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孤立型脉络膜血瘤患者11只眼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02岁;1例双眼发病,6只左眼,5只右眼;均采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结果11只眼治疗后,全部瘤体都有不同程度萎缩,视网膜下液吸收,其中视力提高者8只眼,视力稳定者3只眼 。结论光动力疗法是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11-113)  相似文献   

2.
Xiong Y  Zha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085-1088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5例,均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其中4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8,CDI检查瘤体最大厚度为2.8-5.4mm,最大直径6.5-12.5mm。经PDT治疗后,患者随访时间为13-56周。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次PDT治疗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吸收,视力均稳定和提高。最终随访,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2-0.9。结论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特别是位于黄斑部的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好且安全,可使瘤体萎缩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
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8例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EC患者28只患眼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像、FFA及OCT检查结果,统计重复治疗的次数,观察治疗的安全性。28例患者平均年龄31.5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02~0.8。28只眼共治疗38次,其中,22只眼治疗1次,3只眼治疗2次,2只眼治疗3次,1只眼治疗4次。PD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的视力明显改善者21只眼,占75.00%;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的视力稳定者5只眼,占17.86%;视力下降≥2行的视力下降者2只眼,占7.14%。FFA检查显示:21只眼CNV完全闭合,占75.00%;3只眼CNV部分闭合,占10.71%;4只眼CNV未闭合或CNV扩大,占14.29%。有6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占21.43%。结论PDT治疗CEC对于大多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病变,可以适当减小光斑治疗;对于一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重复治疗应考虑其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9例患者的9只眼,经进行PDT治疗.选用689nm红外激光,激光斑直径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当肿瘤直径大于激光斑时可选择,在肿物表面联结几个光斑将其覆盖.治疗功率选用50J,照射时间为每个光斑125s.治疗后1周复诊,以后每隔3个月复诊一次,每次复诊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检查眼底、行彩色眼底照像、FFA及ICGA检查.如发现病灶仍有活动性渗漏,重复相应的治疗.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 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视力、肿瘤位置以及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和黄斑有无囊样变性有关.除一例患者黄斑囊样水肿明显、术后视力未提高外,其余患者均提高二行以上.间接检眼镜检测,肿瘤区域不透红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FFA检测早期病变处为不显荧光的暗区,未见有血管形态的强荧光,个别患眼于其边缘处有窗样荧光透见,荧光素渗漏减少或消失,晚期无明显的强荧光持续.ICGA检测,早期及晚期均为不显荧光暗区.9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PDT是有效治疗的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尤其适用于黄斑中心及视盘旁的肿瘤.  相似文献   

5.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是一种与全身疾病无关、发生于眼后极部的少见血管性肿瘤,临床上表现为眼赤道部以后,尤其是黄斑或视神经乳头旁的桔红色、光滑、圆或卵圆形病灶。尽管这些病变可以保持稳定,但它也可以进行性发展,当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下纤维化等出现影响到患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组合光斑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彩色照相及B超检查,确诊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0例,均只行一次组合光斑PDT治疗.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眼前数指至0.3,B超检查肿瘤最大直线距离为5.5~9.9 mm,平均6.8 mm;最大厚度1.1~3.8 mm,平均2.7 mm,4例伴视网膜脱离.PDT治疗为注射用维替泊芬6 mg/m2体表面积,10 min推注完毕,5 min后行689 nm激光照射,激光参数50 J/cm2,时间83 s.光斑大小3~5 mm,治疗2~3个光斑,根据肿瘤大小及形状治疗光斑可以部分重叠,术后随访3.0~15.0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 组合光斑PDT治疗后最后一次随访视力为眼前数指至1.0,7例患者提高2行以上,3例稳定.其中2例B超检查提示肿瘤测不出.8例肿瘤最大厚度0.5~2.7 mm,平均1.9 mm,最大直线距离4.2~8.3 mm,平均6.4 mm,2例视网膜脱离消失,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结论 组合光斑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以使瘤体萎缩,视网膜脱离消失或减轻,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PDT治疗RAP患者7例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3只眼,Ⅱ期4只眼,Ⅲ期2只眼。PDT治疗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后随访观察3~20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视力、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视力提高≥2行者4只眼,视力稳定及变化在1行之内者3只眼,视力下降≥2行2只眼。FFA和(或)ICGA检查显示,3只眼新生血管渗漏停止,4只眼仍有渗漏,2只眼渗漏扩大。结论PDT可以在短期内减轻RAP患眼新生血管渗漏,促进视网膜水肿消退,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B超及OCT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21例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HM/眼前~0.8,B超检查瘤体最大直径6.7~15.6mm(平均8.9mm).光敏剂为维替泊芬,激光波长689nm,功率密度600mW/cm2,曝光时间166s.结果 所有患者经1~2次(平均1.3)光动力治疗,光斑直径4200~7500μm,1~5个光斑(平均1.5个).随访6~7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7只眼(33.3%),视力稳定者14只眼(66.7%),无视力明显下降病例.B超检查显示瘤体变小甚至萎缩,FFA、OCT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结论 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可使瘤体萎缩,视网膜内积液及视网膜下液吸收,保存或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噪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型超声检查确诊为CCH的患者32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指数/眼前~0.2,瘤体大小2~10个视盘直径(DD),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其中21例22只眼CCH位于除乳斑柬及黄斑拱环内区域外的后极部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使用Iris 810 nm半导体红外激光,能量700~1200 mw,时间60 S,光斑1~3个不等;11例11只眼CCH位于乳斑束及黄斑拱环以内区域的PDT治疗.经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 min后采用689 nm波长半导体激光对病灶进行照射83~123 s.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5.6个月.治疗后复查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像、FFA、ICGA、OCT和B型超声波检查,观察其疗效.结果 TTT治疗22只眼中,15只眼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瘤体呈灰白色机化瘢痕,造影显示病灶无荧光渗漏,晚期机化瘢痕处呈荧光染色.OCT检查显示2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消失,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其瘤体部脉络膜光带反射增强,瘢痕形成;B型超声检查显示22只眼无视网膜脱离,瘤体萎缩.PDT治疗11只跟中9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稳定,眼底检查见瘤体萎缩,色素沉着,造影显示荧光渗漏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B型超声检查11只眼瘤体萎缩.结论 TTT与PDT治疗CCH有效但适用部位有所不同.两种方法均可使瘤体萎缩,稳定或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CNV形成并进行PDT治疗后连续观察1年的AM D患者者的临床资料,共45例患者51只患眼符合条件纳入观察。其中,经典型为主性CNV(典型CNV成分≥50.00%)28只眼,占54.90%;轻微典型性CNV(典型CNV成分<50.00%)10只眼,占19.61%;隐匿性CNV(没有典型CNV成分)13只眼,占25.49%。平均视力42.3~8.7个字母,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病变的最大线性距离(GLD)为3560.1~1256.2μm。回顾分析时比较其治疗前后视力、病灶大小、CNV渗漏变化,并观察治疗后病灶纤维化程度。结果随诊结束时,平均视力45.1~8.1个字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2)。其中,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的视力提高者12只眼,占23.53%;视力提高5个字母以下或稳定者37只眼,占72.54%。GLD 3579.4~1390.6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94)。CNV渗漏无进展者占88.24%,有进展者占11.76%。病变纤维化程度<25.00%的38只眼中,有30只眼纤维化程度有所增加,占病变纤维化程度<25.00%患眼的78.94%。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3.4%,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结论PDT治疗AM D患者CNV能够在1年内保持视力的稳定;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AM D患者CNV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延长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极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51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瘤体位于黄斑区36只眼,位于黄斑外(旁中心外或视盘周边)15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FFA、眼B型超声、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51只眼中,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48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05±0.05、0.32±0.15;肿瘤厚度、直径分别为(4.5±2.2)、(3.8±1.4)mm和(9.7±3.6)、(7.7±1.9)mm。患眼均行PDT治疗,照射时间123 s;48 h后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瘤体渗漏情况及大小变化。治疗前后BCVA、瘤体厚度和直径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眼瘤体缩小,未见瘢痕形成;瘤体内血管较治疗前稀疏,荧光素渗漏减少,其中未见荧光素渗漏8只眼;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48只眼中,视网膜平复43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区、黄斑外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16±0.15、0.55±0.21。与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2.676,P=0.036、0.040)。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位置患眼肿瘤厚度(t=3.416、3.055,P=0.011、0.028)、直径(t=4.385、4.171,P=0.002、0.00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PDT照射时间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使CCH瘤体缩小,BCVA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CF  Dong FT  Chen YX  Li ZQ  Jia Y  Du H  Han B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882-886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10例(10只眼),年龄16—48岁,平均34岁。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以810红外激光对病变区连续照射1~5个光斑,光斑直径3.0mm,将肿物完全覆盖。激光功率为800~1200mw,照射时间60s,或延长10~20s。术后1—3个月随诊。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治疗1~3次。患者随访期3~36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患者为首次治疗;6例曾接受绿激光(氪和氩)光凝治疗。结果末诊时,有1例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病变正位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下尚有积液,眼底有透红光区,需继续治疗,余9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消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肿瘤区无强荧光出现,视力增进;经过半年至2年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肯定。无论单独作为首选治疗或用于补充以前光凝治疗的不足,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82-8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曲安奈德(TA)注射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例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确诊的CNV患者的16只患眼进行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治疗。其中,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14例14只眼,病理性近视2例2只眼。16只眼中,12只眼在PDT治疗后72 h行玻璃体腔TA注射,4只眼在PDT 3个月~1年(平均9个月)后行玻璃体腔TA注射。第1年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1次。联合治疗后,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条件和检查方法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CNV病灶渗漏情况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16只眼中,7只眼视力提高,占43.8%;9只眼视力稳定,占56.2%。FFA显示CNV病灶在联合治疗后渗漏停止或减轻,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1只眼暂时性眼压升高,占6.3%。经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PDT联合玻璃体腔TA注射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CNV,延缓视力下降,并且可以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  相似文献   

14.
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Hu L  Wu X  Song Y  Young LH  Gragoudas E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91-494,W003
目的 评价第二代光敏物质(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BPD)在兔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44只新英格兰大白兔眼,建立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模型,每日注射环孢素A行免疫抑制治疗。当黑色素瘤生长厚度达2.0-4.6mm时,将44只兔分成3组,治疗I组(14只兔)及治疗Ⅱ(20只兔),静脉给予BPI1mg/kg,通过氩离子-染料激光进行光动力学治疗,长为692nm,照射剂量为60-150J /cm^2,对照组(10只兔)中的6只兔仅给予激光照射,4只兔为空白对照。治疗后4-6周外死兔,取其眼球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光动力学治疗效果。结果 34只脉络膜黑色素瘤兔经光动力学治疗后,治疗I组肿瘤厚度为<3mm,激光照射剂量60-80J/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治疗Ⅱ组肿瘤厚度为3.0-4.6mm,激光照射剂量为>80J/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对照组兔眼肿瘤在2-3周时充满整个玻璃体腔。结论 光动力学治疗可能成为一种选择性治疗脉络膜色素性黑色素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