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候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方主要功效是祛散外风 ,平熄内风。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该方随证加减治疗中风 ,疗效颇佳 ,现报告 2 0例如下。一般资料2 0例中男性 1 5例 ,女性 5例 ;年龄 4 5~ 72岁 ;病程 >1 0年者 2例 ,5~ 1 0年者 5例 ,3~ 5年者 5例 ,1~ 2年者 8例 ;中经络者 1 5例 ,中脏腑者 5例。诊断依据 :有高血压病史 ,伴头痛、头晕、目眩、肢体沉重、麻木 ,口眼歪斜 ,视物不清 ,或半身不遂。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及血清胆固醇异常。治疗方法以候氏黑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络脉空虚 ,风邪痹阻型加秦艽、川羌、僵蚕、全蝎 ;呕逆痰盛 ,苔白…  相似文献   

3.
4.
黑苔小议     
自古黑苔主热盛、主寒极已成共识,且每每见之即为危证。故其临床治疗甚为棘手,其辨治则需加以重视。然而黑苔虽多属病情危重现象,笔者经过多渠道临床观察,黑苔的成因是较为复杂多样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若见到黑苔并无其他严重症状和体征,即可以视为并非严重,故应正确辨证于黑苔,灵活对待和估计病情。  相似文献   

5.
散脉小议     
金栋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7):336-336
散脉属28病脉之一,临床很常见,但有些医家并非真正认识此脉,或将此脉误诊为结代脉。随手翻阅当今各级中医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已律不齐(指节律不齐)的医案记载,一般称为结代脉者多,以致结代脉成了心律不齐的代名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齐有两种,即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纤颤(房颤)。结代脉属间歇(止)脉,与早搏之脉同,此已得到公认,但房颤脉并非结代脉,结代两脉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已律不齐。因此根据历代脉学著作,结合现代医学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就此散脉谈谈拙见。《脉经》云:“散脉,大而散…··哨表无里”。…  相似文献   

6.
散脉小议     
散脉属28病脉之一,临床较常见,但有些医家并非真正认识此脉,或将此脉误诊为结代脉。随手翻阅不少中医刊物,凡是描述心律失常中心律不齐(指节律不齐)医案的记载,一般称为结代脉者多,以致结代脉成了心律不齐的代名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齐有两种,即过早搏动(早搏)和心房纤颤(房颤)。结代脉属间歇(止)脉,与早搏之脉同,此已得到公认,但房颤脉并非结代脉,结代二脉亦并非可包括所有心律不齐。故兹根据历代脉学著作,结合现代医学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就此散脉浅谈管见。  相似文献   

7.
升降散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萍 《国医论坛》1999,14(1):42-42
升降散系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他在《伤寒温疫条辨·医方辨》中指出:“以僵蚕为君,蝉农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用本方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并视其为治温病之总方。由于疗效确切,此方亦颇受后世医家推崇。从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来看,本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五官、皮肤诸科多种疾病。观杨氏所论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分析,现就本方应用范围如此宽泛之理作一浅议,不周之处,请同仁教正。1注亚人体生命之枢要——升闲之理升降运动,不仅存在于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 数年前,我们根据文献~*中提示的炼油温度,炼制痰饮膏药十余批,因温度过高(320℃),脆性增加,粘度下降,炼制过程曾几度起火。待伏天患者贴药时,纷纷反映“膏药贴不住”。为此我们重按传统制法,炼油时达到滴水成珠不散,蓝烟变浓白烟时下丹,使质量有所提高,并测得其温度仅在300—305℃  相似文献   

9.
妇科名方保产无忧散,又名保产神效方,保胎神效方。由十三味药组成,誉称十三太保。数百年来,保产无忧散声誉很高、盛传不衰,决非偶然。本方组方奇妙、量轻效佳,不知出自何代名医之手?考查《傅青主女科》、  相似文献   

10.
白术芍药散又名痛泻要方。由炒白术三两、炒白芍三两、炒陈皮两半、防风二两组成。关于本方之出处,历来均言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但实际出于《丹溪心法·卷二·泄泻》。书中引述的药味与本方一致,虽无方名,但指明“治痛泻”。书言“治痛泻用炒白术三两、炒白芍二两、防风一两、炒陈皮两半,久泻加升麻六钱。”可见《丹溪心法》所载与刘草窗方之药味相同,剂量除防风一味外亦均相等。白术芍药散主治肝郁脾虚,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所致肠鸣腹泻,即“士虎木贼”之证。  相似文献   

11.
中药煮散是传统剂型汤剂的一种。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四逆散、半夏散等将其药物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金匮要略》中记载:“抵当汤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煮散”一词,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的续命煮散和卷十二的茯神煮散等。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也用汤者全少,应汤皆用煮散。”同时,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医方著作中,均有大量的煮散记载。近代《蒲辅周医案》;“将药共为粗匀,……纱布包煎。”可见医家对煮散的发展与应用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用以“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颇佳,现举例介绍如下。脱发康某,男,26岁。1986年4月28日初诊。一年前因情志患怒、冷水浴头伤风后,遂发觉头发脱落,由头顶部向四周扩散,未给以任何治疗,半年后脱发加重,且头皮瘙痒,曾服用养血补肾之方20余剂罔效,即住院治疗。诊见患者头部毛发全部脱落,头皮光亮,眉毛稀疏屈指可数,阴毛  相似文献   

13.
川芎茶调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川芎、白芷、养活、荆芥、防风、细辛、薄荷、甘草组成,该方善治外感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腑”,又为髓海之所在,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于头。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见头痛头晕目眩之症。此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邪上攻,留而不去,头痛或偏或正,作止无时。其治应以疏风止痛为主。方取川芎、白芷、羌活疏风止痛,其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  相似文献   

14.
<正> 古罗马曾是医药文化兴盛的国家,自日耳曼族人侵并摧毁西罗马帝国后,医学的中心转移到东罗马帝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大秦”、“拂菻”等),医史上称这一时期的医学为“拜占廷帝国时期的医学”。其医药学术及诊疗经验对中东和远东地区的医学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仅以“悖散汤”为例,来管窥中外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之一斑。据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养老食疗》记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金匮要略选读》对“胸痹心痛短气”篇中薏苡附子散一证的释义值得商榷。释义曰:“本条论述胸痹急证的治法。”方中“重用炮附子达十枚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蔡福养老师以苍耳散为主治疗鼻息肉,不论内服外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一、方药组成与方义苍耳散方出《济生方》。由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组成。方中苍耳子性温而甘苦,主入肺经,有散风祛湿,通鼻透窍之功。《要药分剂》谓“治鼻瘜”之疾。且本药甘缓不峻,温和疏达而无燥烈之弊,用治鼻病,为老幼虚实皆宦之品。故本方以此药为君,取其为名;伍薄荷辛凉入肺,“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性凉轻清,善行头面而芳香透窍,清利头目。与苍耳子相伍能达肺窍而通鼻窍。辅白芷辛温气厚,行手足阳明而走鼻,芳香上达入肺通鼻,散风除湿,活血消肿,善医头面之疾;辛夷散风邪,善通鼻窍,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升,故能治头面目鼻之疾。方中四味相合,主行太阴、阳明而上行鼻窍,能使风邪散而湿邪去,肺气宣而鼻窍通,阳明利而鼻疾愈。故为散风除湿,宣肺透窍,清利鼻窍之佳剂。且本方温凉适宜,性味平和,老幼皆宜,为鼻科常用疗疾之主方。临证加减化裁,内服外用,其效均良。本文仅就蔡老师运用苍耳散治疗鼻息肉的体会,简介如下: 二、苍耳散治疗鼻息肉的方法 (一) 内服法 1.肺经郁热:症见鼻息肉,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17.
<正> 侯氏黑散药物组成:菊花40克,白术10克,细辛3克,茯苓3克,牡蛎3克,桔梗8克,防风10克,人参3克,白矾3克,黄芩5克,当归3克,干姜3克,川芎3克,桂枝3克。将原方散剂改为汤剂,每日一付,十五天为一疗程。血压下降后改为散剂,每服4克,一日三次冲服。笔者自一九八二年以来,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68例,有效29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  相似文献   

18.
浅谈侯氏黑散与风引汤314500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朱亚蓉侯氏黑散、风引汤两方,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用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桂枝。风引...  相似文献   

19.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菊花、白术、防风、桔梗、黄芩、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组成。有祛风除热、补虚下痰之功用。原常用于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多年来笔者将本方随症化裁,灵活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颇佳,报道如下。1面神经炎陆某,男,34岁,1993年7月15日就诊。患者3d前感冒畏风发热,觉耳后疼痛,当时未引起重视。今日晨起漱口时感左侧面部僵木,口角漏水,来诊。刻下:左侧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紧、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患者不能做皱额、闭目、鼓腮…  相似文献   

20.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历代医家对此方的褒贬各有陈词。通过整理不同医家对侯氏黑散的见解与应用,忠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本草著作对方药的解释,将《黄帝内经》对耳鸣的阐释与临床对耳鸣的诊治相结合,阐述侯氏黑散方药及方证,并分析耳鸣与侯氏黑散方证的关系,认为侯氏黑散方药排布用意独到,为治"风"之佳剂,临床辨证,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耳鸣,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