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从痰湿瘀毒探讨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其形成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理论,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存在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邪实不外湿、瘀、痰、热、毒等,而正气亏虚则是疾病缠绵不愈的重要方面.根据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湿毒、痰瘀、正虚为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三大致病因素,本文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浅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由于证候变化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本病证虽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机不外“毒”、“瘀”两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互为因果,因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因此其治疗的重要法则是,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防治过程发挥作用的3个主要阶段包括癌前病变期、协同治疗期、临床康复期。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虚、毒、湿、热、瘀”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毒蕴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脾气亏虚是发病之本,癌毒内蕴是病机关键。癌前病变期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脾气亏虚”,协同治疗期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毒、脾气亏虚”,临床康复期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瘀毒”。针对结直肠癌3个主要阶段的病机及其证候特点,制定相应治则治法,构建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结直肠癌全程防治体系,对指导中医药在防治结直肠癌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发展到4期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毒3个方面,虚证突出表现为肾阳亏虚,瘀侧重于癥瘕瘀结,毒则多为湿毒内蕴、浊毒上逆。虚为病机根本,瘀、毒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排毒”,补肾活血以治本、逐瘀排毒以治标,临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由于证候变化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本病证虽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机不外“毒”、“瘀”两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互为因果,因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因此其治疗的重要法则是,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9.
湿毒瘀阻型是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类型,多因饮食不调,久食膏粱厚味,日久酿生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基于“态靶结合”辨证组方思想治疗本病当以“湿毒瘀阻”为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为靶.治疗要点概括如下:胃喜润恶燥,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或者虚寒的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其二为保护消化道黏...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7.
魏星 《光明中医》2013,(11):2415-2416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党参在临床使用中的鉴别方法,确保中药党参的正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比较党参、银柴胡、家种防风之间的鉴别点.结果 可以明确鉴别所使用中药党参的真伪.结论 尽管党参与银柴胡和家种防风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仔细辨别还是有其鉴别特点,希望引起药房中药技术人员的重视,区别真伪、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19.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