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温(附:中暑)定义夏令感受暑热之邪、而病偏于热者,谓之“暑温”。以发病急、演变速、起病即现气分大热为其临床特征。属即时而感的新感温病。病因、病机夏月暑热当令,气候炎热,若遇饥饱劳倦之时、或元气素亏之人,机体不耐盛暑火热之气,暑邪乘隙而入。盖暑性属火属热,最易伤及气分、消烁津液,故发病急骤,传变急速,开始时,亦可不现卫分症状而迳入气分。又因感受不同,临床上有兼寒、挟湿之异。辨证施治1.暑热在气:1)气热炽盛:主证有头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20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4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发展于金元,日趋完善于明清。近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各有创建,可谓温病之大师。温病内容浩瀚,病发多见,类型繁多,有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除此尚有春温、伏温、寒湿、湿疟、湿痢、暑风、暑厥、大头瘟、蛤蚂瘟等,概括起来不下二十余种,温病名称繁多而杂,对辨证和治疗均有不利。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执简驭繁,温病可以概括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其中近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种,对辨证施治均简单明了,凡属四时温病,均可包函其中。  相似文献   

4.
<正> 自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语后,即有许多附庸者,铺张其说,视柴胡为药队中之坏品,害人伤命,于是柴胡一药便被冷落,即使有用者,亦微其量,发挥不出应有之功,甚是可惜。究天士原意,实际是针对当时的“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作为治疟常规法而告戒之,并补充了桂枝白虎汤、正气散、四兽饮等方剂,教人治疟审证选用,不当概以柴胡剂治之。笔者近年来用柴胡  相似文献   

5.
成无己说:“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后世医家对和法系指小柴胡汤未有歧义。然而,若按“用疏通调和的药,解除少阳病邪或调和脏腑气血的方法”之义探讨,显然成氏所指当属狭义之和。至于广义之和,亦不乏阐释之人,如程钟龄说:“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痃疟皆从此推广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他认为和法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  相似文献   

6.
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 ,小柴胡汤称之为经方 (古方 ) ,平胃散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时方 (今方 ) ,经方与时方合用 ,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 ,证见发则寒热 ,一身尽痛 ,脉濡 ,尚未见治疗胃病之论述 ,刘渡舟教授在《肝病证治概要》一书中根据“疟发少阳”,少阳多郁 ,湿困脾运 ,停食而滞的病机 ,借用本方治疗肝郁夹食之证 ,颇有疗效。刘渡舟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 ,只要符合以上病机 ,均可应用。下面将导师刘渡舟教授运用本方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8.
王瑞春 《中医杂志》1995,36(11):651-652
先师王正公禀承家学,临床50余载,擅治外感热病。兹将其治疗风温、湿温症之经验介绍如下:1 辛透疏凤、清轻泄热治风温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唯以春冬两季为多。风温之治,辛凉解表乃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所易。风温之邪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很广,如汪訒庵的医方集解在本汤的附方下,就有17方述其变化。古人及近世并用以治疟疾,不论其为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均可随证加减取效。柴胡汤虽能治疟疾,但不得谓为治疟专药,更不能说治疟必用小柴胡汤。我在临床时,对疟疾三四发后,合于截止条件者,多用本方加酒炒常山和煨制草果等;若疟属湿痰感的(所谓无痰不成疟一语,足供参考),可相机加厚朴、梹榔、苍术、青皮之类;若属虚疟不任温燥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第二篇脉证辨治第一章时病脉证辨治时病,指感染四时六气而引起的疾病,亦名时气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时气候》曰:“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故又称”时行  相似文献   

12.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王思农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辨治经验。王教授在辨治过程中善于"抓主症",循经辨证施治,结合病程、审病求因辨证论治,结合病机施治。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成痞而设。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和阳,而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以和阴,而除中焦之湿;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力。共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降逆消痞、调理脾胃之剂。尤在泾说:“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本方在后世医家应用很广,笔者曾用本方治寒热错杂,脾胃不  相似文献   

15.
小儿暑温辨治四则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01)何美华暑温是发生于夏暑季节的时行热病。岭南之地位于亚热区域,终年气温较高,雨湿较盛,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不耐暑热熏蒸,且贪凉饮冷易至脾胃损伤,湿浊内生,因而暑温一病,最为多见。临床施治必须根据具体病倩...  相似文献   

16.
张介宾是明末著名中医家,其所撰写的《景岳全书》关于腰痛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论述较为全面。张介宾辨证腰痛强调肝肾亏虚为致病之根本,与感受风、寒、湿、热以及跌扑损伤所致之气滞血瘀密切相关,注重应用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其辨治腰痛的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一篇中第229、230条条文,因其句首冠以“阳明病”却出现“大便溏”“小便自可”“舌上白胎”等与典型阳明病相互矛盾的症候表现,并以小柴胡汤作为主治方,使其成为难以理解的两条原文。历代注家多以阳明少阳同病阐释症候,但对病机未做深入阐发,且针对该病机却单独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未能妥善解释。笔者认为,此二条条文病证是由少阳三焦之湿合阳明之热形成,湿热相和,湿重于热,阻滞气机,在上表现为“舌上白胎”,在中表现为“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在下表现为“大便溏”或“不大便”。小柴胡汤不仅能够和解足少阳胆表里气机之出入,也能调畅手少阳三焦上下气机之升降,从而疏利上下、通达津液。后续条文231条亦为佐证。此认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柴胡汤和解上下之枢机使津液通达的作用,也扩展了小柴胡汤在湿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系清·吴鞠通所著。全书以三焦辨证把握病机,归纳脉证,区别证候,从而羽翼于仲景六经辨证。其中对温热夹湿、湿温的证治规律尤有独到之处,颇为后世医家推崇。本文试就化湿法的运用,归纳整理,并附临床治案举例,以资说明,供同道参考。一、宣气化湿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居上焦,为宣发肃降诸气之主。若湿邪侵袭肺卫,使肺失宣降,水津不能四布和下达膀胱,是以气滞而湿阻,湿阻而气愈滞。《条辨》重在轻宣肺气以化湿。其轻宣之法有三:一是辛温合辛凉法,“湿为阴邪,非温不解”,辛能促邪由肺经而达其络,复以辛凉达肺经之表,使邪“纯从外走”,方如新加香薷饮等;二是轻苦微辛法,叶天士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101条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虽然是对小柴胡汤主证而言,但后世医家引申其义,运用于临床辨证,已不局限于小柴胡汤证。例如,曹颖甫治一人,神思恍惚,歌唱无序,腹不胀满,亦不拒按,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曹氏初凭“阙上热气”辨为阳明腑实而用大承气汤;继凭“两胁胀痛”辨为:少阳病而用小柴胡汤;后凭“常苦自汗”辨为太阳表虚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其弟子按曰:“顾饮食二便如常,腹不痛,亦不拒按,谁复有胆,敢用承气? 乃吾师独以阙上热气之故,遂尔放胆用之,殆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经方实验录》)从上可以看出,临床辨证时,引申这种“但见一证便是”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