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31I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清甲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口服131I的剂量、DTC的手术方式、术后甲状腺组织残留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手术距13I治疗时间的长短等.使用较大剂量131I进行清甲、采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方式、131I治疗前较高水平的TSH,以及术后及时开始131I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清甲成功率.131I治疗前患者血清Tg水平偏高或存在转移灶,应适当加大131I治疗剂量.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对清甲成功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131I清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DTC术后首次接受^131I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的方法作为^131I清甲疗效的判断依据,显像中甲状腺床位置未见放射性浓聚视为清甲成功。分别采用,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性别、年龄(〈45岁和≥45岁)、病理类型(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甲状腺外有无转移、残余甲状腺质量(少、中、多)、24h甲状腺吸碘率(〈10%、10%~20%、〉20%)、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和阳性)和促甲状腺激素(TSH,〈30、30~60、〉60mU/L)水平及^131I剂量(〈1850MBq、1850—3700MBq、〉3700MBq)对^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80例DTC术后患者,一次^131I治疗成功清甲为58例,有效率为72.5%。经,检验,24h甲状腺吸碘率、残余甲状腺质量及^131I剂量3项变量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产生影响,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2,9.528,15.085,P=0.012,0.009,0.001);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影响不显著,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6,0.051,0.322,0.010,0.006,2.575,P均〉0.05)。经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残余甲状腺质量(X1)和^131I剂量(X2)2项变量入选最终方程P=e^(-0.865-0.868X1+1.677X2)/[1-e^(-0.865-0.868X1+1.677X2)],Wald值分别为3.752和9.130,P值分别为0.049和0.003。结论DTC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131I治疗剂量和残余甲状腺的质量,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甲状腺吸碘率无关。 相似文献
3.
4.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和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的生存率变化.方法 ①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患者566例,按转移部位分组为颈淋巴结转移356例,肺转移128例和骨转移82例.②本院外科1991~2003年DTC术后随访患者198例,均未行^131I清除术后剩余甲状腺(简称清甲)或治疗转移灶,仅接受术后TSH抑制(T4)治疗.③本科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即行^131I清甲者194例,术后2~6周即行131I清甲及后续转移灶^131I治疗,并辅以TSH抑制(T4)治疗.④根据寿命表法,分别计算各组(无死亡)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其变化.结果 ①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2.38%.②颈淋巴结转移组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8.09%,肺转移组87.50%,骨转移组80.41%;近端(颈淋巴结)转移组(无死亡)生存率明显高于远端(肺或骨)转移组(x^2=4.074,P<0.05).③手术+^131I+T4治疗组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T4组(χ^2均>3.84,P<0.05).结论 ^131I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中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和131I-全身显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治疗中131I-全身显像(131I-WBS)和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的意义。方法3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4~6周用131I行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3~6个月后重复治疗,治疗中131I-WBS和Tg测定同期完成。结果在首次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时显像发现淋巴、肺及骨转移灶有11例,其余转移灶于重复治疗时发现。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以淋巴转移效果最好,肺转移次之,骨转移最差。有8例患者(20.5%)Tg测定与131I-WBS不符。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好,患者存活率高;131I-WBS和Tg测定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随访中应联合应用,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由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清Tg测定和131I显像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的正常分界值,以预测分化甲状腺癌(DTC)术后有无复发与转移。方法 采用界值特征曲线,分析测定34例DTC未复发者与50例复发者血清Tg值,同时对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与血清Tg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 未复发组T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若以血清Tg 8ug/L作为判断界值,则81%(39/48例)的复发与转移患者可被正确预测,其诊断DTC复发与转移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80.4%和100%,结论 采用Tg正常分界值,可明显提高DTC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预测^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后Tg水平的价值。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8例,其中男28例,女110例,年龄6~70岁,平均39.4岁。所有患者均已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其中102例同时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于术后3~4周行^131I清甲治疗。^131I清甲治疗前后定期复查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佟H)、Tg抗体(TgAb)和Tg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行相关分析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甲状腺切除术后和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血清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1),清甲治疗后T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术后Tg水平分别为(199.8±327.7)μg/L、(3.5±5.6)μg/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1)。76%(78例)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1%(446枚)切除的淋巴结为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与术后及清甲治疗后刺激状态T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7,0.633,P均〈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刺激状态Tg可有效预测^131I清甲治疗后Tg水平,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结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清甲治疗后T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Tg升高131I显像阴性的甲状腺癌患者131I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甲状腺球蛋白 (Tg)升高但1 31 I全身显像 (WBI)未见局部1 31 I浓聚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 31 I治疗的疗效。方法 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常规1 31 I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2 6例 ,血清Tg升高 ,WBI未见局部放射性浓聚。分为试验组 16例 ,行 3 .7~ 7.4GBq1 31 I治疗 ;对照组 10例 ,Tg升高但未行1 31 I治疗。分别随访监测Tg水平变化。结果 随访半年后试验组Tg由( 2 1.3± 13 .7) μg L明显降至 ( 10 .8± 4.7) μg L(t=2 .43 8,P <0 .0 5 ) ,对照组Tg则明显增高 (t=2 .672 ,P <0 .0 5 ) ,由 ( 18.9± 11.6) μg L增至 ( 2 9.8± 15 .3 ) μg L。 结论 Tg升高而WBI未见局部放射性浓聚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密切随访 ,当Tg大于 10 μg L时应常规行1 31 I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及131I治疗后患者全身扫描(RxWBS)示纵隔浓聚131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1998-2004年收治的331例DTC术后患者共1183次131I治疗后5~7 d的RxWBS图像,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131I治疗,结合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分析纵隔浓聚131I的影像学特征及原因.结果 331例患者中最终诊断为纵隔浓聚131I者共34例,其RxWBS主要表现为纵隔点状、团块状、哑铃状或弥漫性放射性浓聚灶.其中甲状腺癌转移者21例,残留甲状腺组织8例,其余5例胸腺摄取131I患者年龄均<45岁.结论 DTC术后患者纵隔浓聚131I可归因于甲状腺癌转移灶、甲状腺组织及胸腺摄取等.胸腺摄取131I是45岁以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RxWBS假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Tg测定及131I SPECT/CT、CT增强扫描、MRI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35例DTC患者,分为“清甲”(20例)与“清灶”(15例)组,分别于服^13I后2、6、24、48、72 h进行^131I全身显像及1m处当量剂量率的测定,以2h时显像计数和活度作为总计数和总活度.根据各时间点显像计数与2h的显像计数比值间接估算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并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的1m处当量剂量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总活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6%±6%、35%±10%、12%±8%、7%±8%, “清灶”组分别为99%±1%、91%±7%、47%±17%、11%±9%、4%±6%.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的1m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157±37)、(120±36)、(35±13)、(11±9)、(9±11)μSv/h,“清灶”组分别为(234±43)、(186±51)、(49±20)、(12±11)、(4±6)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m处当量剂量率呈正相关(r=0.87,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2±292)、(265±281) MBq及(731±701)、(277±470) MBq,对应的1m处当量剂量率为8~ 11 μSv/h.结论 DTC患者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时,即DTC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达到8~11 μSv/h时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14.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 131I治疗对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DTC术后随访患者 3组 :1组 2 98例 ,均为术后复发患者 ,分析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2组10 8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3组 12 4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的患者。进行后两组间年复发率对照分析。结果 ① 1组DTC复发患者性别男、女之比(1∶1 5 )和病理类型滤泡状、乳头状癌之比 (1∶4 )均高于文献 (1∶2~ 3和 1∶8) ;原发灶甲状腺癌肿块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和双侧腺叶切除者复发百分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 4 7 3%、34 2 %和 18 5 % ) ;复发多出现于术后 5年内 (6 5 1% ) ;复发部位以颈淋巴结居多 (2 3 5 % )。② 2组DTC术后 1、5和 10年复发率分别为 4 6 3%、8 33%和 12 0 4 % ,5 3 85 % (7 13例 )发生在术后 2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占 5 3 84 %和 30 77% ;3组 1、5、10年复发率分别为 0 81%、4 0 3%和 7 2 6 % ,5 9例发生在术后 4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为 5 9例和 2 9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TC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对术后复发有一定影响 ;DTC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可改善DTC预后 (延 相似文献
15.
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脑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8例经131I治疗的DTC脑转移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生存率分析,观察DTC脑转移131I治疗效果。结果:(1)131I一生存期2-35年,2001年底随访时均存活;(2)I期患者131I治疗5次(20.65GBq),后CT示右小脑占位灶缩小,6次(23.61GBq)后CT示占位灶消失。(3)甲状腺双侧切除者,术后剩余甲状腺平均131I清除次数为2次,平均总清除剂量8.87GBq;单侧切除者,平均清除次数5.7次,平均总清除剂量29.98GBq,后者的清除次数和剂量均明显高于前者(P<0.01)。(4)合并有肺和(或)骨转移灶仍见131I提取。结论:合并有肺和(或)骨转移的DTC脑转移者治疗难度增加,但术后131I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16.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疗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疗效和多次131I治疗转移灶(清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大剂量清甲治疗的患者46例(分为成功组与未成功组)资料、多次清灶治疗的患者40例(分为临床缓解组和未缓解组)资料,对数据进行t检验、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影响因素,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质量、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手术至清甲治疗时间和存在转移灶是影响清甲效果的因素(X2=5.804、t’=-5.258、t=7.376、X^2=8.867、X2=8.615,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清甲成功的拟合方程为Y=3.766—0.947x,(残余甲状腺质量)-3.149x:(淋巴结转移)-3.373x,(远处转移)。对临床缓解率行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癌,仅有淋巴转移灶显著高于有远处转移灶,甲状腺全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方式(Fisher确切概率法,X。=7.278,P〈0.05);首次131I治疗前,临床缓解组的TSH水平明显高于未缓解组,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t=4.489、t=-4.906,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清灶成功拟合方程为:Y=-0.363+0.065x4(TSH水平)-0.250x5(Tg水平)。结论DTC患者首次清甲疗效的影响因素有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质量、TSH、手术至清甲治疗时间和有无转移灶;其中残留甲状腺组织少、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因素。DTC患者清灶疗效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转移灶的部位、TSH和Tg;其中首次131I治疗前有较高水平的TSH和较低水平的强是提搞缓解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31I对DTC细胞核因子KB(NF-KB)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以及^131I和NF-KB抑制剂Bay11-7082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用不同放射性浓度^131I和不同浓度Bay11-7082处理DTC细胞,加入四氮唑盐显色,测定450nm的吸光度(A)值,用公式(A药物处理组-A空白)/(A对照组-A空白)×100%计算癌细胞存活率(A空白为空白孔的吸光度,A对照组为单纯细胞孔的吸光度);选择癌细胞存活率约60%左右的^131I和Bay11-7082浓度进行联合实验。将^131I和Bay11-7082作用于DTC细胞6、24和48h后,提取核蛋白,分别与NF-KB结合序列探针相结合,测定450nm的A值,NF-KB的DNA结合率=(A药物处理组-A空白)/(A对照组-A空白)×100%。用Westernblot鉴定单用^131I、Bay11-7082和联合用药6h后NF-KB核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以B-actin作为内参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F检验和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胞存活分析发现不同放射性浓度^131I和不同浓度Bay11-7082处理后癌细胞的存活率不同(F=281.07和173.84,P均〈0.01);单用^131I组、单用Bay11-7082组与联合用药组癌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7.33±5.65)%、(61.83±6.68)%和(36.67±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9,P〈0.01),其中前2组分别与联合处理组相比q=8.20和8.35,P均〈0.01。DNA结合实验证实”。I可以诱导癌细胞内NF-KB结合率增高,24h为(255.33±29.86)%(最高);而联合使用Bay11-7082后,在6、24和48h时间点能够抑制到相应刺激状态下NF-KB功能的22.10%、39.75%和43.18%,联合处理组与单用^131I组比较,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8、26.29和8.20,P均〈0.01);6h时NF-KBp65功能受抑程度最明显,DNA结合率仅为(35.33±8.2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8,P〈0.01)。半定量分析:^131I作用6h后p65和pSO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Bay11-7082联合^131I作用6h后两者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不同给药方式作用后p65和p50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0.93和193.55,P均〈0.01),^131I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q=4.75和8.22,P均〈0.05,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q=30.80和22.83,P均〈0.01。结论^131I会导致DTC细胞NF-KB表达增加、功能增强,联合使用NF-(B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改变,获得协同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343例DTC病例,比较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RRA)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43例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无局部或远处转移.以首次131I剂量将343例患者分为3组:A组101例,剂量为1850 ~2220 MBq;B组103例,剂量为2590~2960 MBq;C组139例,剂量为3330~3700 MBq.RRA后随访6~12个月.判断RRA成功标准:(1)131I全身扫描甲状腺床未见放射性摄取;(2) 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3例患者RRA成功率63%( 215/343);(2)A、B和C组成功率分别为59%( 60/101)、64%( 66/103)和64%(89/139),3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7,P=0.720);(3)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性别(P=0.030)、手术方式(P<0.01)、手术次数(P=0.004)、治疗前TSH(P =0.019)、治疗前Tg水平(P<0.01)为有关因素,剔除年龄(P=0.420)、病理类型(P =0.585)、淋巴结转移(P =0.858)、多灶(P=0.365)、TNM分期(P =0.388)和剂量(P=0.733)等无关因素,将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方式(P<0.01)和治疗前Tg水平(P<0.O1)是影响RRA疗效的因素.结论 DTC患者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小剂量1850 ~ 2220 MBq RRA与大剂量3330~ 3700 MBq RRA疗效相同.术式和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RRA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