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闫香芹  楚秀菊 《护理研究》2007,21(6):1454-1455
[目的]研究新生儿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检测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77例阳性者中有42例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为联合组;35例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乙肝疫苗组。所有婴儿1岁时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结果]婴儿1岁时,联合组的HBsAb阳转率(80.95%)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组(57.14%,X^2=5、16,P〈0.05)。[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可以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PBMC感染HBV的阻断效果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检测我院收治的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HBV-DNA),将其中80例阳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对照组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比较两组新生儿1岁时血清HBsAb阳转率.结果 新生儿1岁时,观察组的血清HBsAb阳转率为80%,对照组的阳转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可取得较好阻断效果,且及早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3.5亿人受该病毒感染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HBV 不仅存在于肝细胞中,也可以存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于 PBMC 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HBV 在 PBMC 中的发现,以及 HBV 对PBMC 免疫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慢性乙肝(CHB)患者中 PBMC 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 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移植后受者体内绝大部分病毒负荷被清除,植入新肝后其复发性肝炎病原体从肝外进入肝内的途径及其复制规律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检测肝移植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表达。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37例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移植前后及移植后乙肝复发3个时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肝组织中cccDNA及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前,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2例,肝组织cccDNA阳性6例,检出率分别为32%和16%,单个核细胞、肝组织中cccDNA拷贝范围分别为(3.028~6.508)×104,(4.158~6.234)×104拷贝/mL。肝移植后,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1例,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阳性病例。6例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病例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cDNA阳性4例,肝组织活检cccDNA阳性1例,6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提示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途径可能是残留乙肝病毒在外周单个核细胞中以cccDNA为模板复制,然后再迁移到肝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颗粒溶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确诊急性乙型病性毒肝炎患者、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和体检健康者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抽提总RNA,采用MGB探针,以18sRNA为内参,经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其颗粒溶素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为90例体检健康者和9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结果急性期乙肝患者PBMC颗粒溶素表达水平(拷贝/μg)(2.8±3.1)×109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2.2±1.4)×107和HBV携带者缓解期病人(4.5±5.2)×108(P<0.05)。结论采用FQ-PCR检测颗粒溶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上监测感染性疾病的病情,为临床诊治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2.7%,对照组为51.9%(P<0.05);PBMC内HBV-DNA阴转率,观察组为57.7%,对照组为3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均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肤样3G(APOBEC3G)在不同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类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慢性HBV感染类型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癌)的PBMC中APOBEC3G的表达状况.结果 不同慢性HBV感染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的APOBEC3G mRNA水平分别为6.62±0.17、6.58±0.32、6.69±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32、11.07、15.60,P均<0.05),但不同慢性HBV感染者之间PBMC中APOBEC3G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0.86、0.69,P均>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虽有APOBEC3G的表达升高,可能只是HBV慢性感染的伴随表现.APOBEC3G在人体内对HBV复制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彭军  赵志惠 《华西医学》2005,20(2):336-336
目的:为了探讨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策略,我们对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另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随访一年,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儿58例,联合应用乙型肝炎疫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儿65例。结果: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保护率77%,联合免疫治疗的母婴保护率91.4%,两种方案之间阻断效果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两对照组中产生抗-HBs的婴儿,应用乙肝疫苗组为阳性率77.2%,应用就联合免疫治疗组阳性率90.6%,两种方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1P<0.05)结论: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单纯乙肝疫苗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方法 对3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注入下肢动脉和缺血的下肢肌肉内的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后足部疼痛消失,远端皮肤温度回升至正常,溃疡面明显缩小愈合。结论 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正确护理,是治疗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发生高血糖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平  付利珍 《护理研究》2005,19(9):811-812
新生儿高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大于 7.0mmol/L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的高血糖症可加重原发病及脑损伤。现对我科2 0 0 3年 3月— 2 0 0 3年 9月 5 4例新生儿高血糖症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新生儿高血糖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我科 2 0 0 3年 3月— 2 0 0 3年 9月的住院患儿 ,共 5 4例 ,其中男∶女为 1∶ 1.3 ,早产儿 2 2例(4 0 .7%) ,足月儿 3 2例 (5 9.3 %) ;日龄 1h至 2 2d ,孕周 3 6.4周± 1.7周 ,体重 2 70 8.8g± 73 6.6g。治愈出院者 5 1例(94.44 %) ,死亡 1例 (1.85 %) ,放弃治疗 2例 (3 .70…  相似文献   

12.
周莉 《护理研究》2005,19(15):1362-1362
危重症新生儿各系统生理功能不健全,大多不能经口喂养[1],故其生长发育必需的能量及足够营养达到正常生长发育是危重症新生儿治疗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胃肠道外营养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科于2001年3月-2003年3月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危重症新生儿86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合并症,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莉 《护理研究》2005,19(7):1362-1362
危重症新生儿各系统生理功能不健全,大多不能经口喂养,故其生长发育必需的能量及足够营养达到正常生长发育是危重症新生儿治疗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胃肠道外营养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科于2001年3月-2003年3月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危重症新生儿86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合并症,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1抗原(Prc-S1 antigen,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606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HBV“两对半”、Pre-S1Ag检测,其中对100例乙肝患者还检测了HBV-DNA。结果606例HBsAg(+)中,Pre-S1AS阳性率为64.0%;168例HBsAg(+)、HBeAg(+)标本中,Pre—S1Ag阳性率为87.5%;438例HBsAg(+)、HBeAg(-)标本中,Pre-S1AS阳性率为55.0%;在同时检测HBV-DNA与Pre-S1AS的100例的各种感染模式中,Pre-S1AS与HBV-DNA的阳性率也是比较吻合的。结论Pre-S1AS可以反映HBV病毒感染与复制,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V-DNA,荧光定量,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前S1抗原(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份HBsAg阳性样本进行HBV-DNA,PreS1,HBVm检测。结果在HBV-DNA荧光定量阳性的158份血清样本中(病毒载量>103拷贝/mL)PreS1抗原阳性率达到81.6%(129/158),并且血浆中HBV-DNA的含量水平与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HBsAg阴性109份,HBV-DNA荧光定量阳性率为64.2%;PreS1抗原阳性率为48.6%。急性肝炎中HBV-DNA及PreS1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和92%,在轻度慢乙肝中,HBV-DNA及PreS1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和70.0%。在此两类HBV-DNA与PreS1的阳性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中重度慢性乙肝及肝炎肝硬化标本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PreS1(P=0.01)。结论 PreS1可作为HBV-DNA荧光定量的有益补充用来判断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诊断、疗效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血糖漂移度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淑琴 《护理研究》2008,22(32):2940-2941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糖波动的特点,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05例诊断明确的肝硬化病人分为ChildpughA级组30例、ChildpughB级组36例、ChildpughC级组39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28例。每日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连续4周,然后计算每位病人平均每日危险范围(ADRR),分为低危(ADRR<20)、中危(ADRR20~40)和高危(ADRR>40)。计算各组危险度百分比,同时统计各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结果]ChildpughB级组和C级组病人ADRR高危比例显著增加,而且低血糖事件随病情进展而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血糖漂移度明显增大且严重低血糖事件明显增多,而且随肝硬化程度的进展而加重,护理上应加强对病人血糖的监测,以预防致命性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邵淑琴 《护理研究》2008,22(11):2940-2941
[目的]了解不同阶段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糖波动的特点,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05例诊断明确的肝硬化病人分为ChildpughA级组30例、ChildpughB级组36例、ChildpughC级组39例,同时选择健康对照28例。每日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连续4周,然后计算每位病人平均每日危险范围(ADRR),分为低危(ADRR〈20)、中危(ADRR20~40)和高危(ADRR〉40)。计算各组危险度百分比,同时统计各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结果]ChildpughB级组和C级组病人ADRR高危比例显著增加,而且低血糖事件随病情进展而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血糖漂移度明显增大且严重低血糖事件明显增多,而且随肝硬化程度的进展而加重,护理上应加强对病人血糖的监测,以预防致命性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检出情况与HBV-DNA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进行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5项的检测,同时对乙肝患者运用PCR检测HBV—DNA的含量。结果大三阳组前S2抗原(+)检出率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小三阳组,且与小三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S2抗原(-)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89%;前S抗原(+)组与血清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在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中应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为判断乙肝病毒的复制、传染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HBsAg与乙肝病毒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55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eAg、HBsAg,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在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64.64%;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36.6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组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载量HBV-DNA组,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HBsA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HBV-DNA含量增加而降低。结论同时检测HBV-DNA与HBeAg能更好地用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HBeAg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而增加,而HBsAg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