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 5 羟色胺转运体 (SERT)基因多态性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 (IBS) 81例 ,其中便秘型IBS(C IBS) 30例 ,腹泻型IBS(D IBS) 32例 ,交替型IBS(A IBS) 19例 ,对照组 4 8例。从肠黏膜组织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 ,采用PCR技术对SERT基因的 2个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结果 IBS病人STin2 12 10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 ,STin2 12 12频率低于对照组。各亚型间VN TR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 IBS组L L频率显著高于D IBS、A IBS和对照组 ,D IBS、A IBS组L S频率显著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用消化道腔内测压技术以及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IBS患者肠动力、肠内脏感觉、肠黏膜内的NO含量的变化 ,探讨NO与腹泻型、便秘型IBS患者的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的关系。探讨NO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 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研究 30例腹泻型IBS患者、30例便秘型IBS患者及2 5例健康对照组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顺应性、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以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 ;2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三组肠黏膜NO的含量。结果 1 肛门直肠压力 :腹泻型、便秘型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上部静息压、收… 相似文献
5.
6.
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美常安)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158例,男性101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4.4±12)岁;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美常安和培菲康2粒3/d2周,记录腹痛、腹胀、大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急迫症状计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一周,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基线期病程、症状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单项症状计分和总症状计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41.8%(33/79)和49.6%(39/79),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1.9%(41/79)和65.8%(52/79);生活质量影响评分从33.12±23.11和31.88 ±20.17下降至18.06 ±18.73和19.93 ±17.43(P<0.01);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 美常安和培菲康可以减轻IBS-D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回族与汉族、银川市区与海原农村地区的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12月按照罗马Ⅲ的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75例,其中海原县农村地区患者76例,银川市区患者99例,统计并比较城乡、回汉族、男女IBS-FD重叠情况。结果 农村地区IBS-FD占总FD 8.51%,占IBS 12.12%,市区IBS-FD占总FD 37.04%,占总IBS 30.77%,农村地区IBS-FD重叠率低于市区(P<0.05)。女性IBS-FD在FD患者中重叠率为29.17%,高于男性患者的10.34%,在IBS患者中重叠率为32.81%,高于男性患者的8.82%(P<0.05)。回族与汉族IBS-FD重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与市区环境因素可能影响IBS-FD重叠率,且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症状重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建立一种C IBS大鼠模型 ,为IBS的研究提供新的条件。方法 出生后 4周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冰水灌胃组、常温水灌胃组及正常对照组。前两组每日分别给予冰水及常温水灌胃 14天 ,观察灌胃期间三组大鼠灌胃后 3h内和 3- 2 4h间的大便粒数及含水量变化 ,停止灌胃后继续观察 14天对应时间段的大便粒数及含水量变化以评价其便秘。 2 8天观察结束后给予直肠内球囊扩张 ,测定引起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及直肠内球囊不同容量扩张时腹部收缩反射的次数 ,评价其肠道对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各组动物回盲部及结肠肥大细胞 (MC)研究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传统辨证和聚类分析角度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方法制定IBS-D患者中医证型调查表,根据该型患者西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腹痛、泄泻相关证候进行参照,总结出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病程、疼痛及腹泻次数等西医诊断要素又涵盖中医四诊证候在内的42个选项,制成调查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进行调查填表,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候用绝对数描述,中医证型用绝对数及相对数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2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医生对120例IBS-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肝郁脾虚型73例占60.83%,脾胃虚弱型20例占16.67%,寒湿困脾型12例占10%,湿热阻滞型8例占6.67%,脾肾阳虚型7例占5.83%,其中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胃虚弱型和寒湿困脾型,湿热阻滞型及脾肾阳虚型较少见。结论使用SPSS17.0软件对120例患者中医症候进行聚类分析,聚为五类与临床辨证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HLA-DQ、HLA-DR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IBS患者、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102例、108例,常规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HLA-DQ、HLA-DR基因多态性鉴定,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BS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HLA-DQ、HLA-DR的基因型和基因分布频率,并对两组间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1)IBS患者组HLA-DQ6基因表达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44.1%vs29.6%,OR=1.875),而HLA-DQ2基因表达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14.7%vs 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患者组HLA-DR13基因表达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17.6%vs 7.4%,OR=2.679),而HLA-DR17基因表达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8.8%vs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基因频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南宁居民IBS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与HLA-DQ、HLA-DR基因多态性相关,HLA-DQ6、HLA-DR13基因可能是广西南宁居民IBS的易感基因,而HLA-DQ2、HLA-DR17基因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标准.方法 对临床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肠易激综合症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以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为主.结论 肠易激综合症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爱运动人群发病率低,此病通过饮食、药物、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或粘液性结肠炎等,现规范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 国际上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曾多次研究制订,于2000年公布了最新的罗马Ⅱ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诊断本病首先需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于症状的解释;(2)1年内至少要累积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异常中的2项指标:①便后腹痛缓解或减轻,②排便频率异常(即>3次/日或<3次/周),③排便性状异常(干硬秘结或稀便). 相似文献
16.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该病中最为常见的一型,与祖国医学泄泻症候相近似,中医历代医家对泄泻多有论述,IBS-D可由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和内伤饮食、肝气郁滞、素体气虚、内生痰浊等因素而发病,其中湿邪是该病发病重要环节。 IBS-D的临床症状是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谷气下流,小肠及大肠不能泌别清浊而致病。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慢性功能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多因素疾病。多年来因对其发病机理了解甚少,阻碍了临床诊治的进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对IBS本质的认识已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综述IBS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理。 1流行病学一般认为,IBS发病无种族差异,但最近美国调查表明,发病率白人为黑人的5.3倍。IBS的发病率资料报道不一,在部分欧美等地约占所有年龄组的20~30%,意大利、尼日利亚等地为8~10%,在东欧和亚非国家为14~22%,国内报道接近此数。英国平均每周约有500例新就医的IBS患者。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观察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总数、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用。方法 冰水灌胃法制作IBS-C模型大鼠(n=7),设对照组;采用酚红排空定量法测定胃排空率;取远端胃组织制作石蜡切片标本,采用抗神经核抗体(anti-Hu)标记神经元总数, Hu/ChAT、Hu/NOS抗体行免疫组织荧光双染色,观察、计算特异性阳性神经元占神经元总数百分比。结果 冰水灌胃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S-C模型大鼠ChAT阳性神经元显著高于对照组(79.0% ± 2.4%比68.3 % ± 1.0%,P<0.05),NOS阳性神经元显著低于对照组(18.9% ± 5.0%比33.1% ± 4.5%,P<0.01)。结论 冰水灌胃法制作的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均存在改变,表明肠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