察再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302例PDR患者315只患眼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32只眼再出血并再次治疗后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0%,再出血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210 d,平均时间为51 d。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中,28%为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19%为视盘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或血管残端处理不当,22%为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9%为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6%为视网膜静脉阻塞,16%为外力作用。通过冷凝巩膜切口处纤维血管、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并电凝视盘表面血管残端、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 包扎双眼等治疗,再出血眼视力提高者占91%,视力下降者占9%。再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再次出血、虹膜后粘连、晶状体混浊加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 结论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视盘表面和(或)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血管残端处理不当、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和外力作用。处理好巩膜切口、彻底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电凝血管残端以及足够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预防和治疗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38-24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盘视杯形态特征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符合NAION诊断标准,病史≥3个月,水肿消退期的96例NAION患者的96只患眼、96只对侧眼和80只正常对照眼纳入研究.应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Humphrey2000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系统进行"十字交叉"和"环形"扫描,分别测量视盘、视杯水平垂直直径、视杯深度及视盘周围(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依OCT视杯深浅形态图像分为4级:Ⅰ级,视杯底部高于盘周神经上皮层前表面水平;Ⅱ级,视杯底部高于盘周神经上皮层面水平;Ⅲ级,视杯底部位于盘周神经上皮层面与脉络膜色素上皮水平之间;Ⅳ级,视杯底部位于脉络膜色素上皮水平连线之下,对视杯分级情况和各组测量数值进行统计分析.随访观察6个月~3年,平均随访观察15个月.结果 患眼、对侧眼、正常对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分别为(1.29±0.19)、(1.32±0.17)、(1.40±0.15)mm,垂直扫描直径分别为(1.52 4±0.14)、(1.49±0.17)、(1.60±0.22)mm.患眼、对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眼视盘水平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1,3.315;P<0.05);视盘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眼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2,3.654;P<0.05);患眼视盘水平、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与对侧眼视盘水平、垂直扫描直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3,1.335;P>0.05).患眼中Ⅰ级视杯者36只眼,占37.50%,Ⅱ~Ⅲ级视杯者52只眼,占54.17%,Ⅳ级视杯者8只眼,占8.33%,Ⅰ~Ⅲ级视杯者共88只眼,占91.67%;对侧眼中Ⅰ级视杯者18只眼,占18.75%,Ⅱ~Ⅲ级视杯者69只眼,占71.88%,Ⅳ级视杯者9只眼,占9.34%,Ⅰ~Ⅲ级视杯者87只眼,占90.66%.依颞侧、上、鼻、下各象限顺序患眼RNFL测量平均值与对侧眼、正常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2,10.147,15.046,8.180,12.859,9.562,12.174,8.632;P<0.001);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各象限RNFL厚度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1.576,1.062,1.192;P>0.05).在观察期内,患眼8只眼复发,其视杯为Ⅰ、Ⅱ级形态;对侧眼44只眼发病,占45.8%,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病率和视杯深度呈负相关(t=-0.757,P=0.000).结论 NAION患跟及对侧眼视杯及视盘明显小于正常人,浅视杯和小视盘的解剖学特点是NAION发病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正常Sprague-Dawley(SD)和遗传性视网膜变性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CS)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其受体(CNTFR)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 方法 新生至成年(12个月龄) SD和RCS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和分布变化。 结果 出生后0~7 d,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染色呈阳性,随着周龄增加,节细胞染色明显增强,而其他细胞染色减弱,至28 d时节细胞染色达高峰,并持续至老年;RCS大鼠视网膜CNT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SD大鼠基本相同。出生后0~3 d, SD大鼠神经视网膜全层CNTFR的表达呈弱阳性,节细胞染色稍深,在将来要发育成外节处可见断续阳性染色;随着周龄增加,光感受器外节处阳性染色逐渐增强,14~28 d染色达到高峰;56 d时外节染色减弱,而节细胞染色却明显增强,直至老年。3~14 d RCS大鼠视网膜CNTFR染色基本与同龄SD大鼠一致,但21 d起外节染色明显减弱,28 d时外节染色基本呈阴性,但节细胞仍呈强阳性,一直持续到老年。 结论 CNTF的表达在正常和变性大鼠间无明显差异;CNTFR主要在节细胞和光感受器外节处高水平表达,正常和变性RCS大鼠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利用CNTF治疗视网膜变性提供了实验证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20-123)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负向调控免疫应答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免疫稳态和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免疫性眼病,T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 观察Treg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84只6~8周龄SPF级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于大鼠双后足垫、腹部双侧及背部皮下注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结核菌素(TB)、完全弗氏佐剂(CFA)和PBS混合乳化剂共300μl,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法皮下注射等容量不含IRBP的TB与CFA乳化剂.分别于造模后第9、13、18、23、28、35、48天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眼部炎症症状并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炎症评分.于造模后上述时间点分别处死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各6只,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眼部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悬液中Treg细胞特异性标志物Foxp3标记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结果 免疫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虹膜血管扩张充血,开始出现眼部炎症表现,免疫后第13天虹膜血管明显扩张,前房可见渗出和积脓,瞳孔区有膜样渗出,炎症评分最高,为(3.75±0.42)分,之后眼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炎症反应接近消失,造模后第7、11、13、15、17、19、21天间模型鼠眼炎症反应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709,P<0.001).对照组大鼠眼部检查正常.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等组织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组织结构排列疏松,以免疫后第13天最为明显,此后逐渐减轻,至免疫后第23天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组织结构接近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消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免疫后第13、18、23、28、35、48天模型组大鼠脾脏Foxp3标记细胞比例分别为(5.50±0.64)%、(13.36±0.98)%、(10.34±0.79)%、(9.58±1.02)、(6.73±0.81)%和(5.58±0.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0±0.38)%、(3.36±0.53)%、(3.65±0.57)%、(3.37±0.43)%、(3.33±0.50)%和(3.13±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2、-15.556、-11.910、-9.753、-6.154、-5.491,均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造模后各时间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Foxp3标记细胞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 EAU大鼠葡萄膜炎的发病及转归与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